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城市舞台与权力景观:傅榆翔雕塑登陆威尼斯市政阳台的政治诗学分析

2025-11-19 15:47:18 来源:艺术家提供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作者: 意大利文化战略研究中心 (Centro di Strategie Culturali Italiane)

摘要

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我们如何共同生活?”为主题,重构了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公共性叙事。在此背景下,威尼斯市长路易吉·布鲁纳罗(Luigi Brugnaro)将中国艺术家傅榆翔展出的“外星人”系列雕塑,策略性地置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市政阳台之上。这一行动超越了双年展的围墙,将当代艺术直接纳入城市治理的视觉叙事中,构成了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政治-文化实践。本文从政治叙事、空间语法、公共权力与文化战略四个维度,剖析此事件如何将“阳台”这一建筑界面转化为权力展演的舞台,并对其中蕴含的艺术工具化风险与公共性缺失进行批判性反思,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引言:事件与语义场的生成

2021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Hashim Sarkis)提出的“我们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这一核心问题下,成为全球探讨建筑、社区与公共生活未来的关键场域。正是在这一特定语境下,时任威尼斯市长路易吉·布鲁纳罗(自2015年任职)做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决定:将傅榆翔在Ateneo Veneto展出的三件外星人雕塑,移至市中心显要的市政阳台。此举不仅是一个文化姿态,更是一次精心的政治宣示,它使艺术从相对封闭的展览空间,跃入开放且充满历史意涵的城市公共景观,从而生成了一个富含张力的“语义场”,为我们分析艺术、权力与城市空间的交互关系提供了绝佳案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beae1aed4b24c714c2d83ebd2db80826.jpg

一、政治—城市叙事:阳台作为权力的界面

1. 市长的象征行动

当市长以其个人权威与市政权力,推动特定艺术品进入城市的标志性视野时,这已超越了传统的文化赞助范畴,成为一种治理理念的视觉外化。布鲁纳罗的主动介入,使得傅榆翔的雕塑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品,而是转化为传达城市开放性、未来导向以及“共居想象”的政治叙事工具。

2. 阳台的半公共性结构

阳台,作为一种“介于私密与公共之间的建筑界面”,天生具备政治与符号能量。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市政阳台,等同于将具有私有产权或机构属性的空间瞬间“公共化”,使其成为全体市民与游客共享的城市景观。这种介入方式高效且视觉冲击力强,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谁的代表性被呈现、以及政治权力在塑造公共审美中的主导性问题的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90df6169cff6e840f70b3925886cb26c.jpg

二、艺术—意象分析:傅榆翔作品的语义生成

1. 异质性与共同体边界

傅榆翔塑造的外星人形象,兼具“他者”的陌生感与超越现实的“神性”。当它们被置于阳台,俯视或凝视着威尼斯的历史街巷时,作品不仅是被观看的客体,更以一种象征性的姿态“回望”城市与观者。这种互动恰好成为双年展主题“共同生活”的视觉隐喻,叩问着共同体边界的包容性与可能性。

2. 诗性折叠与时空张力

傅氏的作品常带有时间折叠与诗性空间的美学特征。外星人形象突兀而又和谐地出现在威尼斯深厚的历史建筑肌理中,构成了一种“未来突入历史”的强烈视觉张力。这一并置使威尼斯这座古老的水城在瞬间呈现出跨越时空的现场诗学,激发了人们对城市历史与未来的重新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022c7cbf32e58bebd33a230f8855139d.jpg

三、空间政治学:城市肌理的再编码

将极具当代感的雕塑直接嵌入历史建筑的外立面,是对既定城市肌理的一次主动“再编码”。这种介入不仅改变了游客的视觉动线与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对习以为常的空间的感知与使用。尽管Ateneo Veneto等文化机构的开放性为此事件提供了操作上的便利,但它也尖锐地揭示了空间政治学中的核心议题:在城市的视觉叙事中,谁拥有最终的定义权?是行政权力、艺术机构,还是在地社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afa3e2f5fc627586c788d68f010b147.jpg

四、国家—城市—艺术的战略向度

1. 文化外交的非官方机制

一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被置于威尼斯的核心景观,在国际视野下形成了一种有效的“非官方文化外交”。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叙事与源文化的国家形象被国际观众交叉阅读,产生了文化软实力的多重回响,其效果有时甚至比官方文化交流活动更为柔和与深刻。

2. 可复制的城市治理范式?

该事件为全球都市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型:即利用大型国际艺术活动(如双年展)的契机,通过市政层面的主动介入,快速提升城市的艺术能见度与话题性,服务于城市的全球文化定位。然而,这一模式需要被谨慎审视:它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共创,还是仅仅将艺术符号化,用于政治宣传的目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6a720ec7dcb468900469bc90b7791f86.jpg

五、批判性反思:艺术、权力与公共性的张力

1. 政治化风险

市政权力直接介入艺术呈现,极易被解读为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必须警惕艺术在此过程中被过度工具化,丧失其固有的批判性与自主性。

2. 艺术自主与赞助伦理

在公共空间展示艺术,必须建立清晰的制度框架,明确展期、作品维护责任与表达边界,以确保艺术家的创作自主性不被行政逻辑所吞没。

3. 社区参与不足

高可见度的艺术介入若缺乏前期的社区意见征询与对话,很可能演变为一种“被表演的城市更新”,由权力精英单方面定义的景观,反而会削弱真正的公共性基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347ea7192739e2a09dceec9fec1fc34.jpg

结论与政策建议:市长路易吉·布鲁纳罗将傅榆翔雕塑置于威尼斯市政阳台的行动,是一次高度象征性的文化-政治实践。它成功制造了城市话题,并为艺术如何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然而,此类实践的可持续性与文化合法性,亟需制度化的保障而非依赖个人意志。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公共空间艺术介入规范:建立明确的制度,规范从提案、评审到展期、维护与拆除的全流程。

建立多方参与决策机制:确保市政府、文化机构、艺术家、策展人及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决策,提升程序的公共合法性与透明度。

保持官方叙事的多元与批判性:在宣传和阐释中,应包容并引入独立的学术与批判视角,避免单一的政治化解读。

建立案例档案与长期评估机制:将此事件作为城市文化外交与公共艺术政策的典型样本归档,并对权力介入艺术的长期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2025.5.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8e461b0f248a1796fd24b6e5af735f7a.jpg

参考文献:

[1]Sarkis, H. (2020). 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 Guide to the 17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Fu, Y. (2021). The Gilded Shadows: Sculptures and Works by Fu Yuxiang (Exhibition Catalogue). Ateneo Veneto.

[3]Brugnaro, L. [@LuigiBrugnaro]. (2021, May 22). Today we welcome the works of Chinese artist Fu Yuxiang to the heart of Venice

责任编辑:罗亚坤

推荐关键字:傅榆翔 公共艺术 城市治理 威尼斯双年展 文化外交 景观政治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