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现场 | “隐士的凝视”叶恒贵个展在共同艺术中心启幕

2025-10-06 22:33:43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d6795634458a769ec39f166f6021bd8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02fbea182727d563121abfba154618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be13dc17701a550c9b11f7a47e6fdf8.png

  在这个注意力成为最稀缺资源的时代,让我们通过叶恒贵的作品,重新领悟如何观看,如何停留,如何在一事一物中发现无限。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体验,更是一次存在的修行。此刻,请您走近,接受这份邀请。让我们一同跟随艺术家的目光,自我审视身边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在看似寻常的“碎片”中,邂逅那份永恒。

——节选自策展人前言「隐士的凝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1b401047436ecf9dd7c507b802158722.png

  「隐士的凝视」叶恒贵个展

  2025.9.18-2025.10.15

  学术主持:杜曦云

  策展人:范轶

  共同艺术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0663217121bcf617599726d240e54438.png

  共同艺术中心于9月20日下午四点推出艺术家叶恒贵个展「隐士的凝视」。展览由范轶老师担任策展人,学术主持杜曦云。在这个被速度与效率主宰的时代,我们的目光变得前所未有的碎片化。每一天,无数图像如潮水般涌过屏幕,刺激着我们的视网膜,却难以抵达心灵深处。我们习惯了扫视而非凝视,习惯了快消而非品味,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反而陷入了"观看的贫困"——看得越多,见得越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叶恒贵先生的艺术实践,以其特有的"隐士的凝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珍贵的抵抗与救赎。展览持续至10月15日,国庆长假期间持续开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15662e3f91ba962f0a9420773b71cc4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13ddf6fa5b24d571c354eaae2b789d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cc7ea54af1854f0d5f389147687c8cc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1c628ef420b38769c5a87245f2d1a169.png

「隐士的凝视」开幕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9235d96371bdd3561ffca5e3b78a3c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6238a51312cc75c2af4e740d618e7b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04e8003e4c60c2d13dcd9e3ce459971c.png

策展人范轶先生现场致辞

  叶恒贵先生的展览的策划,源于共同艺术中心鲍禹的远见与信任,她的推动促使我完成了一次从“观看”到“阐释”的深度实践。从而阅读了叶恒贵艺术中的“日常诗学”。叶恒贵的画作提供了一种深具启示性的观看哲学:他引导我们凝视那些被惯性所忽略的日常角落——一个十字路口、一个角落、一片切开的瓜果。这些画面在形式上趋于平静,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停顿”之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61e8f7f87c5d140cabc1d1f1b6fae7d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138d309650ece4570d695d07bb9b1272.png

  艺术家并非在描绘事物的表象,而是通过色彩、构图与视角的微妙经营,揭示出隐匿于平凡之下的时间性与沉思的空间。他的观察可被理解为一种“隐士的视角”。在加速社会中,我们习惯于功能性、目的性的观看,而叶恒贵却通过绘画使普通物象陌生化,恢复其被疏漏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密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8901f3243ccda829880e44b3cb28fc4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c24f12c999c3462e2f044eedeceadbfc.png

  正如他所描绘的一个只有左转或右转宋庄的路口,那一瞬间强制的停顿,为我们中断了惯性,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因此,本次展览是一场倡导“向内观看”的体验尝试。我们试图让艺术从框架中适度释放,回归日常的不张扬,却能在恰当的时刻,照亮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真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53dca7b2d95e609f928bbae42f269504.png

艺术家叶恒贵先生现场致辞

  各位朋友、老师们,下午好。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绘画路径。在创作上,我反对风格的表面化、模式化和符号化,我坚持绘画语言的多样性,避免陷入固定的图示或惯性延续。我的作品主要针对一种表面的生活样式进行反思,因此在题材和形式上都力求丰富多变。这是近年来我对绘画的核心思考,也让我保持创作的动力。我希望能避免一种常见的抛物线式艺术生涯——从不成熟到高峰,再逐渐下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cc5a3529ea2268403e79fd03949759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a67465c501c145d1e917cd59cc16593d.png

  艺术家的一生应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保持持久创造力是我的理想和努力方向。这也直接塑造了我目前的创作面貌:在每一张画中,我都尽量避免与上一张产生关联,它们之间是零碎的、重新体验的过程。每一幅作品都是全新的开始,这种状态对艺术家的滋养与积累至关重要。我的创作始终围绕明确的问题展开,有问题意识,才能推动我的理解。从整体作品面貌中,你们或许能感受到我所关注的问题,这也为理解我的绘画提供了一条线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09d1b77ac1b1ff1db8b47c9e1235a94e.png

哲学家、评论家、策展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先生现场致辞

  叶恒贵老师的作品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凝视”方式。他在二维平面上,通过色彩切割空间,又借空间关系重构色彩,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辩证性。这种手法打破了画面传统的平衡感,在看似宁静的静物形式下,蕴藏着微妙的倾斜与动态张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c4c8d3a00c2acddc6704dcaacbf740d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5d529e86ed45f44c5f7d8c1eb0d48701.png

  其创作核心在于“切割”的哲学——不仅是形态的剖开,更是视觉认知的打开。例如,他将水果切开,以非常规的斜面呈现内在剖面,在锐利的形制与柔和的质感之间建立对话。这种切割行为催生了多元的空间层次:画面虽趋扁平,但每个色块通过精准的色彩进退与并置,在有限深度内拓展出丰富的空间幻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982919d2d1125c1212df765df83dd23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ec672b06859bf599e8edd792669595f.png

  叶恒贵在纯粹的绘画性中,回归对色彩与空间本质关系的探讨。他使色彩携带感官的温度与气息——如柠檬的酸冽、瓜果的清甜,在AI时代重申了绘画不可替代的肉身感知力。他的绘画令熟悉之物产生陌生感,通过“切开”与“重组”的视角,引导观众以平等、静观的“齐物”之心,重新审视日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44b6195971d815d794736bb4db1dfb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94d531fb2e0826b84296cff1a29743d7.png

  这种创作来源于艺术家内在的宁静气质,以及对事物持续而专注的凝视。展览呈现了叶恒贵绘画中难得的品质:在不均衡中建立秩序,在平淡中生成诗意,为中国当代绘画提供了具有学术深度与感知厚度的鲜活案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ef5403b72e9478fdd8de38e0c4b946b.png

吴巍设计 设计总监

共合设联合创始人吴巍先生现场致辞

  时隔三年再次来到共同艺术中心,故地重游,我深切感受到这里的成长与进步。在充满挑战的当代艺术生态中,共同艺术中心能够持续、稳定、富有活力的展览实践,非常令人钦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dcc38334ee94079a1a714e001657b8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5a01a67d78f4be42d6b982232698ec9e.png

  从专业视角审视,叶恒贵先生的作品展现了出色的空间对话能力。他的绘画在墙面上创造了一种"可呼吸的纵深",这种通过色彩与构图营造的视觉深度,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更赋予环境以独特的韵律感。这正是其作品备受设计界推崇的内在原因。范轶老师的策展以生活化场景构建见场域,在798这个偏重观念表达的地方,此次展览难得地呈现出温暖质感。其价值在于通过专业的展陈设计,直观演示了艺术融入日常的可能性,为藏家提供了超越固有认知的启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5708bfd4c273376decd1b53c6b6aa6b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cbd02e8716544f7bcc35b18c098ee073.png

无题 80x60cm 布面油画 2023

  这种实践恰与当下艺术消费趋势形成呼应。艺术品正逐渐成为情感表达与生活美学的载体,通过共情体验为新一代收藏者带来精神满足。祝贺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它不仅呈现了叶恒贵先生的艺术成就,更是一次关于艺术与生活融合的精彩示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53e7bdfce02dfcf387c329814b2ffd7d.png

共同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鲍禹女士现场致辞

  在叶恒贵老师第二次个展的策划中,我们邀请范轶老师担纲策展,意图突破以纯学术阐释为中心的展览传统。我们认为,艺术展览不应止步于文本的“解读”,而应转向通过空间叙事与视觉语言,实现一种“可感知的深度解读”。范轶老师凭借其对生活方式的洞察、对作品的细腻理解,以及对空间、材质与视觉关系的敏锐把握,能够将叶恒贵的绘画有机融入多元语境,重构观者的感知路径与体验维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f696e1b580b3ef7b2beb9f9b839ae0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6fb4c133a49586d6cddd63e3fcbe0097.png

  基于我们二十年在当代艺术的实践(十年图书、十年展览),我们深信艺术的价值不仅系于学术体系或市场机制,更在于其能否与空间、生活及观者建立有机关联。叶恒贵的创作始终围绕对日常生活的碎片化观察,其艺术观念不受风格与语言的局限,以自由视角捕捉并重构现实片段。正是这种多维、开放的表达方式,尤为适合通过策展与设计思维进行转译与延伸。我们坚信,叶恒贵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十至二十年中值得持续关注的重要画家。其作品不仅触动情感,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逻辑——在不预设边界的美学实践中,持续拓展绘画的诠释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0288fa83d048392afb05e6f8c1f29a3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c80eeb05d94b12266274e6dab791469.png

  ABOUT CURATOR关于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343772bca1a04929a2bc8733d5d62b4.png

策展人范轶

  范轶,长期实践于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被认为是当今有影响的设计师之一,范轶于北京启创叠加OFFICE ,并相继设立上海、深圳等城市办公室,为领先地产商、零售商、制造商、企业家及有态度的个人塑造建筑物、商业空间、私人居所,叠加OFFICE以建筑+室内多专业集成设计的独特优势在各个设计项目中平衡人与空间、建造与自然,创造出诸多有令人喜爱的商业及人居空间,获得多项国内外专业奖项并受到各权威媒体赞赏与报道。范轶提出的“间境并协”的思维准则始终贯穿于各个项目的创作中,为一个又一个理性而又富有诗意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ABOUT ARTISTS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80097887a4ed5b596ea27254d0fcfcb0.png

艺术家叶恒贵

  1962年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八十年代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进行创作学习。大学期间素描《女人体》入选《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1998年入读中央美院研究生班再度深造,2000年毕业作品荣获‘王嘉廉奖’,并被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收藏,为该馆收藏的首件抽象作品。叶恒贵执着于日常抒情绘画,放弃主题与观念,从平凡中启动能量,创作了大批颇为雅致的作品。重要展览包括:2024年站台中国「叶恒贵」同名个展,2023年共同艺术中心「启发平凡」叶恒贵个展,2014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叶恒贵作品展」,2008年香港少励画廊「重造」,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叶恒贵油画作品展」,1996年香港艺术中心「叶恒贵油画作品展」等。


责任编辑:裴刚

推荐关键字:共同艺术中心 叶恒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