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磊:下面请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先生发言。
薛良:首先,向杨飞云先生的个展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也对杨先生坚守艺术创新的精神致以诚挚的敬意。北京画院和苏州博物馆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所以我对苏博近现代展厅的空间结构非常熟悉,曾在这个展厅合办过五、六次展览。但是昨天下午步入“丰盛生命”展览现场时,我还是觉得特别意外。策展人红梅老师以近乎“奢华”的布展理念,将墙面材质、空间分割、灯光设计与杨飞云先生油画的古典气质、温润色调做了极具深度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视觉叠加,而是营造出了一种整体性的美学场域,使艺术作品与展览空间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我想结合今天“历史与当代”的研讨会议题,谈一谈对杨飞云先生近作的认识。中国油画的“本土化”进程是一条清晰而漫长的脉络:始于李铁夫先生——作为中国早期油画的先驱,他不仅将西方写实技法引入国内,更通过对现实生活与静物题材的描绘,展现出一种立足本土的审美视角。之后,徐悲鸿、林风眠等一代油画家们,进一步拓展了油画本土化的路径与范围。比如徐悲鸿先生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他通过对《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历史与神话题材的创作,构建出具有中国精神气质的叙事画面。这不仅是对西方油画技法的吸收,更是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塑造。到了吴作人、董希文先生这一代,油画本土化的探索进入更深层的语言融合阶段。董希文在《开国大典》等作品中,大胆融入中国壁画与工笔重彩的视觉元素,使画面兼具庄严感与民族韵味;吴作人则从中国传统写意山水中汲取灵感,在笔触与气韵上追求“意到笔不到”的东方美学境界。他们不仅是将民族艺术的线条、色彩与意境融入油画,更是建立起一种具有文化自觉的视觉语言,推动中国油画从“题材本土化”走向“语言本土化”。可以看出,这一历程并非简单的风格演变,而是几代艺术家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不断探寻“我们如何画自己的画”的自觉实践。回望这段历程,可以说,每一代油画家都肩负着各自的历史使命,回应着各自时代的文化命题。
改革开放后,到了杨飞云先生这一代油画家,他们的探索和努力其实是有很大突破的。如果说杨先生早期的“画室系列”是对油画本体语言的纯粹探索,那么近年来的《美育之门》《黄宾虹》《齐白石》等作品,则明确转向了对油画“民族精神”的内在塑造。这种塑造首先体现在主题与题材的选取上。我们都知道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本质上是一场美育的启蒙与普及。自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的书画艺术才开始从文人士大夫与精英阶层的书斋,走向社会大众层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等先生,以及以实用美术教育为宗旨的美术院校,都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杨飞云先生的《美育之门》便选取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另一位是人民艺术家。画面中,二人并立在中央美术学院门前,杨先生在自述中也提到了他们在服饰、妆容上所代表的中西文化差异。然而,画面最终达成的并非是对立,而是一种深邃的平衡。这种平衡源于两位先生共同的对民族艺术的坚守与探索,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从狭义上看,这件作品是对两位先贤在中国美术教育上贡献的致敬;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它则塑造并启迪了我们今天观众所共享的现代审美意识。因此,我认为《美育之门》不仅是一幅精彩的肖像油画,更是一件具有重要美术史价值与意义的力作。
此外,在《齐白石》作品中,背景的巍峨群山营造出“高山仰止”的崇高意境,表达了一位当代油画大家对于前辈大师的景仰。这件作品的人物形象,参考了摄影大家郎静山先生为齐白石所拍摄的经典作品。郎静山的摄影本身就以精妙的光影控制和布局构图著称,而杨先生在创作中,还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提炼与加工,尤其将人物与中国山水画中“万壑松风”的意境完美契合。相较于摄影原作,油画《齐白石》更升华了齐白石先生作为文人画家的风骨与品格,并在其中融入了杨飞云本人的艺术理解与造型特质。
我们过去欣赏杨先生的作品,多以人物画为主,此次展览中的油画风景系列难得一见,尤其两幅风景创作我觉得很有启示意义。杨先生提出“写生归来,综合构思”的创作理念。这意味着,他并非简单地再现写生所见,而是将客观的自然景象与自身对自然、生活的历史感与情感理解融为一体,所以在《太行山村》中,画面中呈现出一种带有“年代冲突”的剧场感。更具精神高度的是《爱山图》。我对这幅作品的观看体验非常复杂。画面中既有北方山岳的雄伟与壮观,更寄托了艺术家本人的“林泉之志”。因此,《爱山图》既可以让人感受到天地造化的神圣与威严,同时又透露出艺术家温暖的人文关怀与人性之光,几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名后学,如果冒昧地提出一点期待,那么我更希望杨先生在未来能够继续深化如《爱山图》这类蕴含深刻哲思的风景题材,以及如《黄宾虹》《齐白石》这类塑造古圣先贤的肖像创作。这两类题材,也恰恰象征着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从形式语言探索到精神内容升华的关键阶段,也代表着当代油画家对自身文化传统最深刻的观照。
最后,我要表扬一下策展人红梅老师。作为一名女性策展人,她既有非常严谨的学理思考能力,同时又有很强的感性思维,更为难得的是她能把这二者平衡得特别好,所以她的策展可以让观众感动,也可以引发学界深刻的思考。本次展览她将策展理念与执行力发挥到了极致,呈现的效果非常成功,所以也向她表示祝贺。
研讨会现场


部分参展作品

美育之门 250x160cm 2019年

《万壑松风》146cmx114cm 布面油画 2020年

时间 黄宾虹 90x120cm 2021年

《自画像》115x185cm 2015

太行山村 200cmx500cm 布面油彩 2023年

爱山图 200cmx400cm 布面油彩 2016年

武圣关羽 190x250cm 2024年

《门前菜地》 51x73cm 2012年

《花之遗容》84x65cm 2017年

花季 190x108cm 2022年

安然 200x120cm 2012年

巴黎夕阳

夏日河岸 100x80cm 2020年
附:
《丰盛生命——杨飞云近作展》研讨会
一、研讨会主题:历史与当代-苏州博物馆杨飞云近作展的意义
二、研讨会议题:
1 、 油画本土化:历史、现状与问题
2 、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精神的油画表达
3 、 中国当代油画的材料与语言研究
4 、 杨飞云油画艺术研究
三、研讨会安排
时间:2023.9.22下午2:30——5:00
地点:苏州博物馆-忠王府二楼
主持:
常磊: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副院长
发言嘉宾:
俞晓夫:著名油画家
焦小健:著名油画家
砂金: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委会委员
林晨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钱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美术创作中心主任,
江苏省油画学会常务理事
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院长
马驰:天津博物馆 天津美术馆 馆长
杨晓刚:山东省美术馆 馆长
莫军华: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院长
王治平:北京杨飞云艺术基金会 秘书长
孙志义:云上美术馆馆长
薛良:北京画院美术馆 负责人
路贝贝:壹美美术馆 馆长
程辰:壹美美术馆 艺术总监
红梅:本次展览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杨飞云:本次展览主角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首任院长 名誉院长 著名油画家 教育家

总 策 划:陈瑞近 谢晓婷
策 展 人:红 梅
总 监 制:白 明
工作人员名单:
设 计:徐国峰
策展助理:白一诺 高莫舒 郭梦坷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