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农民日报丨潘鲁生:乡村振兴,有文化才持久

2025-10-16 10:24:49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e060d0fba3491e0ece60c103565090a4.png

原文刊于《农民日报》2025年10月16日 第5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5f497e101106de358ae54534326748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5e2620715afff740662bb6365636db9.png

  按:2025年10月15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主办,以“十五五’农村改革与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的2025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在山西太原举办。论坛聚焦“十五五”农村改革与乡村全面振兴,共同探讨未来五年“三农”发展大计。潘鲁生出席“文艺赋美乡村”分论坛, 并以文艺赋美乡村新形势下深化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演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3f22be0ac506e4eace9822d3338745a.png

  当前,国家推出“文艺赋美乡村”工程,引导更多文化艺术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之内驱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具有守护中华民族根脉、赓续中华文脉的战略性、基础性与全局性意义。正是文化使“乡村”成为具有情感温度的故乡,而非单纯进行农业生产的“农场”。推动文艺赋美乡村,精准发挥文化的驱动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动能,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d42a3b28590a850cd6cf213d7a85abf.png

大湾区乡村建设图景

  在产业层面,进一步以“慢培育”的定力,支撑“快传播”的活力。“文艺赋美乡村”工程的首要着力点,在于推动乡村产业的文化增值与特色化发展。当前,数字技术打破了地理隔阂,直播带货、电商平台让乡村物产与手工艺得以直面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这种“快传播”模式为乡村经济带来了即时效益。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乡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源于其与自然节律同频的“慢”特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匠心独运的手工制造、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这种“慢”,是区别于工业流水线、虚拟信息世界的根本,也是其发展体验经济、特色消费的独特优势。“文艺赋美乡村”,要有规划地守护这种“生产性保护”机制。要进一步强化评论引导与美学培育,提升产业品质。 鼓励社会各界,包括专业机构、学者、艺术家关注乡村产业,从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生态伦理等角度进行解读与引导,避免产业发展中的低水平重复和审美偏差。并对乡村从业者开展相关美育培训,提升其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转化能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6a9f62d841578a2b080f0d2f0a39112.png

苏州缂丝“一寸缂丝一寸金”的时光织造

  在生活层面,以“老传统”的滋养,润泽“新发展”中的人心。乡村振兴,根本是人的振兴。“文艺赋美乡村”的深层次目标,在于丰富农民精神世界,滋养乡村人文精神,重塑文明乡风。要进一步激活乡村文艺的当代价值,实现以文化人。 地方戏曲、节庆歌舞、手工技艺、民间文学等丰富的民间文艺传统是乡村生活所积累发展的,于无声处滋养人心。“文艺赋美”可进一步运用民间文化形式,通过创作反映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文艺作品,举办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节庆活动,让守望相助、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92e8db9e5ade3f4d2aa168b559288bce.png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体系

  在地方发展层面,以“有特色”的路径,应对“广交流”的格局。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广泛交流成为常态,但也导致了文化特色与产业形态的“同质化”危机。“文艺赋美乡村”,要引导各地深度挖掘并创造性转化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不可替代的地方文化IP。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bdd6a31d8a8c7b19485325baa9512d5.png

四川崇州道明竹艺村以竹编赋能乡村振兴

  具体要发掘梳理在地文化,构建独特标识,进一步凝练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历史故事、生态景观,并将其与文学艺术、现代设计、品牌营销、体验经济相结合。同时,要促进业态融合,形成联动优势。文化IP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延展性和融合力。以文化为内核,可以有效串联起农业、旅游、教育、康养等多种业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fd6d6b1f8ea8fc4199780c08440581ce.png

河南大南坡村以“社区营造”,以艺术与设计激活文化记忆

  总之,乡村振兴,有文化才有灵魂,有文化才能持久。“文艺赋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养心、赋能作用,从政府导向、文艺赋能、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使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以文艺赋能乡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014022bac0c6acbf9e5a4628bb1345d.png

第三届曹县汉服文化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aef7fe940653a94678ff3e14504578f2.png

2024中非妇女论坛公共艺术作品《十二花令屏风》(巨野工笔画)


责任编辑:裴刚

推荐关键字:潘鲁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