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香港中环大馆当代美术馆推出全景式展览“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首展“保持在线:云中游荡”在当天开幕,在大馆的赛马会艺方三层展厅及F仓展厅带来逾35位艺术家的作品,审视科技快速发展为社会和艺术实践带来的变化。
展览围绕包括讯息茧房、技术洪流、隐身的劳工、寄生之欲、数码地穴、一线之隔、分久必合、机械失能在内的八组关键词展开,反映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和数字码技全面融入日常生活的状态,旨在探索21世纪艺术如何叙述中国社会现实的变迁及其全球性影响,聚焦互联网及数字科技广泛应用,勾勒当代艺术实践和社会的演变。
自1980年代初“互联网”概念诞生以来,开放性一直是其最重要的技术特征,使用户能够接收更广泛的影像、数据和观念。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人们得以窥见更多样的生活百态,艺术家们形成了野蛮生长的创造力。数码技术不仅激发了新的艺术形式,还促使艺术家不断审视传统意义上的边界。
面对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突破性技术的发展,艺术实践围绕社群、团结和互助展开,旨在通过更广阔的网络重新连接分离的个体,探索化解人类危机的方案。
2008年,西京人在作品《欢迎到西京:西京奥运》探索全球化和友谊。在2008年北京奥运举行的十六天里,由中国艺术家陈劭雄、韩国艺术家金泓锡和日本艺术家小泽刚组成“西京人”小组,同步进行另类竞赛,并邀请家人一同参与。这场充满想象力的 “西京奥运会” ,超越了东京、南京、北京真实地点的地理限制。
自2010年1月11日起,艺术家林科在电脑和互联网上漫无目的“游牧”,留下不间断记录。本次展出以三个面向切入,沿着创作时间线顺序组合——从最早期在电脑文件夹穿梭来想象宇宙,到操控网页与软件去摸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到近年藉由数码化身来辨识自我。作品展示艺术家对电脑荧幕录影行为的探索,反映电脑与互联网不仅是他接触现实世界的窗口,也是实验艺术的主要工具与空间。
孙原和彭禹的《难自禁》(2016—2019)由纽约所罗门.R.古根汉美术馆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中国艺术计划委任创作,该作品曾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此次首度亮相亚洲。巨大的机器人如同一头活力充沛的动物,黑色手臂挥舞着橡胶刮刀,调拨地面黏稠的深红色液体。液体不断流淌,又不断被清理,形成自主和控制并存的独特景象。作品由艺术家与KUKA机器人公司合作开发,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程序和视觉识别系统。这件作品反映了科技正变得越来越自主和栩栩如生,就像动物一样。
2021年,艺术家林博彦的多频道录像装置《一件日益困难和无用的任务》揭示了隐藏在网络世界中的廉价数码劳工现象。墙上架上陈列着一行行玻璃器皿,罩住了数十台被时代淘汰的手机,远看像是珍贵的收藏品。手机循环播放着艺术家从一外包平台收集来的各种“真人证明”,形式包括图片、录像或语音。该平台由美国某电商发起,以极低的报酬雇佣比机器还要廉价的人类劳工,进行基础的数据识别与处理工作。
2025年,艺术家张移北由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创作。作品《清晰,金黄,呼唤着》运用大理石、铸造青铜和现成品,巧妙地构建出从冷气管道中生长出的蘑菇与花朵。高楼把人们越隔越远,却忘了空调、电线、网线、排污管仍在暗处悄悄牵手——那些看不见的基础设施,正是现代生活里沉默而坚韧的温情纽带。
展览既揭示技术洪流中的隐形剥削与茧房效应,也追问当人类沦为可计算数据时艺术如何捍卫不可量化的人性,并以科幻视角预警智能化可能引发的集体困境。
展览现场
以“保持在线:云中游荡”作为序幕,作为“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系列展览的组成部分,“保持在线:全球供应”将在2026年2月27日至2026年5月31日展出。由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资深策展人郭瑛策划,副策展人秦文娟、王姝曼协力策展,两场展览分别通过数码科技及高端制造业的视角,探索全球当代艺术如何关注廿一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由此谱出创新而另类的艺术实践群象,勾勒出此时期的文化变革。
在开幕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皮力强调,该系列展览是大馆今年推出的重要展览,并阐述了推出本次展览的初衷。
2008年8月,北京奥运开幕。同年数月后由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潜伏多时的地缘紧张局势、种族冲突升温。人们对环境风险、社会平等的关注提升。2020年的疫情更颠覆了日常生活。展望未来,人们对廿一世纪的愿景由乐观逐渐转向怀疑,进而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前景何去何从。与此同时,数码技术飞速发展,将全球化深度嵌入中国,影响遍及社会和经济各个层面。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彻底改变各国之间现行的政治经济秩序。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世界格局,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的认知。
新时代尚未完全成型,目前仍然充满封闭与开放、分裂与团结、必然与偶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处,艺术创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因此,艺术不仅是介入社会的实践场,也成为跨越不同边界的试验场,在数码与现实密不可分的世界里,探索如何跨越不同界线重新连结,“保持在线”。
皮力表示,在新世纪经历了四分之一的时刻,本系列展览为观众提供大中华区聚焦社会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最全面的普查。“保持在线”将艺术实践置于全球背景下,让艺术家的创新手法和另类叙事,在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处境中得到共鸣。
观众在现场留下的观展感言
大馆资深策展人郭瑛则表示,“保持在线:云中游荡”的参展艺术家披露了科技景观中深刻的人性故事。他们的作品不仅探讨了数码科技,还触及超连接时代之下身份和社群如何转变,从而肯定——即使我们在浩瀚的云端游荡,共同的人类经验仍然存在。“保持在线:全球供应”将继承这种人本视角,通过艺术呈现实体基建和无形关系如何连接全球人类。
“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提供主要资助,并同时获得拾壹基金会的赞助。赞助人何凡表示,本次展览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在数码媒介中突破界限、重新定义创意。他希望通过赞助本次展览,在日益数码化的世界里凸显艺术的蜕变力量。
展览期间将同步推出丰富的跨领域活动,包括录像放映、策展团队分享会、学习与参与节目,全面呈现艺术与社会的多维互动。
作为展览的延伸,全新子项目 “庇护所” 将在10月3日以特别放映形式亮相,为观众带来更多元的当代影像艺术体验。该项目汇聚七位当代影像艺术创作者的作品。植根于华人背景与文化语境,这些实验性纪录片透过酷儿和性别的视角,围绕亲缘关系及童年记忆展开层层递进的个人叙事。
与本系列展览同步构思的书籍《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由大馆当代美术馆和亚洲艺术文献库合编,并获德英基金会支持,将于2026年初出版。图文并茂的书册收录了三篇深度策展论文,以及一系列年轻学者的文章,汇集来自中国及其他地区的 80 多位艺术家,对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变革的艺术回应。
展览日期
“保持在线:云中游荡”:2025年9月26日至2026年1月4日
“保持在线:全球供应”:2026年2月27日至5月31日
展览地点
大馆赛马会艺方及F仓
开放时间
上午11:00至晚上7:00(星期一闭馆,公众假期除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