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中国嘉德2025秋拍 | 金辉盛世 典雅气韵—佛教艺术精品赏析

2025-11-02 21:20:38 来源:快讯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中国嘉德——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十余年间,我们与所有的藏家、同行以及众多的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共同学习、同步成长,一起见证喜马拉雅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兴盛。

此次中国嘉德2025秋拍佛教艺术专场,精心挑选了100余件佛教艺术精品,囊括了明清宫廷佳作及尼泊尔、西藏和蒙古地区优质造像、绘画艺术精品。尤其是几尊精美绝伦的明清两代宫廷佛造像,代表了当时金铜雕像的最高技艺水准与艺术审美。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走进神秘美丽的独特之境。

著录:《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邢继柱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210页。

此尊明永乐宫廷铜鎏金摧破金刚像,造型标准,题材罕见。造像一面二臂,三目圆睁,呈微忿怒相,左手于腰侧持金刚铃,右手于胸前托十字金刚杵,持物保存完好。摧破金刚(Vajra-Vidarana)在藏传佛教中属于密宗事续,有净化、除秽、毁灭敌人的威力,与秽迹金刚相似。藏名多杰南炯,多杰(Dorje)是为“金刚”之意,“南炯”(Namjom)为“破坏”之意,汉语也被称为摧碎金刚、坏相金刚,是金刚手的忿怒化身之一 ,为元、明宫廷共同信奉的密宗尊神。此像结合了汉、藏两地的佛教艺术传统,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的标准范例,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呈现了摧破金刚无坚不摧的力量以及明代宫廷造像辉煌华丽的皇家风范。

摧破金刚这一题材在明代永宣宫廷造像中是比较少见的。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永乐摧破金刚像,与本尊在造型上基本完全一致(图1),见王家鹏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藏传佛教造像》,页224,编号213;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图2);布达拉宫存一件,见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著,《西藏铜佛造像》卷二,页1256,图346D;另一件藏于大昭寺,见同上,图346E。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f6bfd97a6922d42f6cef0c056d8522f4.png

图1 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摧破金刚像 高21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eb59858df26605980bde7e04a5ad03bf.png

图2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明永乐摧破金刚像

本件摧破金刚呈跏趺坐,躯干呈微妙的三折枝式,一面二臂,右手结期克印,托十字金刚杵于胸前,左手亦结期克印,握金刚铃于腰际。头面方阔,三目圆睁,双唇微抿含笑,既不同于慈眉善目的寂静相,又不同于青面獠牙的忿怒相,属于二者兼有的寂忿相。寂静与忿怒合二为一是本像的特点,在明永宣宫廷造像中是罕见的。

孩童般的纯粹、洁净,和无坚不摧的威猛力量,两个看似矛盾的特点在这件摧破金刚像中得到了堪称完美的融合。尊像方圆的脸庞透着威猛之气。舒展的弯眉下杏眼圆睁,目光毫无畏惧地瞪视前方,眉心另开一目,三目齐睁以威慑凶邪。鼻梁秀丽挺拔,嘴唇笑意盈盈。造像的手臂粗壮,手、脚宽大,关节分明,富力量感。童真却不柔弱,威慑而非凶恶,在古今造像艺术的历史中都少有成功之作。本文将例举几例15世纪创作的摧破金刚像,从威慑与慈悲、寂静与忿怒的平衡点来分析本件明永乐宫廷造像。

摧破金刚法从元代开始在中原流行。蒙元入主中原,推崇藏传佛教,奉西藏、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管理中原的佛教事务,摧破金刚法成为了元代宫廷佛事活动奉行的主要密法之一。元人骁勇善战,崇尚武力,对摧破金刚的推崇也许源于其毁灭敌人的威力。飞来峰第53窟存有一尊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开凿的摧破金刚像(图3),造像右手于胸前托举十字金刚杵,左手结期克印于腰间持金刚铃,三目圆睁,紧闭双唇,表情平静,身形微胖。飞来峰石窟是蒙元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佛教造像群,由元朝统治者授意藏传佛教僧人修建,因此飞来峰此像可为摧破金刚在元代中原地区的流行提供佐证 。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233d781e95f87b4791be22c8ac7af00e.png

图3 元代 飞来峰第53窟,摧破金刚像

继元之后,摧破金刚在明代宫廷的佛教体系中继续得到推崇。 永乐、宣德年间明宫廷直接参与创作的摧破金刚有三类形象留存:1. 永宣宫廷铜鎏金造像,2. 青海瞿昙寺三世殿北壁中的摧破金刚壁画(图4),3.明永乐内府御制泥金手书经咒集(简称明内府金藏经)中的摧破金刚插图(图6、7)。这三个形象创作的年代非常接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13318d7dad2d3be03594f7b5ed118987.png

图4 青海瞿昙寺三世殿,摧破金刚壁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976a7c16d9ee70e2ad1a24d643d35f47.png

图5 故宫博物院藏

明内府金写经(罗本),《坏相金刚根本咒》

本件明永乐造像、瞿昙寺壁画、以及明内府泥金写经的创作年代相差不多。同一时代,同一题材,但面貌却并不相同。从永宣造像和瞿昙寺壁画、再到明宫廷内府写经,摧破金刚的“忿怒化”被削弱了,从忿怒相演变成了寂静相。例如本场这尊像,虽三目圆睁,但双唇紧抿,已基本呈寂静平和之相。

此像头戴花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肩,耳侧有扇形花结和U字形翻卷的宝缯,耳下垂圆环。面相饱满,有三目,皆呈睁视,神态威严而生动。上身胸前饰U字形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腰间亦有连珠式璎珞装饰,手腕、臂和腿部皆饰有钏镯。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自然的质感。躯体浑圆,四肢硕壮而有肌肉感。跏趺端坐于半月形莲花宝座上,右手当胸托羯磨杵(十字金刚杵),左手置左膝执金刚铃,为此尊身份的重要标识。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其上下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瓣尖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连珠纹。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标明为明代永乐宫廷制作,铭文从左至右书写,字体劲健柔美。莲座的底部可见八个均匀分布的剁口,用以固定装藏的底盖。整体做工精细,品相完美,堪称明代宫廷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全——藏传佛教造像》,王家鹏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3年,224页,图21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21205cab3ac90094b4cbca7e9c4e7a98.png

2《西藏铜佛造像》卷二(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Tibet & China),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图346D,346E。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来源:苏富比纽约2013年3月20日,Lot 237。

在佛教信仰中,公元后,五方佛的概念才渐渐形成。他们来自宇宙四方,梵文中被称为“JINA”,意为“胜者”。每个佛不仅有相对应的方位、家族、象征、手势、颜色和工具,同时也有各自的智慧去降服恶魔和相应的性格特征。本尊正是五方佛中的不空成就佛,他主持宇宙北方,具成所作智,是一尊风格特征鲜明的出自藏西拉达克地区的佛造像作品。

拉达克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其独具特色的造像艺术由印度与尼泊尔风格融合发展,约在十三世纪形成具有本地特征的成熟风格。当时藏西拉达克地区,受当地矿藏冶炼技术所限,金属非常珍贵,因此这一时期的拉达克造像普遍胎体偏薄,这也促使工匠不断的完善雕铸工艺,以确保佛像的保存与流传。

本件造像主尊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束发高髻,髻顶以摩尼宝为饰,多余发辫呈微卷波浪状搭于双肩;头戴五叶宝冠,额际冠带处一道连珠作嵌银处理,为求稳固,冠叶以短柱相连,宝缯翻折于耳后,长耳挂环状圆珰。弯眉长目,高鼻耸立,眉心白毫凸现,双眼嵌银,唇嵌红铜,五官雕琢精致细腻,表情沉静。右手半抬至胸前施无畏印,左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主尊周身饰物齐全,其颈戴珠链、璎珞环,嵌有宝石。头冠、臂钏等处亦镶嵌绿松石、红宝石为饰,精美细致。尊像裸上身,下身着裙,轻薄贴体,无衣纹,典型的笈多风格表现手法。莲座上缘刻细密连珠纹一道,莲花瓣饱满肥厚,瓣尖略翘且以阴刻花纹为饰;底沿同样饰一道连珠纹,是颗粒饱满的大颗珠链样式,直落地面。此造像仪态优雅传神,尺寸巨大,甚为罕见;且比例精准,衣脚边缘、臂钏、项链及指甲处,均以嵌红铜工艺装饰,装饰精致华丽,是一尊品相难得完美的拉达克风格佛造像。

相似的作品,我们可以参考2023.4.29-7.30于故宫午门展厅以“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展”中,展出的一尊拉达克文殊菩萨像,在工艺与外观元素等方面与此尊颇为相似,应为同时期作品。

参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7678e763a59d2d7bfb2ae832d16b0b99.png

“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展”,一尊13世纪拉达克文殊菩萨像。(图片源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来源:佳士得纽约2018年9月12日,Lot 372。

著录: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No. 24426.

此尊上师像身份可由上层莲座藏文铭文——“顶礼萨钦贡嘎宁波”可知,此像塑造的是萨迦派第一代祖师,贡嘎宁波。贡噶宁波(1092-1158),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一代祖师、萨迦五祖之初祖。由于他对萨迦派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萨钦”。

此尊上师像头部浑圆,头顶蓄发,微白双鬓与络腮胡相连,银白色须发的部分,均以嵌银工艺表现。面庞方圆,五官轮廓十分清晰,眼部有嵌银,唇部嵌红铜,颇显精神勃发。双目炯炯,目光如炬,神情坚毅和悦。眉骨高隆,与鼻梁相连。双耳微微前翻,耳廓分明。上师身着阔边交领式僧衣,领口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朵云纹特别作嵌红铜装饰,颇显华贵。外披僧氅衣纹厚重,刻画写实,衣褶若隐若现。衣边宽大,纹饰复杂,僧衣正面与僧氅边缘满刻卷草纹、珍珠地、祥云等多种纹饰。大师双于胸前结转法轮印,结跏趺端坐,厚重的裙边自在散开,铺于莲座台面之上,兼具写实感与装饰效果。大师坐下承覆式莲座,瓣尖饰珠粒微翘;立体莲瓣绕一周,下沿饰连珠纹一道。整体造像层次分明,形象生动优美,躯体健硕,气势雄浑,胎体厚重,生动表现了一位藏传佛教大师的慈容德范和超凡气质,不仅生动塑造出上师作为宗派创始人的坚毅性格,而且展现了西藏本土金属造像及错嵌工艺的超高水准。

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来源:北京拍卖会,2015年7月18日,Lot 1092。

都松钦巴(1110~1193年)原名却吉扎巴,自幼随父母学习修持佛法,15岁时师从噶当派大师出家为僧,学习阿底峡大师所传密法;1147年前往康区类乌齐,建噶玛丹萨寺,收徒传法,创建噶玛噶举派。淳熙十六年(1189)在拉萨西北的堆龙地方建立楚布寺,此寺后来成为噶玛噶举派的主寺。都松钦巴一生著述颇多,如《四面金刚亥母》、《四续释》、《梦事三种》及《神鬼饶益之隐身术》等,为研究藏传佛教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噶玛噶举派后来为了解决自己的领袖人物继承问题,遂追认都松钦巴为该派黑帽系第一世活佛,首创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

此尊造像中大师头留短发,额部略有抬头纹,微凸的嘴及颌部是其最为明显的个人样貌特征,完美的表现出宗教领导者的年龄感及智慧与庄严。五官刻画此栩栩如生,神情坚毅且安宁。左手置于腹前作结禅定印,右手抚膝结触地印,腰板挺直,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上僧袍与外氅的层次丰富而生动,衣纹自然流畅。整体身材魁梧、比例合度,充满浑厚健美之感。下承仰覆式束腰莲座,几成正方体,颇显主尊之高大稳重,莲瓣饱满圆润,排列疏朗,极具张力。值得一提的是,大师所穿着的僧衣、外氅边缘的连珠纹处,皆作嵌银处理,在鎏金铜佛中是极为罕见的,亮银掩映在灿烂的金色之下,独特且华丽。本尊雕琢工艺出神入化,鎏金匀净润泽,卓尔不群的造型中彰显着大师的无上智慧精神。

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来源:北京翰海2008年5月11日,Lot 1787。

著录:《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邢继柱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76页。

此尊释迦牟尼佛像由上等黄铜合金铸造,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于菩提伽耶菩提树下降魔证道之典故。头顶螺发整齐,肉髻高隆,宝珠顶严。面相端正,白毫凸显,长眉微弯,眼睑低垂。眼晴嵌银、眼角嵌红铜,这种工艺手法源于喀什米尔,但如此尊一般,在唇部、指甲等处亦作嵌红铜处理,则标志着这一时期藏西工匠在外来艺术模式的基础上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身着袒右式袈裟,采用萨尔纳特式手法表现衣纹,左肩覆搭衣角,胸前领口及袍脚边缘的嵌红铜纹饰带上,间隔交错装饰有错银工艺的菱形图案,视觉效果华丽精美,艺术效果极强。上身端正,肩臂圆滑,肩胸挺拔,腰部收束。指节纹路刻划清晰,手脚刻画自然写实。

宝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莲瓣饱满精致,上下对称,排列舒展,瓣尖微卷,上下边缘各饰连珠纹一道,上沿的细密整齐,底沿的则为罕见的大颗粒连珠纹;立体莲瓣敷施正面,座背光素无纹。此尊佛陀造像,身型健硕,优雅的同时兼具力量之美,贵金属错嵌工艺成熟,装饰规格极高,是一尊难得品相完美的藏西早期造像。

参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307070f34089e0f74e4247c2b9461c4.png

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 David Weldon及Jane Casey Singer著,Laurence King Publishing出版,1999年,104页,图19,13-14世纪。2017年10月3日,此尊于苏富比香港拍卖会以262万港元释出。

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藏语称 “登巧”,蒙古语称“德穆钦格”,是藏密无上瑜伽部母续的本尊,是三世诸佛的金刚身、语、意所依,是诸佛功德的总集代表,也是藏密无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为格鲁派修持无上瑜伽密教本尊之一,供奉修持上乐金刚,可以清净一切众生身、语、意之业障。其形象常见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四面十二臂形象。

此尊上乐金刚为一面二臂双身像。父尊一面二臂三目,左手执金刚铃,右手执金刚杵,双手于胸前交叉环抱明妃,表现悲智合一的境界。头顶结高发髻,髻顶以宝珠为饰;髻前正面贴鎏金十字金刚杵,杵左边有半月轮;额际佩戴五骷髅冠,披挂五十颗人头璎珞垂落至胯下作严饰,耳上挂大耳环,三目圆睁,阔口呲牙,神情怖畏;手足饰钏镯,背后以交叉连珠式璎珞装饰;腰围虎皮裙,右展立姿,原脚下踩踏仰卧女魔心口及卧身的玛哈得瓦神,只原底座已憾失。

胜乐金刚拥抱的明妃为金刚亥母,一面二臂三目,现忿怒相。头顶结小发髻,髻顶饰宝珠;余发披肩,后腰处饰以华丽的连珠纹式的繁复璎珞,右手高举金刚钺刀,左手持盛满鲜血的嘎巴拉碗环于父尊颈后,右腿曲盘胜乐金刚的腰上。相比之下,四面十二臂的胜乐金刚像更为普遍,一面二臂形象的艺术作品相对较少,且此尊品相完好,父尊母尊手中法器俱全,实属难得,极具收藏与鉴赏价值。

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来源:北京拍卖会,2015年12月8日,Lot 7968。

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现,包括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而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因她能救八种苦难,又称为"救八难度母"。藏民族全体都信奉绿度母,把她奉为雪域的依怙主;几乎所有的藏区寺庙都供奉绿度母像;许多藏族妇女以度母命名,汉语音译为“卓玛”;特别是藏族人还把唐朝时远嫁吐蕃赞普的唐朝文成公主尊奉为绿度母的化身,自古至今一直深信不疑。正是基于绿度母在西藏历史上的这一神圣地位和影响,绿度母成为藏族人千百年来不断塑造和供奉的重要神像。这尊造像表现的就是一尊典型的绿度母艺术形象,展现了她慈悲护持、济世度人的庄严妙相。

度母头戴华丽独特的三叶花冠,中央冠叶宽大,底部甩出两道顶着摩尼宝珠的珠链分立两侧,头冠两侧的小冠叶,则均呈现八辐法轮状,华贵独特;头顶结高发髻,髻顶同样以一颗摩尼宝为饰;余发垂搭于双肩,耳边有缯带呈U字形向上翻卷,上耳际处饰有扇形横结;双耳垂肩,耳坠形制特殊,似一条坠着宝珠的锦带环绕而成。面如满月,丰颐鼓腮;弯眉细长,双目微阖,眉间现白毫;鼻梁挺直,唇形小巧,与鼻同宽,神情肃穆庄重。双肩圆润,细腰软腹,身型丰腴,体态优美,胸部微凸,女性特征刻画极为含蓄,此处明显不同于印度和尼泊尔地区的艺术审美,更符合藏地造像习惯。左肩至右肋处斜挂之圣带,以浅刻线条表现;上身饰项圈和垂腹U形长链,特别的是多重项圈项链于颈后以丝带绑缚成结,这在佛教艺术品中是非常罕见的表现手法;下身着贴体长裙,在腿部以多道双阴刻线,来表现水波状衣纹的样式,裙边衣缘处则以浮雕连珠表现。腰间是以多道连珠纹构成的宝带,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手、足和上臂处均饰有珠链式钏镯,精致华贵。

绿度母呈游戏坐姿,左腿横盘,右腿下垂,踏于一枝自莲座底部伸展而出的小莲台之上,左手当胸结三宝印并捻持莲茎,右手置右膝结予愿印,右身侧一株莲茎自莲台升起,顺臂而上,两株莲花开放于双肩侧,一株绽放,一株含苞,整体呈现出绿度母的标准艺术姿态。躯体比例匀称,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形态自然优雅,反映了此时期造像高超的艺术技巧。衣褶自然垂于莲台,工艺精细,极具装饰性。主尊下承束腰仰覆式莲花座,莲瓣雕刻圆润细致,挺拔有力,整体鎏金亮丽,铜质润泽,铸造技艺精湛,加工手法娴熟,包浆丰润。这尊造像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三叶宝冠、高挑的眉线、丰腴的身体、被突出塑造的腰腹部、以及高度写实的蓝莲花茎和衣裙的装饰等带有明显的帕拉造像艺术风格,是西藏造像鼎盛时期的作品,更是一件不可多的收藏艺术精品。

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来源:北京拍卖会,2005年8月13日,Lot 1538。

著录:《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邢继柱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70页。

妙音佛母是一位示现女相的智慧本尊,亦可称为“妙音天女”,是藏传佛教中的智慧和文艺女神。妙音佛母也常被认为是音乐女神。修持妙音佛母可以开发智慧,增福慧根,得善妙辩才破诸外道邪论。

此尊妙音佛母坐像,身体呈微扭姿,双手作抱琴状,指尖操按琴弦,神情专注,凝神弦歌,只分铸之维那琴已憾失。根据《五般若经》,维那琴琴头为大雁形状,鸟头向内。佛母头戴三叶宝冠,冠叶中央以大颗宝珠为饰,面相秀美,胸部刻画含蓄,符合清代造像之审美;项链及胸前璎珞呈简洁的线条或连珠式,双脚自然交叠坐于圆型大莲台之上。在妙音佛母主题的唐卡作品中,我们常可见其下身穿着七彩条纹花色的裤装,所以在大多数妙音佛母的雕塑作品中,双腿处多刻画平行条纹来表现七彩条纹裤装,而此尊像的腿部,则以一道道繁复不重复的刻花来表现条状纹饰,近裸的上半身,亦于左肩处斜披刻满各类花朵图案的饰带,更添华贵。莲花底座风格明显,上沿饰一道连珠纹,莲瓣宽大平顺,扁平舒展,并以川字纹表示叶脉,这种形式唯尼泊尔特有,极具鉴赏与收藏价值。

藏传佛教把文殊菩萨和妙音佛母列为智慧主尊。值得一提的是,佳士得巴黎2010年12月15日的“Art D’Asie”专场, 321号拍品(见参阅),一尊同期文殊菩萨像,与本场这尊从尺寸到风格与细节处理均无二致,应为出自同一组作品,以63,400欧元成交,可作参考。

参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fc72c42c45f9912a6b4a5bdf66d191b0.png

佳士得巴黎2010年12月15日,Lot321,尼泊尔14-15世纪文殊菩萨像,18.5cm.

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款识:“大清乾隆年敬造”、“花光鬘天菩萨”、“德行根本“

来源:比利时藏家DUCHANGE&RICHE购自1965年。

清朝前期,为了加强疆域统治和思想统一,朝廷对藏传佛教推崇备至,六品佛楼即是在此背景下,乾隆皇帝耗费巨大财力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年),先后修建和装修的一种独特的供奉佛堂,达8处之多。紫禁城内有四座;畅春园一座;承德避暑山庄有三座。目前,只有紫禁城里梵华楼中的绝大部分佛像、唐卡、佛塔、法器保存至今,其它七座基本上物去楼空或者已成废墟。

“六品”,是指藏传佛教格鲁派根据修行者不同根基而设立的六个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主张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以梵华楼为例,七开间,上下两层,明间楼上供宗喀巴大师像、楼下供佛塔、龛或旃檀佛像。除中间明室以外的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这亦是清宫档案称之为“六品佛楼”的缘由,它的正式名称是“妙吉大宝楼”。每一品间楼上墙上小龛中供奉小铜佛像,龛下供奉诸品相对应的法器和经典,楼下各间供各式佛塔。六品佛楼每间供小型黄铜造像122尊,六间共供732尊,每尊佛像都有三道款识:纪年款、佛名款和所属之品款,是研究藏传佛教尊神图像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也是鉴别清宫“六品佛楼”所供佛像的一个重要标志。

六品佛楼所供奉的铜像,集合了藏传佛教显密主要神像,展现了其神系庞大,形象丰富的特点。花光鬘天菩萨这一神祇,就是在宗教艺品中非常罕见的造像题材,本尊在造型装饰及三道标志性的款识上均表现了清宫六品佛楼供奉的突出特色。

此尊菩萨为一面二臂。头戴五叶宝冠,头顶结葫芦形发髻,髻顶以摩尼宝珠顶严,宝冠缯带在上耳际打横结,于耳后上扬;菩萨面相清秀,呈寂静相。袒露上身,肩披帛带,下身着裙,佩饰花型耳珰、项链、臂钏、手镯、脚镯,仅身体裸露部分泥金。左手掌于胸前竖立,右腕搭膝,手掌平伸向外。半跏趺坐于圆边三角形覆莲底座上,莲瓣细长,排列整齐,底座正面下沿刻“花光鬘天菩萨”名称。上沿有“大清乾隆年敬造”阳铸款,背面有“德行根本”款标明所属之品。同题材造像可参考“六品佛楼”仅存的一栋—“梵华楼”藏品,此尊供于西壁第二层第五龛。

参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d6eff4faaeca5fafe07e82197a51ec2c.png

《梵华楼》卷三,故宫博物院编,王家鹏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926页,图853。

34965b11c6fa3109d73d351637e6b99b.jpg

来源:

1、宽以居旧藏。

2、北京拍卖会2018年12月8日,Lot 4027。

本件背光底座根据其形态推断应系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原配附件,背光上摩羯鱼、迦陵频伽、胁侍菩萨一应俱全。从装饰细节看,此件背光应出自明代藏中地区一尊小型造像。莲座为亚字形方台座,上小下大,中间为一束腰,正中为宝瓶装饰,两侧各雕雪狮一只,雪狮一臂上举,支撑台座,造型生动活泼。加工工艺精致,保存状态极佳。


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


预展时间
11月5日-7日 公众日
11月8日 嘉德客户日
 
拍卖时间
11月10日
Lot 1201-1307  20:0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B1层 B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63dcee56a44874432793a1086ea908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2524ddc9e58a07e65b5b6cd2a6613cf.jpg


 


责任编辑:李保兴

推荐关键字:2025秋拍 中国嘉德 佛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