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感性的边界:评李自健美术馆德国成功抗癌女艺术家作品特展

2025-10-23 08:28:41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在当代美学语境下,“感性” 常被限定为私人化情绪表达的范畴。当代美学研究亟待突破传统哲学美学的理论桎梏,重返感性议题的核心,将“感觉与意义的关联” 及情感生成机制,从抽象形而上学的禁锢中释放。在此过程中,人类学转向对美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命题。而在艺术实践领域,如何以艺术视角重构自我认知、以艺术精神探索个体世界,更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核心议题之一。李自健美术馆近期呈现的“德国成功抗癌女艺术家作品特展”,以“生命、疾病与艺术”为轴心,打破了感性的固有边界,构建起“艺术家与疾病”“德国表现主义传统与当代实践”“个体经验与人类共同命运”的三重对话空间。展览不仅实证了艺术疗愈的现实价值,拓展了艺术史维度中感性表达的疆域,更以深沉的人文关怀,使感性成为连接个体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桥梁。

一、感性的疗愈转向:从私人痛感至公共慰藉

本次参展的五位德国女性艺术家:比尔吉特·科尔巴赫-弗罗伊利希(Birgit Kollbach-Froehlich)、安妮塔·尼德尔(Anita Nieder)、加布⾥埃莱·克赖肯博姆(Gabriele Kreikenbohm)、海丽耶·奥古兹(Hayriye Oguz)与黄梅(Huang Mei),均以癌症抗争经历为创作底色。其作品的首要突破,在于将身体遭遇疾病侵袭时的感性从孤立的自我宣泄,转化为具有公共疗愈价值的艺术语言。

比尔吉特・科尔巴赫 - 弗罗伊利希以油画、丙烯为媒介,在丝绸载体上创作系列作品。她将身体器官、抗癌药物及医疗器械通过碎片化拼贴融入画面,画布上纵横的裂痕既是物质层面的肌理呈现,更是心理重建过程的视觉化轨迹。这种以身体经验为基底的创作,跳出了私人痛感的局限,使观者能在视觉共鸣中感知人类面对创伤的共同时序:从混沌挣扎到渐趋平静的心理转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d3b662e419c51676851817ed20a8531e.png

安妮塔・尼德尔的粉彩与拼贴作品,聚焦治疗期间的复杂情绪:既直面病痛带来的恐惧,又坚守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其作品为曾经历危机的观者提供了 “自我映照”的空间,实现无声的心理疏解。这一创作实践,恰与艺术疗愈理论的核心观点相契合 —— 艺术创作在危机干预与心理重建中,具有将私人感性转化为公共精神慰藉的功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f9be35de05032912e76a9c422289015f.png

《愈翼·着陆》40x30cm 粉彩 拼贴

二、感性的语言拓展:从传统表现至当代叙事

加布丽埃莱・克赖肯博姆的作品,揭示了本次展览的第二重对话:感性在艺术语言维度的边界拓展。德国表现主义以 “情感的极致视觉化” 为核心特质,蒙克《呐喊》以扭曲线条传递存在焦虑,基弗以 3300 公斤铅旗承载历史痛感;而加布丽埃莱的布面丙烯作品,将表现主义的感性表达从抽象宣泄转向具象叙事。其作品中类似儿童画的抽象形象与线条,并非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对表现主义情感张力的当代转译 ,当传统表现主义聚焦宏大历史与集体情绪时,她的创作让感性扎根于个体身体经验,丰富了艺术叙事中个体生命的表达维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3ff29a511cbde65afb7ea1152c2bf0b.png

《感知你的美》50x40cm 布面丙烯

海丽耶・奥古兹作品中的对照拍摄元素,以客观视角记录患病期间的自我表达与抗癌日常细节,将感性的普遍化推向极致:独特的个体叙事被整合为具有共通性的情感图景,如璀璨的星河般覆盖更广泛的精神共鸣。这一实践印证了展览的核心立意:艺术不仅是个体危机中的疗愈工具,更是人类精神超越的媒介。观者通过作品重新审视生命价值、思考人类共同命运,在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与疏离感中,搭建起精神共鸣的桥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9211dfe262348bb80838d955e4a5ed84.png

《援手》30x50cm 拍摄 拼贴

三、感性的人文升华:从个体经验至人类共通

黄梅的创意摄影与行为艺术作品,构成了展览的第三重对话:在个体经验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联中,感性突破个体与集体的边界,彰显出普遍的人文关怀。其创意摄影中频繁出现的 “造瘘口袋”,作为核心艺术符号具有明确的功能指向, 即便观者无相似经历,仍能通过作品感知难以言说的脆弱与热爱生活的顽强力量。这种从个体经验中提炼人类共通情感密码的能力,正是感性的核心魔力,也是展览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9fcdf14fa993f614eab01b02a763ce5c.png

造瘘口袋装置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ab979e007ec8e4d4e53519b2d5139aec.png

2025柏林夏之一 32cmx21cmx9幅 造瘘口袋创意摄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0b16cbd0f6acbb49393c15595a55e4e.png

造瘘口袋走进张家界(4)行为艺术

结语:无界感性的艺术与精神意义

本文以感性的边界做为隐性线索,旨在梳理本次展览的核心价值:感性从来不是封闭的私人领地,它能突破个体痛感的边界,成为疗愈的力量;能跨越传统与当代的鸿沟,拓展艺术语言的疆域;更能连接个体与人类,传递永恒的人文关怀。五位德国女性艺术家以身体为笔、以生命为墨,在艺术与疾病、传统与当代、个体与集体的对话中,重新定义了感性的边界。

或许,感性本无固定边界,它在艺术的表达中不断生长,在生命的体验中持续延伸,最终成为人类精神世界里,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力量。而这样的展览,不仅为研究艺术与生命经验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样本,更在当代社会中,彰显了艺术作为精神引领的永恒意义。

独立策展人:聂飔飏

2025.10.16

责任编辑:江静

推荐关键字:德国成功抗癌女艺术家作品特展 李自健美术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