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评估实践中,最常见的参考因素有以下六种,这里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鉴定真伪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一因素
真伪是影响艺术品交易的前提。由于代笔、临摹、仿制以及故意的伪造,使艺术品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艺术品有伪作夹杂其中,是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问题。由于人类至今尚未研究出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鉴定艺术品,面对真伪人们必须做出选择,这是很难的。艺术品尤其是文物,赝品与真品的价值有天壤之别。有的艺术品流传有序,确真无疑,便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有的伪品粗制滥造,毫无价值可言。但古人仿古人的,名家仿名家的,也有相当的收藏价值。存疑的艺术品,学术界和专家各执一词,或许还是真品,其价值判断要慎重。众口一词或大多数专家认为是伪品,则必须引起注意。可见艺术品的判断不是非真即假那么简单,程度不同价值也不同,所以既要分清真伪又要分清程度。
二、名家与非名家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二因素
艺术品的数量极多,以中国为例,古往今来艺术家、工艺师不计其数,作品存量浩如烟海,但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大师、名家的作品。名家与非名家,是衡量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的重要界限,某种程度上,投资艺术品就是投资名家的作品。大师、大名家、中名家、小名家是目前中国书画市场的四种价格等级,差别巨大。至于无名之辈,一般都列在家庭布置画的阶段或一般民众的礼品画档次,不入收藏行列。从历年拍卖会成交价格排名分析,近代中国画还是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吴湖帆、任伯年、李可染、林风眠、傅抱石等大师级画家的作品价位最高。瓷器,也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最为有名。由此可见,艺术品是以有名和无名、名气大还是名气小来分别价值的,拍卖艺术品一定要掌握这个基本要领。一般名人的作品不会便宜,而便宜的也往往是非名家或小名家的。虽然也有些美术批评家和投资者对此颇为不平,有意炒作新人,哄抬小名家的作品,但实际上并不为市场所接受。
三、精品与非精品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三因素
名家与非名家是不同艺术家之间的分界,而精品与非精品往往是同一位艺术家不同作品的分界,两者所指不同,区别的难度更大。艺术家尤其是中国书画家,一生创作多达数千件、甚至上万件,但程式化的多,花心血精心创作的少。拍卖公司征集名家作品时要分清作品以及正确定价,不能照单全收、简单从事。精品是指精心之作,是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前些年拍卖会出现的《丽人行》是傅抱石的精品,拍到近千万的高价;朵云轩藏本《山水十二幅册页》拍出220万的好价,创吴湖帆作品的新纪录,也是因为其精绝无比,这些画作近年来成交价格又翻了好几番,再次证明名人精品存在巨大升值潜力。与精品相对的是画家们的应酬之作,占了大部分画家作品中较大的量,有名无实,并不能卖出大价钱。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能反映画家们日常水平并有基本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一般价位持中,比较稳定,是拍卖公司应该研究和着力征集的。至于如何识别精品、应酬之作则全凭鉴赏者着力研究每个艺术家的个性、作品,要多看多学多比较。
四、存世量少与多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四因素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艺术品更是如此。稀少和精品有交叉关系,但稀少更突出了一件作品的少和绝,未必是其艺术性如何精妙和高超。艺术品价值的这一特点,既反映了艺术品尤其是文物类艺术品的稀缺性特点,也解释了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有些稀少艺术品价格暴涨的原因。有些画家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少见,只是年代久远,作品大多湮没,只剩下几件甚而成为绝品,故而珍贵。世界上最早发售的英国黑便士邮票,当时数量不少,年长日久,存者无几,其中一枚于1991年在英国拍出240万美元的高价。近些年在伦敦、纽约以及中国香港的拍卖市场上,中国的瓷器时常拍出惊人价格,也与其存量有关。2000年秋季,上海拍卖《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估价450—550万元,几经拼抢以968万元成交。分析其中缘由,也因这件物品为全世界仅存的几件之一。瓷器即便是官窑生产,在当时也有相当数量,只是瓷器不便携带和保存,随着战乱、灾害、使用中摔坏等人为和自然破坏,存量日渐稀少,形成以数量为筹码的价格阶梯。总之,在同等的质量标准下,数量愈少价值愈高。
五、保存状况是否完好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五因素
经营艺术品的行家常以“真、精、新”评价好货色。这里的“新”不是指新制作的艺术品,而是指流传有年的艺术品依然灿烂如新,称之为“品相好”,这是艺术品价值的重要体现。把握其价格,一定要注意品相决定卖相。通常意义上的保存完好是指:一是完整与不完整。有的书法或绘画,原是四屏条、八屏条或者十二屏条,如果是完整的价值很高,缺了,价值就大打折扣。二是有无瑕疵。有的艺术品比如砚台、瓷器、雕刻,本来艺术性不错,破碎修补过的,或者缺损难以修复,也就大掉其价。三是污损造成的损害。尤为常见的是中国书画,因为保存失当造成霉变、污损,无法洗净,其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征集艺术品时要尽可能挑选保存完好的,即使价格贵,也比征集一堆破损的艺术品为好。
六、玩赏性的强与弱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六因素
艺术品在功能上主要体现为欣赏性,具体又分为玩赏和观赏。有的艺术品在学术上、艺术上的价值很高,但在艺术品市场上交易价并不高,关键是不可爱,玩赏性、观赏性不强。上海有次拍卖一幅清代尹秉绶的书法横匾“长生长乐之居”,仅六个字,拍出了22万元的高价,就是因为句意好,观赏性强,令人愉悦。20世纪90年代台湾掀起紫砂壶收藏热,名家制作的小壶常以十几万、几十万港元一把成交,也是因为这些壶制作精巧,一壶在手,与朋友坐而论道、品茗,意趣无限。即便是绘画这一平面作品,也有欣赏性强弱之分,有些题材难得,或构思奇特,作品耐看,令人爱不释手,有些则与之截然相反,不能吸引人,就谈不上具有很强的欣赏性了。判断艺术品的价值,不要忘记了这一视角。
本文参考了范干平先生主编的《拍卖实务教程》。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