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5年前,关于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我就曾说过:“荷赛”是欧洲人创立的,因此也必定是欧洲人的天下。虽然说音乐、绘画、摄影是无国界的,但作为一种人的艺术语言,不能不受到其身后的文化氛围的笼罩。有时说得绝对些,文化就是一座牢笼,一个神秘的屋子,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始终将决定你的存在,“牢笼”你一辈子。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也有永远走不进对方屋子的苦恼。这不像藏着十万金银的山洞,靠着阿里巴巴的一句咒语,就可以破门而入,不管喊咒语的是什么人。
当年,荷赛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神秘莫测。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走不进荷赛那间神秘的屋子,外国人却走进中国这间屋子了!比如他们拍摄的北京体育学校等照片,不就获了奖?其实,他们走入的并非是中国的这间屋子,而是通过窗口的一瞥后,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这间屋子里的情景。是他们的文化背景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如同我们在某个地方造一座欧洲城,或是唐城、宋城之类,以其为背景拍摄照片,并不说明你真正到过欧洲,回到了唐宋年代。
更早些日子,杨绍明的一组《退下来以后的****》获得第31届荷赛的新闻人物系列照片三等奖,这是中国摄影家31年来在荷赛中首次获奖——实现了“零”的突破。于是,一时间大小文章都将荷赛高高捧起,反复说明荷赛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如何高,以此来证明中国摄影界的实力,从而反证荷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第二年,中国的137位摄影家满怀信心送去了600幅作品,其数量之多居参赛国家之第二。结果呢?无一获奖。落荒归来以后,大小舆论又以几乎相同的口吻贬低荷赛,说荷赛只是代表西方中心主义,它对中国的冷落不能说明问题。但事实却放在那里,使人不得不黯然神伤。这就是所谓的“西洋情结”——无法摆脱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西洋情结”。
这些年,中国摄影家在荷赛上的获奖又重新点燃了人们的希望。从表面上看,大家已经学会了冷静地看待眼前这千奇百怪的世界,尽管有时真的让人有些看不懂。实际上,在冷静的背后是否有点心虚?在闪烁其词的言语中又有谁敢说真正脉准了新闻摄影的真谛(我这里说的是新闻摄影的真谛,而不是西方人的眼光)呢?
比如这一届,当Stanmeyer在执行《国家地理》拍摄任务时拍下的画面,从132个国家、5754名摄影师的98671张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图片时,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又一时间喧嚣不已。荷赛评审成员Jillian Edelstein说,“这是一张可以有很多故事的照片——它展开了一个关于技术、全球化、移民、贫困、绝望、异化和人性的探讨。”美联社摄影师、评审成员David Guttenfelder则说:“照片像瓶中信,和我们所有人都有关,人们看它会带着自己的经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