营国的国有三层意思:国都、国畿、国家。
国都的营造,取象于天,取法于地,人称象天法地。象天,是指国都营造依据星象和天时决定建筑的布局;法地,是指国都营造要寻找合适的地理位置并因应地貌和水文。象天法地的观念,文献记载始于中国的人文初祖伏羲。象天法地建造都城,文献记载于春秋故事。象天法地按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以秦朝国都的营造为早期典范。咸阳地处五陵原之南,渭水之北。山陵的南坡和水域的北岸都能接受阳光,国都于是取名咸阳。秦朝建立的第二年,秦始皇指示在咸阳营造信宫。信宫位于后来的长安之北,渭水之南。第二年将信宫改名极庙,用来象征北极星,作为国都的标志,显示皇帝的权威。随后在渭水之北营造宫殿群,正门名叫端门,道路四通八达。宫殿群以天帝的紫宫为营造准则,对应天子的身份和地位。国都沿渭水南北两岸扩建,让渭河横贯帝都,用来对应和象征天上的银河。再修筑桥梁纵跨渭水,取法牵牛星座的形状,让南北两岸的宫殿相连,象征天上的阁道跨过银河抵达营室。营室指二十八宿北方玄武座的室宿和壁宿。室宿有二星同壁宿的二星形成方形,合称营室。四星如同宫殿地基的四角。秦始皇以极庙为中央,向正东修建两边有高墙遮挡的甬道,长达一百秦里,直通骊山之北,营造自己的陵墓,作为都城的一部分。古代宫殿叫阳宅,陵墓叫阴宅。阴宅是阳宅的翻版。秦始皇陵的内部设计理念同都城咸阳对应比照:上具天文星象,下具地理山川,安置机关让水域流动,设立宫殿和百官位置,相当于把秦国和都城的皇宫与官府缩小后搬进了地下。随后,又在渭水之南营造阿房宫。在阿房宫周边修建车马行走的道路,再朝南直抵终南山,在山颠立阙作为标志。(1)
国畿即国都直辖的地盘,又名邦畿、京畿、王畿、帝畿、皇畿。国畿的范围方千里,即东西相距千里,南北也是千里。所谓方千里只是约数,并非边长千里的正方形。秦国东边的函谷关到西边的大散关,按周里计算距离约一千里。函谷关在河南三门峡西南;大散关在宝鸡西南。以咸阳为中心,东南商洛地区的武关到西北宁夏固原的萧关,距离约千里。四个关隘之内的地域便是秦朝的国畿,也是西汉的国畿。秦朝国畿署名内史;西汉国畿范围大体相同,也以职官名称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个地盘,东有崤山、西有陇山,北有北山,南有终南山,被视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天府。(2)
秦朝全境郡县地图
琅琊台刻石残片局部拓本,左半部是摹写本
国家又名国度,不过国家一词用来表述远古中国更加贴切。上古中国一直由黄帝家族统治,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史称“家天下”。夏启是黄帝的来孙,商契是黄帝之孙,周祖后稷是黄帝玄孙,秦朝始祖女修是黄帝曾孙女。秦朝在京畿之外划分三十六郡,南疆在南海郡和象郡;北疆在上郡至云中郡至雁门郡至辽西郡;西疆在陇西郡;东疆在琅玡郡。琅琊郡建有琅玡台,地点在今山东日照,广义终南山脉的东端。其遗址出土有“千秋万岁”瓦当,表示秦朝永世不灭。秦始皇指示丞相李斯在琅琊台刻石,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成为最早的摩崖刻石。秦始皇还沿着可以通行马车的驰道,在国畿之内以及全国范围内建了七百多处行宫。他的宏大构思,是把都城作为宇宙中心,把国畿作为都城护卫,把国家作为天子领地,把自己作为天下主宰。尽管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但这个大一统的设计理念,代代相传。(3)
中国帝王称为天帝之子。天子的天是被赋予神格的苍穹和星宿,对应人世和人世间的帝王将相,形成中国的天文学。周朝掌管天文的官员名叫保章氏。保章氏按星宿同大地的郡国对应,以十二辰、十二次、二十八宿作为大地分野的依据,以赤道和黄道为依托。十二辰指赤道从东到西用十二地支划分为十二段,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再同二十八宿对应。古天文学家将天地比喻为鸡蛋:蛋黄如地球,蛋白如球状天穹,天球外围如蛋壳,众星点缀在壳上。天极星是众星的中心,即人间观天的极星,也就是北极星。黄道天文观晚出。黄道指地球环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的轨迹。十二次便是将黄道分为十二段,即一年十二月,进而度量日月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也同二十八宿对应。星象分野,指华夏原野及行政版图按照星宿的分布进行划分。大禹九州的雍州是西周、秦、西汉、隋、唐的核心地区,以西安西边的丰水两岸为天地之中。天盖大地,星垂平野,彼此对照。天地分野,列表如下:
显然,天体不是自然状态的虚空,而是人类的主宰。二十八宿作为天体座标,被分为东南西北四组,每组七星,以四灵命名: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苍龙通常称为青龙,虚构的神化动物;白虎也是神化动物,以稀有的白虎为原型;朱雀即凤,原型是赤色野鸡;玄武的原型通常为龟蛇合体并具有神格。二十八宿既是天体座标,它们同日月和五星一道也是观察时令节气的依据。日、月和木、火、土、金、水五星,合称七曜。北斗七星则是众星所归的极星。古文献常见“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这句话,或指日、月和五星,或指北斗七星。帝王依据上述星宿的位置、亮度以及相互之间的运行关系,决定农作物的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也依据它们的正常或反常状态,预测人间祸福和国家的兴衰;同时,它们也是营国制度的首要依据。天极星是个星座,最明亮的那颗星是最高天神太一(太乙)的居所,旁边有三星称为三公。三公,后世指太子即位前的三位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早期象征周官的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司徒是掌管国土和国民的最高行政长官,司空是掌管国家宫殿、陵墓、城墙、道路、桥梁、车船和各类器物营造的最高长官。天极星后面四颗星,象征后宫,其中的亮星是王后或秦汉以后的皇后;次亮之星是妃嫔。东宫三星,心宿象征明堂,明堂是帝宫中心建筑的名称。周边的众星,各有人间对应的官员或官府。(4)
终南山之北,营建大国京都的最早记录,始于周国君主、商朝伯爵姬昌营建的丰京。姬昌的丰京落成后准备营建镐京,事未行,人先死。其子姬发建立周朝,是为周武王。周武王追封姬昌为周文王,文的意思是“经纬天地”,表明姬昌早有以帝王身份取代商朝的夙愿,也表明姬昌营建两京的构思,有着象天法地的理念。周武王继位后,完成了镐京的建设。丰京和镐京分别位于西安市丰河西岸和东岸,联称丰镐。周武王灭商,丰镐两京联称宗周,升格为当时八百个诸侯国的宗主国。丰镐两京的营造,匆忙简陋。除了矮小的灵台台基,国都地面至今没有留下任何宫廷建筑遗迹。从周文王到周武王到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姬旦辅佐祖孙三代,史称周公。周公代替年幼的周成王摄政七年,在丰镐确立了周朝官制与礼制的基本构架,也通过解读《周易》的爻词推广姬昌的研究成果。《周礼》记载周公设置的六类官署与官职,其中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的职能和官府营造,尤其是明堂的营造,尽管没有直接提及终南山,但细考字里行间,比照秦汉隋唐营建京都,不难发现两者的关系。(5)
姬昌营造灵台,其功能包括祈天、祭祖、观察星象和气象等。西安丰水流域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观察气象尤为重要。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是风调雨顺。灵的古体字是会意字:帝王或巫师朝天祈雨,张口呼喊。尽管《诗经 ·商颂》歌颂商汤王时用了灵字,不过商朝甲骨文尚未发现灵字。晚出的篆体灵字,雨字下面有三口,三口下面的字根,或为巫,或为示,或为王,或为壬,或为心。心即丁,十天干排位第四。壬,十天干排位第九。按《尚书·洪范五行》的说法,四是金的生数,九是金的成数,两者都对应金。按五行相生规则,金生水。因而,雨这个字根的下面配以心或壬,应当寓意金生水,同灵台祈雨功能协和;进而可知灵台的首要功能是巫师祭天祈年,而姬昌正是商周之际最有学问最显赫的巫师。姬昌建立的丰京,有灵台、灵沼、灵囿,人称文王三灵。古代灵字有十六解,其中四解可解文王三灵。一是神灵,如《诗经·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孔颖达疏:“其见尊敬如神灵也。”二是仁爱之心,如《诗经·大雅·灵台》孔颖达疏:“文王受天之所命,而民乐有其神灵之德。”三是灵验,如《汉书·董仲舒传》:“受天之佑,享鬼神之灵。 ”四是君王之令,如《尚书 ·昌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第一第三两解有关上帝,其功能如天坛。第二第四两解有关帝王,其功能如同社坛和太庙。(6)
在此之前,商代天子有三台:灵台观天象,时台观四时,囿台观鸟兽鱼鳖。诸侯有时台和囿台,不能观天象建灵台。这个禁令始于重黎“绝地天通”,也就是杜绝天子以下的人物擅自同天地沟通。重黎,黄帝之孙颛顼的重孙,与尧是同代人。姬昌建灵台,显然属于僭越,取商而代之的意图昭然若揭,因而不可能大兴土木,既容易引发民怨,又容易被商纣王发觉。当时,姬昌是商朝的伯爵,三公之一,史称西伯昌。姬昌攻打陇西犬戎,事先还需要向商纣王请示,可知臣子的行为会被监管。商纣王的姐姐作为姬昌的妃子,其实就是监视姬昌的色情间谍。姬昌扩大势力范围、厉兵秣马等灭商的图谋,不宜通过大规模营国而暴露。(7)
周文王灵台遗址,台基高约4米,唐代改建为平等寺
古体灵字及其异体字
周原扶风县出土的史墙盘铭文拓片。铭文左图下方是帝字,上方是上帝二字的合体字。上帝或指天帝,或指已故的帝王;此处指称已故的商朝帝王
周武王灭商兴周,周朝建立了由宰相率领百官治国的行政体制。宰相的职责是依据六种法典,辅佐君王统治天下;依据八种制度,治理国畿方圆千里的地盘以及贵族的封地。首先是祭祀制度,由国家掌控对上帝的礼拜。西周和西周以前,古文献上帝一词,指称两种对象:一是被赋予神格的天穹,一是被赋予神格的祖宗。最高的天神叫做昊天上帝,然后是已故的或被追封的天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隆重举行的郊祀,都是在终南山北麓、丰镐两京的南郊名叫毕原的高地设坛祭奠。祭坛供奉周朝有重大贡献的祖宗牌位,而昊天上帝,即天子之父,是祭祀的首位对象。两种祭祀都是象天法地的起点和归宿。终南山作为地标和天关,被视为天庭的关隘和“人法天、天法地”的中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去世,都埋葬在国都的东南,地点在终南山北麓的毕原。这可视为秦始皇葬于秦都之东偏南的来源。(8)
周朝掌管国家祭祀等礼仪的最高长官是大宗伯,首先涉及建立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的祭坛和确立祭祀仪式。天神是昊天上帝,地祗是掌管地下世界的勾陈,人鬼是已故的帝王。按照禋礼仪式,祭祀昊天上帝是焚烧潮湿的木柴,使之冒烟升空,让天帝知悉,同时天子用祭文表达对天帝的肯求。采用同样的方式,祭祀司中、司命、风伯、雨师。司中和司命掌管人间的生死,风伯和雨师能致风调雨顺。按照柴祀仪式祭祀日月星辰,即用牺牲玉帛放在柴禾上焚烧,将烟火升空,让受祀者周知,企求不要让日蚀、月蚀、星变之类的凶兆出现。按照血祭礼仪,祭祀社稷、五帝、五岳,即用牺牲的鲜血渗透到地下,供社神、稷神、五帝、五岳神享受。按照貍沉仪式祭祀山林和川泽,埋葬牺牲和祭器加以祭奠;用水沉牺牲的方式祭祀川泽。等等。周朝创立并沿袭三千年的这类实用祭祀,消解了单纯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天子单独管控天下。祭祀场所通常在露天,无论祭天之坛、祭地之坛还是其它祭坛。文王灵台带有祭天功能,也有祭地功能。不过公开的祭祀,只能在周武王灭商之后。祭天的天坛,核心建筑是圜丘,圆形;祭地的地坛,核心建筑是方丘,方形。文王灵台遗址呈方形,可知不是正规的天坛。汉武帝在长安城东南郊太乙峪山口外祭天,建有太乙宫。祭坛已不见踪影,应当早被太乙峪的山洪冲毁。隋唐皇帝祭天,在城南建有天坛圜丘,圆形。地点也在京都和终南山之间。(9)
天象、地理与人君的关系以尊卑而论,天象为主,地理次之,人君再次。如果以人为本,天象、地理、人君与神祗命名,却是先近后远:人君在先;上帝在后,上帝即已故的人君;地理再后,天象最后。先有太一帝,再有太一神,然后有太一山,最后才有太一星。太一神,楚辞称为东皇太一。有人认为太一是伏羲,有人认为是炎帝,有人认为是黄帝,有人认为是颛顼,有人认为是尧帝,有人认为是商朝开国帝王商汤王。这些判断都对。质言之,每个时代的开国帝王或杰出帝王死后,便成为该朝代的太一神。本文认为,终南山别名太一山、太乙山,始于商末;太一特指商朝开国帝王成汤。在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期,天帝和已故的帝王都被称为上帝。商朝天子崇拜上天尤其典型,帝王都用天干取名。商朝开国帝王商汤王名叫大乙,大通太,大乙即太乙。他被商人崇拜了五百年,到商末依旧是最实在最显赫的上帝。终南山陕西段顶峰太白山位于陕西周原正南方,被视为太一山的标志山峰。这座山峰的命名,无人考证。太一山、太乙山并非道教的命名,因为道教创始于东汉。中华大地只有两座山名叫太乙山,另一座是河北曲阳的大茂山 -舜帝至商朝的北岳。舜帝出自东夷,而商朝地盘涵盖东夷。太乙又是东夷一带最高尊神,即《九歌》东皇太一。太乙山的命名,本文以为同周国尊崇商汤王大乙有关,相关人物是周国君主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商朝公爵。当初,周部族曾扎根陕西彬县一带,受西北戎狄的压迫,古公亶父率众南迁岐山之阳,建立周邦,成为商朝的属国。古公亶父的亶,《利簋》铭文写作檀,并且意指古公亶父是灭商的最早谋划者。武王灭商,古公亶父被追封周太王。《诗经·閟宫》写道:“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翦商即灭商。陕西关中地区太乙山之名,应当始于古公亶父定都宝鸡岐山周原之际。他尊崇商朝开国帝王商汤王,将终南山陕西段最高峰取名太乙山,以恭敬姿态来麻痹商王朝。这也是历代有为君主试图 改 朝 换 代 的惯用手段。古公亶父生季历,季历是商朝的女婿,生姬昌。姬昌是商朝君主帝乙的女婿,一说是帝乙的妹夫。姬昌生姬发,是为周武王。总之,在商末周国,太乙、太一或泰一,挂靠的历史对象只有一位:商汤王大乙。地名和山名是跟随帝王走的:陕西太一山,在商末正对周原的国都岐邑,周秦之际正对国都丰镐和咸阳,汉唐之际正对国都长安。太一山俗称太白山,对应太白星。《后汉书·天文志》引《星经》写道:“太白,主华山、凉州、雍州、益州。”这里的太白指西天白虎星座的主星,后世称太白金星,主管华山及其以西的雍州、凉州、益州,同苍龙座、白虎座、朱雀座一样各管三州。秦朝的太一称为太皇,与天 皇 、地皇联称三皇,高于五帝。西汉有一位名叫谬忌的方士,奏请皇帝祭祀太一神,声称最尊贵的天神是太一。汉武帝于是在长安东南郊建太乙坛和太乙宫,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镇东侧。(10)
西安城南隋唐天坛圜丘俯视,其基本样式沿袭到明清,源头可追溯到红山文化
楚帛书“天乙出行”中的天乙神,与商周“天”字同构
商代父乙簋铭文“天”字
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出土的四灵瓦当,未央宫是长安城核心建筑
西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西汉昆明池西岸织女石像,全身高约2.30米,因造形简陋,不为世人所知。其雕风类似霍去病石雕,后者晚于织女像三年,当为同一批工匠所为。按照造像自居法则,工匠应为西域人种。
西汉京城长安位于终南山陕西段之北,渭水之南,丰镐东北,咸阳南偏东。西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呈不规则形状,城墙七弯八拐。据其形状,自古以来人称该城北部轮廓线像北斗七星的连线,南部轮廓线像南斗六星的连线,因而别名斗城或北斗城。斗城的说法及其解释,由于汉代学者未载,元代李好文著《长安志图》表示质疑,质疑的理由是班固的《汉书》和张衡的《西京赋》都没有斗城的说法。殊不知这两人都是东汉名臣,而东汉首都在洛阳。两汉皇朝实行两都制:西汉首都长安,陪都洛阳;东汉首都洛阳,陪都长安。如果班固和张衡指认西京长安是斗城,是天下之中,主次岂不是颠倒了吗?其实只要细考记载和后世追记西汉的历史文献,不难发现营造国都,取象于天和取法于地,早在秦始皇营造咸阳城之前,就有了文献或实物的种种佐证:一是天圆地方的观念与明堂形制呼应,并在陕西周原发现了与之同构的建筑基址。二是明堂十二室同十二月对应的理念,也能视为人法天的依据。西汉都城不可能游离在周秦营国的法则之外。汉武帝以天南地北的理念,在南郊修筑圆形祭坛祭天,在北郊修筑方形祭坛祭祀后土,都是取象于天体形状和师法于大地形貌。东汉张衡作《西京赋》描写长安城,开篇也都是象天法地的内容,只是泛泛而谈,不提北斗。摘要如下:(11)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悟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天人合应,以发皇明。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斗城的说法,最早见于无名氏的《三辅旧事》。这部书,可能成书于汉末魏初。原文写道:“长安城南为南斗城,城北为北斗城,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这个说法不仅被众多史家承袭,更重要的是它实质地影响历代都城营造,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都城营造观。西汉长安城营造对应天象最直接的证据是出土过大量四灵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本是天穹二十八宿分为四组的名称对应的天象,分别对应东西南北。称长安为斗城,实在无须刻意质疑。即便有一天出土了汉代文献证明斗城并非汉朝建城的初衷也无所谓,因为以北斗为建都依据,两千年间一直是大一统皇朝的共识,并以设计理念延续到明清京城和皇宫。(12)
唐朝科举考试的试题,常常以文坛常识命题。崔损是唐德宗时的宰相,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试题是“北斗城赋”。北斗城,指的正是西汉长安城。崔损《北斗城赋》摘录如下:
昔炎汉之开国,宅咸阳而设规,辟都邑之壮丽。纷制作而多仪,象蓬岛以疏岳。拟天河而凿池。馆倚南山,至云霞而上出;城侔北斗,仰星汉而曾披。城势逶迤,若台岑之隐映;楼形宛转,似昆仑之相望。接千门之宫阙,通八达之康庄。
意犹未尽,崔损后来又撰写《北斗赋》,同北斗城赋形成相辅相成的父子篇,将北斗城的文化背景加以披露。摘要如下:
倬垂象以昭回,惟帝居之曰斗。壮魁台以立极,建衡杓而为首。齐七政而均序五行,临四海而横制九有。总列宿而环卫中宫,体羣臣而辅弼元后。揭西柄以戒满,拱北辰而处偏。乗三台而斡运,齐七曜而廻旋。酌天地之心,岂酒浆之可挹?参差北斗,阑干太清。环帝座之焜耀,薄河汉之纵横。
此前此后,唐代出生和曾经生活在长安的诸多文人,写诗作文涉及长安城,每每用斗城替代,成为跨代共识并加强了历代帝王建都象天法地的意识。选录如下:
隋佚名《周地图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
虞世南《戏下应令诗》:雾彻轩营近,尘暗斗城遥。
唐张九龄:山从函谷断,川向斗城回。
唐杜审言《咏终南山》: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唐王翰《乐游园宴》诗:陆海披珍藏,天河望斗城。
唐杜甫《秋兴》: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唐钱起《送员外侍御入朝》:霜拂金波树,星回玉斗城。
唐严武《酬别杜二》:斗城怜旧路,涡水惜归期。
唐刘禹锡《望赋》:登灞岸兮见长安,城依斗兮阑干。
唐刘珣《渭水象天河赋》:晓色清明,连斗城之佳气。
北宋刘筠《柳絮》: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
北宋杨亿《禁中亭树》:霜桂丹宵路,星榆北斗城。
北宋张秉《七夕五绝》:北斗城高禁漏多,汉家宫殿奏笙歌。
北宋胡宿《被诏归阙》:天台封诏紫泥馨,马首前瞻北斗城。
北宋祁《长安道中怅然》:宫破黄山在,城空北斗移。
北宋刘敞《贺春卿》:官仪高出金华殿,地理雄专北斗城。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
北宋綦崇礼《见德升国佐》英词宜和南薰曲,雅意难追北斗城。
北宋张舜民《斗野亭》:犹淹南斗墟,终远北斗城。
南宋陆游金元好问《春日抒怀》:流年又见东风菜,乐土空怀北斗城。
明王越《长安怀古》:不堪回首风北斗城荒雁塔寒。
明贺钦《陈本仁相访》:昔时与子共谈经,情分相投北斗城。
明郑善夫《感兴》:仰望北斗星, 遥望北斗城。
明杭淮《除夕直宿部中》:乡关腊尽无消息,回首苍茫北斗城。
明屈大均《西安别沈太史》:北斗秦城直,南山汉阙连。
古代的帝王将相,视民众为羊群,自己为牧羊人,管理民众叫牧民。春秋齐国丞相管仲的著作,开篇第一章是《牧民》。刘备曾担任豫州最高行政长官,官名豫州牧。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鼓励牛羊般的民众男耕女织,于是编排了牵牛织女的神话故事。牵牛星座象征牺牲,其北织女星是天帝孙女。织女下嫁,用以诱导牵牛般的农民安心从事耕种。牵牛和织女及其神话,成为历代国民耳熟能详的对象并稳定了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汉武帝修昆明池象征天上的河汉,东西两岸立牵牛织女的石像对应银河两岸的牵牛座和织女座,都是建都取象于天的依据,成为国都设计和营造的一环。(13)
来源:西北美术2024年第1期学术论坛
注 释 :
(1)《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按:包羲,伏羲别名。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东汉佚名《三辅黄图·补遗》:“圣人之教,制作之象,所以法天地,比类阴阳, 以之宫室,本之太古,”德按:《三辅黄图》, 一说六朝人作。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方六国,远离西汉长安。该书记录详备, 作者当为东汉西京旧臣。书中援引《三辅旧事》, 疑古者也以为六朝人作。其实本朝人写本朝事也可称旧事旧闻,如《史记·自序》司马迁称“罔罗天下放失旧闻”,便包括同代故事。东汉辛氏《三秦记》:“秦都也,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关内道·咸阳县》:“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曰咸阳。”按:北山在礼今礼泉、泾阳、三原诸县北部东西向山脉的统称,包括九嵕山在内。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二十八年,作太极庙。”《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唐司马贞《索隐》:“复道渡渭属咸阳,象天文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班固《汉书·天文志》:“紫宫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三辅黄图·咸阳故城》:“(秦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为极庙,象天极。”“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 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九《渭水》:“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曰: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史记·秦始皇本纪》:“葬始皇骊山,下铜而致椁,宫殿百官满之。以水银为江河百川大海,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唐张守节《正义》:“冢内作宫殿及百官位次。”
(2) 春秋齐佚名《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战国策·楚一》:“秦地半天下,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汉书·娄敬传》:“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资甚美膏腴之地, 此所谓天府。”佚代佚名《三辅旧事》:“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唐胡宿《函谷关》诗:“天开函谷壮关中。”唐陶翰《出萧关怀古》:“秦城亘宇宙,汉帝理旌旃。”宋陆游《观长安城图》:“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武关)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
(3)《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郑玄注:“传位于子。”《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是岁,治驰道。”“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南登琅邪。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曰: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东抚东土,以省卒士。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议曰: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周驰为阁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 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於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唐熊曜《琅琊台观日赋》:“秦门之东,天地一空。彼秦伊何,崇此为门。”
(4)《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宫。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後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属。南斗为庙, 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 将;左右,左右将。婺女, 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唐司马贞《索隐》:“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尔雅》:北极谓之北辰。又《春秋合诚图》云:北辰, 其星五,在紫微中。《春秋合诚图》云:紫微, 大帝室。太一之精也。”唐张守节《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大尉司徒司空之象。”《史记·天官书》:“五家三代,分中国为十有二州,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东汉张衡《灵宪》:“至大莫如天,至厚莫若地。地有山岳,精种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紫宫为皇极之居,太微为五帝之廷。时堂之房,天市有坐。苍龙于左,白虎于右, 朱雀于前,灵龟于后,黄神轩辕于中。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唐刘允济《天赋》:“大道含元,兴於物祖。悬两明而必照,列五纬而无言。灿黄道而开域,辟紫宫而为宇。横斗枢以旋运, 廓星汉之昭回。轶大庭而包太昊,孕玄顼而掩朱襄。”按:五纬即木火土金水五星。
(5)《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以八则治都鄙。”《周礼·大宗伯》:“大宗伯之职,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沉祭山林川泽。”《史记·殷本纪》:“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发,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史记·周本纪》:“西伯崩,谥为周文王。”唐张守节《正义》:“《谥法》:经纬天地曰文。”
(6)《周易·系辞》:“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按:圣人指伏羲,也指周文王。
(7)《诗经·大雅·灵台》孔颖达《疏》引用《周礼·春官》、战国公羊高、东汉郑司农、郑玄等人的注解写道:天子有灵台,所以观祲象, 察气之妖祥故也。四方而高曰台。以天象在上, 须登台望之,故作台以观天也。《春官·眡祲》“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 二曰象,三曰镌,四曰监,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弥,八曰叙,九曰隮,十曰想。”注云:“妖祥,善恶之征。郑司农云:‘煇,谓日光气也。祲,阴阳气相侵也。象者,如赤鸟也。闇,日月食也。瞢,谓日月瞢瞢无光也。叙者,云有次叙, 如山在日上也。’玄谓‘镌谓日旁气刺日也。监, 冠珥也。弥,气贯日也。隮,虹也。想,杂气有似, 可形想也’。”此十者,皆举天之异气。视祲之官,当在灵台之上视之,故笺取以为说。十煇而唯言祲、象者,举其初二事,馀从可知也《。公羊》说“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时施化,有囿台观鸟兽鱼鳖。诸侯当有时台、囿台。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孔颖达疏:“服虔《左传》注云:‘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秦是诸侯,而得有灵台者,杜预云:‘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也。’《公羊》说天子三,诸侯二。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时施化,有囿台观鸟兽鱼鳖。诸侯当有时台、囿台。诸侯卑, 不得观天文,无灵台。皆在国之东南二十五里, 东南少阳用事,万物着见。用二十五里者,吉行五十里,朝行暮反也。《月令》云‘天子居明堂太庙’者,以明堂是祭神之所,故谓之明堂。太庙者,正谓明堂之太室,非宗庙之太庙也。《明堂位》云:‘太庙,天子明堂。’自谓制如明堂,非太庙名明堂也。庙与明堂不同,则灵台又宜别处,故灵台、辟雍皆在郊也。”商周联姻、周文王娶商纣王之姐( 一说纣王之姑),见《周 易·归妹》《诗经·大明》及注。《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唐孔颖达疏:“绝地天通,令民神不杂。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8)《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设大官冢宰, 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大宰之职, 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三曰礼典,以和邦国;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五曰刑典,以诘邦国;六曰事典,以富邦国。”李白《登太白峰》诗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诗中的太白,指终南山脉的制高点,正对周王族的根据地岐邑。《孟子·离娄下》:“文王生于岐,卒于毕郢。”孙奭注引( 东汉) 马融曰:毕,文王墓地名也。”《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崩于镐,葬于毕。”《史记·周本纪》:“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社中。”
(9)《周礼·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祭坛和祭祀理由与方式,详见东汉郑玄注和唐贾公彦疏。
(10)《周礼·大宗伯》“昊天上帝 ”郑玄注:“昊天上帝,又名太一。”《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皇帝敬拜泰一。”《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唐司马贞索隐:“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唐张守节正义:“天帝之别名也。”《史记·封禅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八神。八神将自古有之。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 按:《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太一即为天主;今人或认为天主是黄帝。质言之,商代太一即开国帝王大乙。旧题汉《甘石星经》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淮南子·天文训》:“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宫者,太一之居。”扬雄《甘泉赋》:“配帝居兮县圃兮,象泰壹之威神。”汉辛氏《三秦记》:“太乙宫在长安城南八十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西汉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唐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扢嘉坛,款泰乙。”东皇太一特指的帝王,闻一多《东皇太一考》认为是伏羲; 屈会《东皇太一与神农炎帝》认为是炎帝;《轩辕黄帝传》认为是黄帝;张正明《楚史》认为是颛顼;丁山《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尧舜禹》认为是尧帝;李光信《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认为是商汤王。周勋初《九歌新考》认为是东方上帝。
(11)斗城、北斗城,详见无名氏《三辅黄图 ·汉长安故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渭水下》、唐《元和郡县志》、北宋宋敏求《长安志》。《星经》:“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 ”《后汉书 ·祭祀志》:“祭天于南就阳位,祠地于北就阴位,圜丘象天,方泽象地。”《后汉书 ·光武本纪》注引《汉官仪》:“北郊坛在城西北角,去城一里,所谓方坛。 ”《三辅黄图 ·南北郊》:“天郊在长安城南,地郊在长安城北。武帝定郊祀之事,祀太乙于甘泉圜丘,取象天形,就阳位也;祀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取象地形,就阴位也。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五引《括地志》:“汉圜丘在长安治内四里。”
(12)唐卫次公《渭水贯都赋》:“贯金城千里之域,泻银河九霄之势。君德配天,故法于上帝。秦德王水贯都,必因于始皇。泛彼楼舡,掩横分于武帝;滨之钓叟,感入兆于文王。五都并制,莫大于西都。天垂法君,必取曳云间之清渭;河殊云汉,移天上之紫宫。涵万象于影中,度牵牛于波上。 ”唐刘珣《渭水象天河赋》:“同天之道,顺人之意:桥横乃牵牛之设,素则饮龙之谓。 ”
(13)东汉张衡《西征赋》:“昆明灵池,黑水玄沚。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注:“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今石人宛在。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四《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