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收藏圈再次为之疯狂?“文人画天花板”倪瓒力作现身佳士得

2025-10-17 14:00:09 作者:李保兴  来源:拍卖前瞻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若一位画家的作品可以让收藏圈为之疯狂600年,那此人必定是倪瓒。对收藏圈来说,倪瓒作品从古至今都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其作品放到任何一家博物馆都绝对是门面般的存在。对真正懂画的人来说,收藏倪瓒作品不止是“买一幅画”,更是把一种至高无上的“文人精神”带回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881c27f4a112cf6adc023ed5e33d17c.jpg

元·张雨《题倪瓒像》卷(局部)

倪瓒是谁?凭啥让后世画家疯狂模仿?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其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364c0e789f85bfa5687e78758129f3ee.jpg

元 倪瓒《江亭山色》轴,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在元代特殊的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以及豪富的家境让倪瓒成为了元末明初的真隐士。彼时,元政府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元末蒙汉之间的严重对立,倪瓒作为南宋遗民(属于第四等人),在官吏的选用以及科举、刑罚上都处于劣势;另外,元政府不重科举,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且知识分子地位之低下,有“九儒十丐”之说。断了晋升之阶的文人士大夫们,开始以“高士”自居,寄情书画,聊以抒发抑郁苦闷的心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b62e0666625cd0cddf7523175b649ad.jpg

元 倪瓒《竹枝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特殊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也造成倪瓒个性孤介,行为迂僻,人称“倪迂”,关于他的记载都有“性雅洁”“性好洁”“有洁癖”等语句,据说他平时勤洗勤换,他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梧桐树也常洗拭,也曾画《洗桐图》。梧桐,又名青桐,青,清也、澄也,与心境澄澈、无尘俗气的名士品格相通。后人便以此引申,使“倪高士”的洗桐成为了文人洁身自好的一种象征。“江南人家更以有无(倪瓒画)为清浊”。其清标高格,在历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终被尊为“高士中的高士”

他的绘画也是元末明初隐士绘画的典型。他提出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创作思想,在其诗、书、画实践中得到印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营丘(李成)寒林,山石宗关仝,皴似北苑(董源),而各有变局。”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其画图中一河两岸的结构,以及疏简清逸的笔墨风格,尤为后世效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032d6476e0bb0ea88f87c77ebe6c3a2c.jpg

元 倪瓒《水竹居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疯狂“追星”,明清画家仿倪瓒有多拼?

在明清画坛,倪瓒绝对是“祖师爷”级别的存在。不管是画坛大佬还是新秀,都得“仿一波倪瓒”才算入行。一时仿倪蔚然成风,不仅因艺术上的追慕,更寄托了对超脱尘俗、孤高清逸人格的理想追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7d4643134b0d01b65d5289bb565f378d.jpg

明 蓝瑛《仿倪云林山水》扇页,故宫博物院藏

“吴门”领袖沈周家底厚、藏画多,其中就有倪瓒的真迹。沈周对倪瓒的艺术极为推崇,曾题跋表示:“予生平最好先生笔法,寓目几四十余幅。”他学倪瓒,又没完全 “照抄”,他加了点自己的笔墨温度,让画面少了点倪瓒的 “冷”,多了点江南的 “润”。他还在画里题字:“学画三十年,始悟云林用笔之妙”,妥妥的“倪瓒迷弟”实锤。

董其昌更狠,不仅仿倪瓒,称其“天真烂漫,妙处难学”。还直接把他抬上“神坛”,赞其为“南宗画”的巅峰。他画的《仿倪瓒山水轴》,故意把线条画得更“松”,留白更大,还说 “倪瓒的画,就像禅宗顿悟,懂的人自然懂”。经他这么一捧,倪瓒直接成了文人画的“精神象征”,仿他的人更多了。

“清六家”四王吴恽亦多取法倪瓒,追求简淡空灵的意境。甚至连石涛、八大山人等个性强烈的画家,也在构图与笔墨中暗合其风。就连“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也是倪瓒的超级粉丝。

乾隆对倪瓒的崇拜,绝非单纯的口头推崇,是将个人艺术偏好转化为系统性文化动作的典型。不仅穷尽国力搜罗其传世真迹,将倪瓒存世的核心代表作《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虞山林壑图》等几乎尽数纳入内府,并录入《石渠宝笈》标注“上等”“精品”等级,足见重视程度。对部分倪瓒真迹,他甚至会反复鉴赏,比如《渔庄秋霁图》曾被他多次从库房取出,搭配其他元画一同展玩,留下“屡观屡赏,不厌其烦”的记录。他还会盖满专属印章,如“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宜子孙”等,以这种方式将自己与倪瓒的艺术遗产绑定,既是推崇,也是一种“精神对话”

乾隆还主动以倪瓒为范本学习绘画,试图复刻其“逸品”境界。他曾创作《仿倪瓒山水图》,严格遵循倪瓒“一水两岸”的构图,笔墨追求“简淡疏朗”。甚至命宫廷画家(如唐岱、张宗苍)学习倪瓒画风,创作符合“倪式审美”的画作,用于宫廷装饰或赏赐王公大臣。以“官方推广”抬高倪瓒地位,让倪瓒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主流审美之一。

“文人画天花板”现身拍场,收藏圈再为之疯狂

10月28日,“文人画天花板”倪瓒晚年精品《江亭山色图》现身香港佳士得“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绝对是今年收藏圈不容错过的焦点。据倪瓒款识可知,此作画于“戊申(1368年)三月十日”,因友人邀游僧舍以纸索画,遂有此作。画作仅题甲子纪年,不写新朝洪武年号,见得倪氏一惯远离政权的隐逸处世风格。

在山水构图上,由于他流浪太湖四周20年,所见自然景色多疏林平沙、茅亭草舍、小桥流水,故这些景色成为他描绘取材的对象。我们看他所绘的山水,大多近景为几棵疏树、一座空亭,中间空白若茫茫湖水一片,远景再画几座远山,表现了太湖一带水润天高的幽远景色,他这种平远式山水构图确实是别出新意。倪瓒独特的笔墨表现及构图,使他的山水画呈现一种清淡萧疏、逸气高古的超凡意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e806d55c8817b42493c752c83cd6a9e.jpg

江亭山色图》中的倪瓒款识(右)与谢常题诗

画中构图属于倪家山水常见的一河两岸,近岸坡石上前后绘高树五六株,品类不一,树下画小亭一座。画面左方有“躄樵”谢常题诗一首,谢氏元末明初吴江人,受业于杨维祯,隐居震泽。至清初有笪重光、王鸿绪诸家收藏,清中期为怡亲王弘晓所宝,至近代为王季迁得于美洲,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出版、展览十数种,为海内知名倪云林画迹,至可珍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4d5271ce71f4b4eb02a48f83ad43c0f.jpg

钤印累累

不管最终谁将这幅画收入囊中,倪瓒那种“简单却高级”的美学,还会影响一代又一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52524ddc9e58a07e65b5b6cd2a6613cf.jpg


责任编辑:李保兴

推荐关键字:佳士得 倪瓒 古代书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