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鼓励孩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

2014-06-06 11:11: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策略的艺术教育,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个重点。每逢“六一”儿童节,中国美术馆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今年,中国美术馆邀请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杨景芝教授通过案例分析、现场互动的方式为家长、教师讲解艺术教育如何帮助儿童健康成长这一话题,同时,杨景芝还对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答疑。近日,美术文化周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美术文化周刊: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

  杨景芝:我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儿童教育改革,近年来国家开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非常可喜。国家拨款到学校,要求每星期有3个下午安排课外活动,特别要求加强艺术教育活动,实际上是想通过普及儿童艺术来提高全民素质。艺术教育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对人的成长很有利的方式方法。

  绘画是儿童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孩子很小就喜欢用画笔在纸上涂鸦,这是一个探索、认知的过程。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博览会上,我看到一本书叫《看图知成长》,很受启发,因为我发现原来从儿童绘画中就能知道其智力成长的程度,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从孩子的幼儿期追踪观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艺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画什么,而是教会孩子自己能够画,这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后者是启发性的,尽量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认知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

  美术文化周刊:开展儿童艺术教育,应持怎样的理念?儿童绘画对人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杨景芝:儿童美术教育最核心的价值一是创造力的开发,二是培养人的审美素养,审美教育在我国地位比较高。但在国外则不然,在央美举办的一次教育培训中,我和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伯顿教授就儿童艺术发展的问题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国家是把儿童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而伯顿教授认为应该选择“不干预”,“不干预”的问题在中国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这样一来,老师不敢教了,结果就造成有的老师无所作为。还有一种理论是“重过程不重结果”,我也不赞同,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没有结果,孩子就没有信心了,而且也不能考察我们的教学成果。所以,国外的一些理论在某一时期也许有价值,但发展到今天,加之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创造自己的教育理论。

  我写过一本书叫《儿童转型期》,在国外有学者认为儿童11岁后便进入绘画低谷期,但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这个年龄段出现这种现象是教育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自身有问题,只要经过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启发,孩子很容易就进入到专业美术学校,即使学工科也能很出色,很多实例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这说明,美术教育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利。而且艺术表现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对人的情感的完善大有裨益。再者,美术教育对人的修养和品格的形成很有帮助,比如坚持力和抗压力。

  美术文化周刊:在多元文化发展下,儿童艺术发展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杨景芝:根据罗斯菲尔德的理论,儿童智力反映在绘画上有两种类型:视觉型和触觉型。据他观察是从8岁开始分化,我却认为从幼儿时期开始就有不同表现。视觉型的儿童,一般是指具有绘画天分的孩子,比较注意空间关系、比较写实。触觉型孩子偏向情感的表现,不注意视觉观察,从自己内心表现事物,根据自己的情绪画画,往往比较夸张,也非常有才能,这类孩子未来有可能创作出表现主义绘画作品。

责任编辑:丁英

推荐关键字:创造性 表现自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