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罗伯特·劳申伯格的装置:“四分之一英里画作”进行时

2016-08-01 09:13:13 作者:朱鸽翔(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来源:《美术报》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罗伯特·劳申伯格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纸板箱”系列

  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阿瑟港。受黑山学院先锋实验实践及纽约晚期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劳申伯格用非传统的艺术媒材、废弃的日常物件,以高难度的综合材料构建方法,创制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装置艺术。此外,劳申伯格的装置艺术涵盖摄影、版画、纸本和行为等艺术媒介,其艺术观念也催生、影响了“85美术新潮”以及中国当代装置艺术。

  1985年,劳申伯格在中国北京和拉萨举办了两次个展,共展出47件由油彩、布料、照片、报纸、动物标本等材料构成的集合装置。艺术家有意模糊艺术的边界,观众可从那些“混合体”(combines)装置中发掘出无限的新意和惊喜。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改变,作品又会派生出各种新的可能性。

  时隔30年的今天,劳申伯格的超级装置“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于6月12日至8月21日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展出。该作品由190个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这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观众能看到丰富的物件、材料组合,诸如硬化衬衫、硬纸盒、堆叠的书、运动员、政客、动物、生活用品、工业机械、交通工具、、交通灯、艺术复制品等等。该装置几乎涵盖了劳申伯格创作生涯中的全部重要主题,创作历程横跨17年(1981年—1998年)。“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涵盖了各种日常事物,大众媒体图像和捡拾物、布料拼贴以及电子元素形成了丰富的装置系统,内含丰富的历史与人文信息,如同约翰·凯奇所言:“好像是很多电视机同时打开,却调到了不同的频道”。如此这般的信息和图像集合装置具有典型的劳申伯格风格,由格子衬衫与各种物件所组成的结构以及丝网印刷图像在展示空间的墙壁上延伸,同时伴随着劳申伯格在旅途中搜集的街头嘈杂声录音。现场金属的运用则反射出展示现场的情景,观众活动的影像激活了媒介的表面,成为这个庞大装置的动态和变换的部分,引发人们种种的记忆与联想。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曾在世界各大重要博物馆、美术馆展出,每次展出劳申伯格都对装置进行调整、修改,使其与展示环境、建筑结构相协调。劳申伯格延伸了绘画与雕塑和装置的界限,甚至抛弃了框架、形式以及艺术系统的固有要求,彰显出艺术家创作生涯中各个阶段的思想与技术含量,同时也反映了过去的使用痕迹。所有不断重复的主题都与其早期的“混合体”系列相似,如今以新的方式进行整合、并置。在劳申伯格使用的媒材中,纸板一直是他乐此不疲的选择,它们唾手可得,又方便折叠与塑形,吸水后还会膨胀、变形与发霉,兼具劳申伯格心目中“废弃”与“柔和”的特性,体现了他对物件的固有色、质地、包浆和历史痕迹的关注与迷恋。在展厅墙面上展现的纸板浮雕代表了他1970年代曾经创作过的“纸板箱”(Cardboards,1971—1972)系列。1970年,劳申伯格从纽约搬到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海湾区的俘虏岛(Captiva Island)之后,更偏爱抽象的风格,他使用织物、纸张等自然纤维,通过对纸板箱的切割、装订与弯曲构建成作品。除了纸板固有的颜色和标签外,劳申伯格通过各种压痕与撕裂的过程保留这些纸板的历史痕迹。1986年,他开始创作的“过剩”(Gluts)系列则由废弃金属物制成,包括加油站指示牌和汽车部件,转化为独立的雕塑后遮蔽了这些物件本来的面目,在“过剩”中供观众试坐的长凳则由油桶、独轮车和氖管拼装而成。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基于劳申伯格的早期艺术实践。1955年,他开始将画室之外的世界纳入作品当中,他先用充满动感的厚层颜料泼在枕头、床单上,任其自由流淌,颜料从画框里流淌出来,一路留下痕迹。把自己睡过的床、床单和枕头装到画框里,这不仅使人联想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那奔放的笔触与泼洒的颜料。“床”打破了画布二维空间的局限,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劳申伯格将本已成为垃圾的物品又重新进行创作并将其搬到展厅空间内展览,将生活融入艺术,使艺术品更为日常、亲切。“床”作为个人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具有私密性,而劳申伯格将自己的“床”公之于众,也是对自己个人隐私的公开。而在上面泼洒油彩,意指人类内心深处远非我们平时所见的那样光鲜亮丽。

  劳申伯格的艺术创作秉承不断创新精神,透过各种媒介来模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他始终保持着对新兴材料、技术、观念执着的探索精神,直至82岁因心脏病辞世。劳申伯格在他的装置作品中不断加入异质元素和陌生符号,这些混搭、并置的结构与布局富有幽默感与荒诞色彩,将原本难以融合的元素整合为具有美感的整体。“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是一种“会呼吸、能行走”的装置艺术,它充满了市井语言,讲述着各不相同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劳申伯格开创了艺术家拥抱消费生活的先河,虽然早在二战期间毕加索、乔治·布拉克(Geoges Braque)就实践过,但劳申伯格无疑是一个集大成者。正如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所说,劳申伯格的作品可以以任何长短的时间存在,可以用任何材料出现在任何地方。与庄子的“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具有相似的意味。对劳申伯格来讲,艺术不再是高不可及的精英活动,而是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生活和创作具有一种“多管齐下”的特点,劳申伯格的一生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师、版画家、舞美师、行为艺术表演者、甚至是作曲家,不断涉及、实践不同的艺术门类几乎成了他人生的全部内容。因此,观看劳申伯格的装置艺术,我们可以得出“生活可以艺术化,而艺术也可以在生活中升华”的结论。

责任编辑:王璐

推荐关键字:罗伯特·劳申伯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