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六代藏印,方寸文脉:秦氏藏印背后的江南世家与篆刻传承

2025-11-06 14:52:16 作者:孟语  来源:对话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方寸石上,刀痕流转百年光阴;朱白之间,文脉承载江南风雅。锡山秦氏家族历经数代守护的藏印,藏着徐三庚的野逸和赵叔孺的典雅,更藏着一个江南世家的文化坚守与文人雅趣。

《家在梁溪深处——锡山秦氏藏印精粹》一书重磅面世,首次全景解锁无锡锡山秦氏家族六代人逾百年的藏印传奇!从“娄东画派”秦祖永到“艺苑真赏社”秦文锦、秦清曾父子,家族以满腔热忱守护金石之美;22位晚清至近现代篆刻名家的200多方珍品集结,既有徐三庚96方专属篆刻的匠心独运,亦有黄士陵早期风格蜕变的珍贵印记,这部“可触摸的近代篆刻史”,正为我们铺展一幅刀笔流转、文脉绵延的长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f7a55fad05a43449d9b99c3456b72a0.jpg

雅昌艺术网&雅昌拍卖图录APP特别对话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陈辉先生、中国嘉德拍卖金石雅玩及古典家具部负责人梅杰先生以及秦氏家属代表秦黛华女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3a4ae984385b8b4ee56f67a2f4f0df9f.jpg

陈辉

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雅昌艺术网:您师从钱君匋先生,深耕篆刻数十年 。最初接触锡山秦氏藏印是何种契机?其中哪一方印的风格或故事,让您印象深刻?

陈辉:刚接触秦氏藏印,实际上是因为我和秦氏后人秦焜华先生的交往,我和他认识到现在已经近二十年了。秦焜华先生本身就是书法爱好者,他的书法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我对书法、篆刻包括绘画的理解,还是更欣赏中国传统的做法,所谓中国传统,核心就是师承关系。我一开始是跟美术老师学的,中学二年级时,老师把我推荐给了钱君匋先生,那时候我和先生相差五十岁左右。我们学习的方式,没有一本正经地讲篆刻史、书法史,全是潜移默化。这种对中国传统的理解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书本上的简单认知,这对我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我的运气和机遇。

雅昌艺术网:秦氏藏印中徐三庚的“家在梁溪深处”等三方朱文印,一改其早年犀利风格,融入邓石如的浑朴感。从刀法角度看,这种风格转变在运刀力度、线条控制上有何难点?您在自己的创作中是否有过类似的风格突破?

陈辉:实际上,他的刀法和我们现在的用法有不同之处,当时的刻法还是遵循古人“性情用法”,核心是“大胆落刀、小心收拾”。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冲刀和切刀的混用,这是晚清很多艺术家的常用做法,徐三庚和黄牧甫都这样,而且黄牧甫受徐三庚影响很大,他们年龄相差大概三四十岁,在当时影响颇广。二是章法,也就是布局。刀法和章法的结合,关键在于自己的发挥,这就是艺术家的高超之处,一般人大多是照猫画虎,做不到这一点,这也是我最佩服、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0bce60c02ace529fd24129ca3e55dec5.png

雅昌艺术网:秦氏藏印的边款兼具文献性与艺术性,从边款创作角度,这些文字背后藏着印人与藏家怎样的交往细节?

陈辉:我们作为后人,要理解前人的交往,只能从边款的字里行间去揣摩,挺有趣的,更多是靠想象。古人用的文字多是古文,不是日常口头交流的语言,文化内涵更深。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既能学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又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气质,这两点带来的启示更多。要说具体的交往细节,只能看到表面层面,如果各方面文献更全的话,可能会理解得更多。秦教授也无私拿出过一些当时的家常书信,是徐三庚、黄牧甫等文人的交流记录,里面的体会和边款差不多,但边款内容更富文学性和艺术性。

雅昌艺术网:您在藏印甄选、图书审核中最关注哪些细节?

陈辉:秦氏藏印非常丰富,里面大多是名家作品,还有一部分我估计是秦家自己刻的,可能是秦文锦或者其他秦氏族人,但据他们后人说,从没见过爷爷刻过章。不过从时代特征来看,再加上我找到一封信,信里说要刻一方象牙章,没指定谁来刻,我估计就是秦家自己人刻的。这一批印的价值在于,能反映当时篆刻艺术风行的社会状况。其实篆刻这东西好玩就在于,很多人都喜欢玩。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于普通读者而言,该如何鉴赏书中的名家作品?

陈辉:欣赏篆刻作品其实有一定难度,需要有书法训练基础,还得了解刀法,现在很多人可能忽视了这两点。没有这两者的结合,篆刻艺术很难达到高峰。篆刻里包含两个核心,一个是“刻”,这需要工匠精神,要细致、到位,秦氏藏印里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把握得非常精准,没有一定的训练很难真正理解。如果用小白能听懂的话来说,核心是理解两个美学概念:透气和留白。你看很多印章的边框是残破的,其实因为汉字有繁有简,刻的时候如果繁的地方太多,就会显得臃肿、闷、不透气,把边框打破一点,就是为了“透气”,这和美术理念相通。这种美学理念我们中国人在印章上几百年前就有了,比西方早得多。国画里也有留白,日本的侘寂美学其实也是源于我们这种理念,只是他们用文字明确提出来了,我们中国人是心里有数、胸中有丘壑,艺术就是靠这种感觉来体现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e7034de9e2a5cbe1e476cf2180c8a001.jpg

梅杰

中国嘉德拍卖金石雅玩及古典家具部负责人

雅昌艺术网:您在嘉德深耕金石拍卖十余年,从拍卖行专家到书籍主编,这两种身份面对藏家与篆刻时,关注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梅杰:从拍卖角度来说,一件东西的价值很多时候体现在拍卖价格上;但做书的话,我们更希望大家发现这件东西的优点,脱离商业逻辑,遵循纯学术逻辑。当然学术逻辑也不可能和市场完全没关系,价值高的东西关注度更高、可展现的层面更多,书里自然也会以这些为重点。不过书籍和拍卖是相互联通的——我们每年做图录的过程,其实也是编书的过程,只是现在把这个过程延伸到了名家收藏的出版物上,希望让更多篆刻爱好者和藏家,能更深入地了解这门艺术,而不只是局限于价格。

雅昌艺术网:秦氏藏印达二百八十方之多,其中六成以上是徐三庚、黄士陵等名家作品。您最初接触这批藏品时,哪一方印让您觉得“必须收入书中”,这种判断是否融合了当下市场与学术价值的考量?

梅杰:最开始我们和秦老师建立联系后,她把家里的藏品带到嘉德,我拿出的第一方就是赵叔孺的“守黑居士”那一对印,当时就觉得太精彩了。后面看徐三庚的印,还有咱们书的封面印“家在梁溪深处”,每一方都很出色。通过这些作品,能看到秦氏家族从秦祖永到秦文锦的完整交集脉络——这和艺术家息息相关,也和他们的职业、事业、收藏履历紧密相连。不是某一方印必须收录,而是整个脉络太珍贵了。可惜受到书的版面限制,不能做得太厚影响观感,不然我们希望所有印章都能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核心就是想让大家看清楚这个脉络:从清代徐三庚、黄士陵开始,包括他们收藏的更早的印章,一直延续到近代徐云叔、吴子建等当代人的作品,秦氏家族的收藏脉络从没断过。

雅昌艺术网:对于普通读者或者说是新手小白来说,书里的名家作品会不会太专业?怎样快速读懂这本书?

梅杰:新手小白看这本书,首先看文化传承的脉络;再看对应作品的技法,很多印章都有长边款,这些边款其实可以当信札来读,能了解到当时文人的交流情况、篆刻家的生平过往和艺术成长方向。简单说,从三点入手:一是家族收藏脉络,二是印章的篆刻技法,三是边款内容——从印面技法到边款文字,都能读出关于家族和篆刻家的特殊信息。

雅昌艺术网:您持续推动金石篆刻的出版与市场传播。有没有想分享的计划?比如哪些小众但珍贵、还没被完全发掘的细分印章收藏,您觉得值得做书?

梅杰:现代图录的印刷,相对于早期印谱是很大的突破。以前没有这么好的彩印技术,古人学习篆刻大多靠原拓印谱——原拓制作耗时耗力,还会磨损边款,只有有钱人家才买得起,条件差的只能买黑白复刻本。而我们现在能做出这么清晰、直观、精致的现代印谱,对篆刻爱好者和藏家来说是重要的学习机会。原拓印谱的价值在于稀缺性,但从学习和观感来说,我们做的系列丛书,是对这些重要文物的持久性保护和传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2074f8bc95bfb8ac955c6b17eefcc24.png

秦黛华女士

秦氏家属代表

雅昌艺术网:您是从什么时候起知晓家中藏有这些名家篆刻?第一次见到这些印章实物时,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秦黛华:祖父的画案之侧,置有数具木质匣椟,内皆贮满印章。每完成一幅画作,祖父必取数方印章,于画作上下左右及朝天方位反复比勘,若觉不妥便另择更换,必待整体布局臻于完美,方才落笔钤印。

我六岁左右便随祖父母长居,那段岁月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日日观摩祖父挥毫作画、悬轴挂画、精心钤印,静听他与友人论艺谈文,尤其每逢夜间十时许父亲登门拜访,二人的言谈往来,我皆默记于心,这一切在我幼小心灵中烙下了深刻印记。我自幼便知祖父嗜爱金石、雅好收藏,且常将印章钤于其珍藏的宋版典籍之上,诸如“至宝”“天下第一稀有”等印鉴,便是其中常客。上海博物馆所藏祖父旧藏宋版《杜工部诗集》,至今钤印累累,这些印记亦在其中。

不过,我对这批印章的深入认知,实则始于近年与陈老师的相识。画家、书家多备有笔墨纸砚与印章,本属寻常,但欲辨识自家藏品特有的审美意趣、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却是自陈老师着手整理我家印章起,我才予以格外关注。这份关注让我尘封的儿时记忆倏然贯通,回溯相关文献资料之际,我不仅体悟良多,更对这些印章的实际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5175c27dc3421c30f805a6cdb002420b.png

雅昌艺术网:您的家族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将这批从未公开的藏印整理出版?

秦黛华:最现实的问题是,我是家族中年岁最小的,今年也已经70了,我们琢磨了很多年,这些印章和其他藏品能不能被子孙后代留存下去。首先得让子孙喜欢,其次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还要具备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这三点缺一不可。就像很多青铜器上铭文的“子孙永保”,这对一个家族来说太重要了,尤其是有很多文化收藏的大家族,最希望的不是转移藏品,而是保存下来。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人和藏品之间会产生交流,比如新购了雕刻或佛像,会为它专门请名家刻一方章,只用一次,因为这方章是专属它的。我们家有一名帖叫《张黑女墓志》,还有“守黑居士”的印章,“黑”指碑帖,因为碑帖通篇是黑,很难读懂,“守黑”就是一辈子钻研这份“黑”,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3213ddb07750910490c17ab9ca352f1e.png

家在梁溪深处——锡山秦氏藏印精粹

嘉德艺术中心  编

梅  杰  执行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11月

定价:328元

雅昌艺术网:对普通读者而言,您觉得从"家族递藏的印章"切入,能更直观地理解江南世家文化的哪些特质?

秦黛华:江南世家的文化特质,核心是文风儒雅。不管是对人,还是对敬重的朋友、篆刻家,都十分尊敬。文人之间交往,常以对子、印章或藏品为馈赠,而不是送吃食,这是一种儒雅的交友方式。送礼物前一定要了解对方是否喜欢,要是送错了,对方束之高阁,就失去了调养心情的意义——这些藏品就像现在的手机,有时候离不开,越看越新,还常能有新感悟,这种风气在江南当年特别盛行。我们家族当年在无锡梁溪,我整理先辈的书信时发现,很多乡绅虽然不当官、不是名人,但书法秀雅,文人气质十足,对笔墨纸砚也极其讲究,用的墨至今漆黑如新,选的纸也都是当年文雅的品类,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尊重。这些点点滴滴能看出,江南的文风当年是蔚然成风的,文人之间聚在一起喝茶、闲谈、看书,是专属的雅趣,不一定非要在官场上奔波。这些馈赠的藏品能落实到纸面上、留存下来,就成了很有意义的纪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5effe569cbe29c21e1a495faaceef77b.png

新书发布会嘉宾合影

雅昌艺术网:如今年轻人对传统篆刻了解较少,您认为这批藏印的面世能为篆刻艺术传承带来什么?

秦黛华:我并不觉得年轻人丧失了对这些文物的兴趣。我几次去看嘉德的预展,都人山人海,有很多年轻人在关注。如果年轻人在收藏过程中,能找到一条和自己性情脾气相契合的文脉,收藏会更有意义。如果我现在还是20岁,有能力收藏的话,也会这么做。年轻人虽然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有更多文本文献可以参考,包括陈老师梳理的这些资料,能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专业水平。就算不是篆刻家,只要具备篆刻的眼光、懂得欣赏,就能继续传承这份收藏。

f46f7bdf6b5dacee9cffd60dcda39ffd.jpg


责任编辑:孟语

推荐关键字:中国嘉德拍卖 图书 篆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