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木口木刻版画作品及文献展”,昨起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与公众见面。这也是国内首次全面呈现木口木刻版画这一传统艺术的学术展览。展览汇集了英国、美国、比利时、法国、俄罗斯、保加利亚、意大利以及中国等9个国家100多位艺术家的200多件木口木刻艺术作品、珍贵木版和文献书籍,涵盖了从18世纪的艺术大师到今天的青年学生,跨越300年时空。
人们寻常见到的木刻版画大多为木面木刻版画。所谓木口木刻版画,就是用雕刻刀等工具,在木头的横断面进行精心打磨、雕刻,并印制成版画。这种工艺由于被雕刻面的质地细密均匀,没有横竖纹理的区分,因此可以刻制出更加精细的线条和微妙的层次变化。其最大特点就是精细的线条,无论是女人的发丝,还是人体的肌肉线条,抑或是花草树木,都清晰可辨。事实上,在照相术出现之前,要想把油画印刷复制,只有依靠木口木刻才能实现。
据了解,木口木刻出现于17世纪中期的欧洲,当时不啻于为衰落已久的木刻艺术注入一剂强心针,它的发明使木刻版画以精致的雕刻与铜版画棋逢对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执行策展人杨宏伟介绍说,当时法国一位雕版师巴比伦以耐磨的硬木横截面作为版材,采用铜版的手推雕刀进行雕刻。由于版材紧密、雕刀精细,很快扭转了木刻版画的颓势。
而使木口木刻从沉寂中复兴的,却是英国插图画家兼出版家、被誉为“木口木刻之父” 的托马斯·毕维克。他把木口木刻所刻制的图像以精确的视觉方式予以传达。最初,毕维克为一本名叫《寓言选》的图书做插图,他用铜版雕刀在黄杨木的横截面上刻制图像,这种方式很快成为最常用的制作插图的方法。鲁迅对此也不吝赞美:“毕维克的新法进入欧洲大陆,又成了木刻版画复兴的动机。”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的新兴版画运动,与此也不无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特意从英国空运了数件托马斯·毕维克的作品来京参展。
然而好景不长,这门艺术经历过辉煌后迅速走向衰落。“木口木刻这样一种在欧洲濒死的艺术形式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了新生。”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本次展览分策展人皮特·博斯蒂尔一再感谢中央美院对此次展览投入的热忱。他透露,如今在欧洲从事这门艺术的群体日渐缩小。他希望由中央美院发起成立的国际学院版画联盟能复兴这门传统技艺。
“木口木刻版画更为关注画面本身,所刻人物和景色格外逼真。当观看者让想象驰骋于玄虚之间,可以很好地把传承千年的中国版画连接起来。”一位参展的中国版画家介绍,世界公认最早的版画是出现在中国唐朝的《金刚般若经》的扉页木版画,当木口木刻被重新接续,或为传统艺术迎来新出口。
展览将持续至12月3日。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