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蓬:
波纹是您的油画作品中最显著的一个元素,在创作中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表达形式呢?
方旭:
这种波纹一样的线条看似表达的是水,但也不是狭义的水,它是一种能量波,这种波动一直在流动,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跳跃和律动,它产生了一种节奏感。你感觉整个画面什么都没有,其实它什么都有了,只是换了一种形态。
当我在画《波动》系列的时候,在画任何一个线条的时候,其实我没有想任何东西,没有想接下来要画什么,需要怎么画,它就那样流淌下来了,一笔一笔的,画了第一天,再画第二天,直至完成。
艺术是最骗不了人的,当画一个线条的时候,比如说你浮躁了,你写一个字的时候,尤其是毛笔字,你顿了一下,或者是你心里哪块受了一点点波动,在线条上就能体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更显功底,这种功底是修心的功底,是参禅的功力,是静心的功力,内心不干净的话,画不了这么多东西。
野蓬:
一个艺术家真正的成熟发生在多少岁,或者说在人生的哪个艺术阶段?
方旭:
米开朗基罗在23岁(1498年)创作了《哀悼基督》,在26-29岁(1501-1504年间)创作了《大卫》,等到大师89岁高龄再回头看这两件作品,很难说就不如89岁的好。艺术家的创作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时期跟随一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很珍贵,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生长脉络。
我从2岁开始拿起画笔画画,十几岁跟随专业老师学习,之后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不断磨炼精进,创作出不同系列的雕塑作品和油画作品,每个阶段都是血脉相连的,现阶段把创作做得特别扎实以后,才能想到下一阶段的东西怎么做。所以说艺术家的创作阶段不是飞跃或者跳跃式的,而是每个阶段都承接着上一个阶段的心血。
很难说艺术家的成熟发生在哪个阶段、多少岁,艺术家的创作生涯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体系。
野蓬:
每个阶段新的思想和新的灵魂,是指一个具象化的东西,一种情感,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方旭:
以我个人的创作经历来说,很多思路不是冥思苦想、精心设计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开始创作时,灵感就慢慢开始发酵了,它真实地发生在我身上,慢慢枝繁叶茂起来。都说谁的作品就像谁,这是跟艺术家的人生,艺术家的生活,艺术家的经历,艺术家的一呼一吸紧密联系起来的,这种联系对我来说就是艺术的本质。
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迸发出的更新的情感都是我的新生儿,我无时无刻不在用新鲜的血液、新鲜的灵魂去思考一个新的东西。
野蓬:
新的东西是指之前从没有过的感受吗?
方旭:
新的东西不是指前无古人,我的理解不是一拍脑门“啪”地一下迸发出来的东西,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了一步,这个巨人就是“自我”本身,在我的艺术脉络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点新的变化。比如我是一棵大树,从我身上长出一个新的枝芽,开出一个新的花,结出一个新的果,它们对我来说都是新的。
打个比方,年少时我曾在北京学画,大学在鲁迅美术学院求学,毕业后辗转过北京顺义和宋庄,每换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结交新的朋友,接触新的事物,都会对内心产生新的触动,我自己内心的触动与变化,都会真实地将创作上推向新的领域和新的阶段。
记者:野蓬
图片:方旭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