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清代南阳知府对武侯祠的修缮与保护

2017-02-15 17:28:32 作者:张春岭 来源:收藏快报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武侯祠匾额与对联

孙过庭书谱拓片

李孟初碑拓片

三代遗才石牌坊

  南阳武侯祠坐落在南阳市西侧的卧龙岗上。此地南濒白水,北障紫峰,远眺荆襄,遥连嵩岳。起伏的岗峦,曲折回旋,势如卧龙。1800多年前,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此结庐,躬耕隐居。汉昭烈皇帝刘备,为复兴汉室,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这里成为“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魏晋以来,这里成为祭祀诸葛亮的所在。唐代南阳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文人墨客竞相吟诵,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诗仙李白《南都行》中有“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武侯祠建筑为元、明、清时期所建,有殿堂院宇236间,历代碑刻400余通,匾联157块(幅),总占地面积200余亩。

  作为豫西南名胜之首,清代南阳知府或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或基于对人文景观的爱护,在武侯祠的重建、修缮、保护上都做了大量工作,祠内也保留了他们所作的匾额、楹联、石刻。如王维新于康熙二年在卧龙岗新建“三代遗才”石牌坊,孔传金于嘉庆十四年为武侯祠敬献“万古云霄”匾,廖文锦道光十三年重修武侯祠并题写“隐居求志”匾。

  罗景恢复“卧龙岗十景”

  罗景,字星瞻,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冬,罗景任南阳知府。他上任后,看到武侯祠“祠宇四壁,俱无以蔽风雨,梁朽榱折。低徊久之,几不能去。复又遍阅碑亭、草庐,仅存遗址……”心情十分深重,决心重修卧龙岗武侯祠。他带头募捐,共筹集白银3000多两。

  康熙五十年(1711),罗景与南阳总兵杨铸共议扩建卧龙岗武侯祠,在施工时于地基中发现前人题咏石刻“卧龙岗十景”。罗景大喜,即按十景加以扩建。是年七月动工,次年(1712年)八月告成,历时十四个月。此次修葺对后世影响巨大,并奠定了今日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规模。

  罗景为了保存卧龙岗珍贵资料,“志三顾之踪迹”、“集诸家之锦绣”,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首辑《卧龙岗志》。该志由其弟罗炳校订,分为上下两卷。《卧龙岗志》为后世全面系统地了解卧龙岗武侯祠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顾嘉蘅一联名天下

  顾嘉蘅,号湘波,祖籍江苏省昆山县。道光庚子科(1840)二甲第五名进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顾嘉蘅以七品翰林编修调升为从四品南阳知府。次年,因其母病丧,丁忧归里。咸丰元年(1851)二任南阳知府。咸丰三年(1853)春,顾嘉蘅之父顾槐病逝,顾嘉蘅又扶榇归里。当时恰遇捻军起事北来,兵报火急,顾嘉蘅被清政府诏令夺情回任,是为顾三任南阳知府。之后顾嘉蘅又第四次、第五次任南阳知府直至同治三年。

  顾嘉蘅非常佩服诸葛亮的人格,对其当年躬耕地卧龙岗十分仰慕,于是重修武侯祠。咸丰四年(1854),他曾亲自主持修缮事宜,并在祠之南建龙角塔。同治三年(1864)顾五任南阳知府时,再次对武侯祠进行较大规模整修。他还注意丰富武侯祠文化内涵,曾将颇能体现诸葛亮立身治国的《诸葛亮文集》中《将善》、《兵权》等4篇文章书后镌刻于祠内,并做有多篇怀古诗文。加之他喜欢书法,至今武侯祠由他亲书的匾额有4方,对联有6副,题咏石刻等达10余块。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顾嘉蘅第五次出任南阳知府时给武侯祠撰写的对联之一。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他原来居住地是在襄阳、还是在南阳呢?自明代以来,南阳襄阳两地因诸葛亮隐居地而笔墨官司不断。顾嘉蘅的这副对联,站位高远,在称颂诸葛亮的同时,劝解人们不必纷争,而被人们称道。

  傅寿彤与汉碑亭

  傅寿彤(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咸丰十年(1860),傅寿彤奉命防守归德。简授其归德知府,随即调守南阳。

  武侯祠汉碑亭内有三方汉碑,其一为李孟初碑,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因白河水涨被冲出,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首见著录。文中称其书法浑朴圆劲,仪态自如,堪称汉隶中上品。李孟初碑自乾隆《两汉金石记》、《中州金石记》著述后又入土,道光年间再次面世。咸丰十年(1860),景琪睿任河南学政,好友碑学大家莫友芝向他求李孟初碑拓片,景询问南阳知府金梁,金梁在南阳县任伯雨家访得此碑,移至南阳府衙中,嵌于二堂东厢房壁间,金梁亲自书写碑的流传和发现经过,在石碑下漫漶处刻跋。傅寿彤接任南阳知府后,为保护汉碑,特地为之建亭。

  碑亭内还有两方汉碑,其中赵菿碑是东汉汉碑的代表性遗存。1937年春,赵菿碑由南阳城东李相公庄农民犁地时发现,仅留碑首及上部碑身。书法行笔遒劲饱满,结体沉稳静穆而匀整宽博。章法疏朗,字型紧密,笔势方劲深厚,是汉末八分隶书的典型风格,为东汉末期汉隶达于鼎盛时之制。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立,隶书。碑文记述地方官同意乡民张景包修土牛、瓦屋等设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徭役之事。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上世纪50年代,南阳市南城门里有个临街茶馆,张景碑当初文字朝下,支在茶馆里头当茶桌使。到了 1958年,南城门附近修整街道,准备拿它铺路, 翻过来一看,才知道是块汉碑。1959年,南阳市博物馆建馆,三方石碑统一保存在了汉碑亭。

  任恺倾情出师表

  任恺,字乐如,清代宁夏人,以吏员授任河南典史,同治五年(1866)任河南南阳县知县,后升为南阳知府。

  任恺工于书法,对《岳少保(岳飞)书武侯出师二表》情有独钟。《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时上书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奏章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传颂至今,后人称“出师一表千载无”。民族英雄岳飞为收复河山而“精忠报国”,岳飞读《出师表》时感慨万端,泪如雨下,为抒发胸臆挥泪手书《出师表》。岳飞的书法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忠武之气流于笔端。名相撰文,名将手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名人,就在这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前些年流行“南阳有三宝,玉雕、烙画、出师表”,可见人们对此碑刻的重视。

  任恺曾经见过出师表的拓片,知道出自南阳武侯祠。岳飞的书法“健拔雄伟,尤见忠武郁勃之气,流露于笔端。”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到南阳任职之后,找遍武侯祠却找不到这些石碑。他并没有放弃,经常打探有关出师表的消息,终于得知这些石碑在江苏徐州,于是派人找回拓本,亲自题跋,命工匠将 《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摹刻于石。

  任恺在南阳时,还临过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书谱》,并为之镌石,时人多购而珍藏。但在此后,世上有任恺临《书谱》拓本,却找不到原碑。2009年5月,南阳玄妙观旧址的土墙内惊现13块清代书法石刻,其中的11块石刻均为艺术性很高的草书,而在每个草字的右边,均有一个小楷字对该草书予以注解。原来这些石刻正是时任恺于同治十二年(1873)秋临摹的《唐孙过庭书谱》。

  濮文暹颁布条规护古迹

  濮文暹(1830—1909),原名濮守照,字青士,晚号瘦梅子,清代江苏溧水县(今江苏溧水县)人。清光绪九年至十七年(1883—1891),濮文暹首任南阳府知府,清光绪十八年(1892),二任南阳知府。濮文暹熟谙诗、书、经、史。凡天文、算学、地理无不精通,且好鼓琴,擅声曲,工诗文。

  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濮文暹颁布保护南阳武侯祠的地方性保护条规。清代的南阳武侯祠已为著名古迹, 祠内存有大量先贤手泽遗迹, 但当时却有不少无知之人到祠内或随意损坏古迹,或摹拓碑刻,任意敲打,藉以渔利,以至字迹模糊,碑文受损。对此,濮文暹同时任南阳知县黄源为加强武侯祠名胜古迹保护, 特颁布六则条规,主要内容有“祠内石刻碑文对联以及岳夫子所书出师二表,除官绅读书士子外, 其余无论何项人等,概不准赴祠刷印,违者准主持禀究;官绅自备纸张颜料刷印,应由住持代拓,并酌付工钱;凡刷印碑文,只应自己悬挂,不得借此渔利等”。濮文暹颁布的保护南阳武侯祠的地方性保护条规,是我国目前所知较早的地方性文物保护条规,对南阳武侯祠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

责任编辑:程立雪

推荐关键字:武侯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