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拍卖图录APP同步参拍

余友涵,出生于上海,197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2003年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他一系列的抽象“圆”,和以毛**为主题的色彩明艳、花朵鲜簇的绘画表现了对中国大半世纪以来文化史的个人看法。余友涵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受到国际认可的当代艺术家,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卫艺术运动中抽象艺术和政治波普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家。
“在反复的思考和实践中,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形象——圆,作为画面的主要形象。由于圆具有安定感,因此它既可以表现一切事物的起始,也可以表现一切事物的终结,并由此寓意着一瞬与永恒。”
——余友涵
正签:艺术家签名。
来源:艺术家亲属,可开具艺术家工作室证书。
余友涵,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位不可或缺的先驱。他不仅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前卫艺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更以其独创的“圆”系列抽象绘画,在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此幅《抽象2015 5-2》创作于2015年,正值艺术家晚年创作达到新高度的阶段,集中体现了其持续探索“圆”这一母题逾三十年的思想精髓与艺术成就。

2015年对于余友涵而言,是一个标志着其艺术探索实现新综合的关键年份。此时,他已走过了从早期抽象到政治波普,再回归抽象与风景创作的漫长历程。在这一年,艺术家曾坦言:“我画这些作品的时候就好像开了一个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一样”,感觉自己“在画笔下探索一个未知领域”。这种心态表明,余友涵在晚年并未固步自封,反而在“圆”系列的框架内,持续进行着技法和主题上的新尝试。与80、90年代侧重于黑白肃穆或单一色彩的“圆”相比,他在此时期的色彩运用更为大胆和丰富,画面中往往展现出对宇宙景象更直接的遐想。
余友涵的“圆”系列深受《道德经》等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将“圆”视为万物起始与终结的象征,寓意着瞬间与永恒。在《抽象2015 5-2》中,黄色的圆形基底可能象征着宇宙的和谐与本源,而乱中有序的黑色粗线条则可视作世间万物既矛盾又统一的运动意象。这种表达超越了简单的形式美感,上升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形而上学思考。

余友涵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已被定性的重要艺术家,其"圆"系列作品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稳固。在二级市场上,其作品的市场表现也一直备受认可,例如,其1990年创作的《1990-5》在2024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以460万元人民币成交,而1985年创作的《1985-4》在2011年苏富比春拍中以1440万元港币成交。鉴于艺术家于2023年逝世,其创作生涯已经落幕,这使得其每一件作品,尤其是创作于成熟期、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抽象2015 5-2》这样的中尺幅作品,稀缺性将进一步凸显,其市场价值和收藏潜力不言而喻。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