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明清瓷?还是高古瓷?谁才是今秋最强瓷器?

2025-09-23 17:10:55 作者:孟语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近期,一股“高古热明清冷”的结论在瓷器收藏圈子里引发热议。若仅以9月初香港苏富比“伊势彦信珍藏”专场的局部表现,便得出“高古热明清冷”的结论,显然忽视了秋拍市场的整体性与复杂性。

随着纽约佳士得“重要中国家具及工艺精品”、纽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等专场陆续落槌,明清官窑以“高成交率、高溢价、全品类热销”的强势表现,直接反驳了“唱衰论”;而高古瓷也延续了伊势专场的热度,在多场拍卖中持续释放价值。2025年9月的瓷器市场并非“非此即彼”的冷热对立,而是高古瓷与明清瓷各擅其场、双轨并行的健康格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6b747888f8725a9a3f1a8e8bcc8aa2ab.jpg

苏富比伊势彦信专场拍卖现场

一、单一专场的局限性:伊势彦信专场明清瓷“遇冷”实为品相所致

此前引发“明清官窑不行了”论调的核心,是伊势彦信专场中明成化青花栀子花宫碗(3514.5万港元)未达估价上限(4000-8000万港元)。但深入分析可见,这一结果并非市场需求疲软,而是单品品相与专场定位的特殊影响,不能等同于整个明清官窑板块的颓势。

从品相角度看,该成化宫碗虽传承显赫(帕默伉俪、徐展堂旧藏),但据专场技术说明,其口沿存在细微剥釉(非致命损伤,但影响顶级藏家心理预期),且釉面光泽较同类馆藏器略弱——对于追求“完美品相”的明清官窑顶级买家而言,这类细节足以让报价趋于谨慎。反观同专场高古瓷的“明星”南宋官窑青釉葵口盘,不仅无明显瑕疵,更有“现存仅5例(含台北故宫、大都会公藏)”的绝对稀缺性,二者的差异在于“品相+稀缺性”的组合,而非品类热度的对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d086c82e06c227209ba2350d40ae4e54.jpg

苏富比伊势彦信专场拍卖现场

二、明清官窑的“强势反击”:纽约多场拍卖验证市场韧性

真正反映明清官窑真实热度的,是9月下旬纽约秋拍的多场成交数据。尤其是纽约佳士得“重要中国家具及工艺精品”专场,以成交率92%、单场3184万美元的成绩,展现了明清官窑的强劲韧性,且呈现出“全品类开花、高溢价常态化”的特征。

1. 珐琅彩、青花等核心品类“量价齐升”

专场中明清官窑的高溢价案例几乎覆盖所有主流品种:

比如,珐琅彩有清雍正珐琅彩胭脂红地缠枝蕃莲纹酒圆最终以158.75万美元成交(溢价3倍);清康熙珐琅彩蓝地牡丹纹碗估价仅6-8万美元,落槌价70万美元(含佣金88.9万美元,溢价超10倍)。

青花瓷有埃斯卡纳齐递藏的明宣德青花花果纹小罐,估价35-45万美元,以152.4万美元成交(溢价3倍),其“小器大价”的逻辑,与伊势专场成化宫碗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凭借“无瑕疵+顶级递藏”,完全释放了市场价值。

粉彩瓷有孔祥熙家族珍藏的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大盘,估价6-8万美元,落槌62万美元(含佣金78.74万美元,溢价8倍);清雍正粉彩福寿双全纹碗以82.6万美元成交,溢价近2倍。

这些拍品的共性的是:品相完好、传承清晰(多为名家旧藏)、工艺精湛,印证了“明清官窑不是冷,而是对品质要求更高”的市场逻辑。

2. 中小体量拍品“激活市场活力”

不同于高古瓷依赖“重器撑场”,明清官窑的市场活力还体现在中小体量拍品的流通性上。专场中多件“小而精”的拍品同样收获高溢价:

清康熙五彩桂花花神杯(直径6.5厘米),估价5-7万美元,以50.8万美元成交(溢价7倍);清雍正斗彩团菊纹杯一对(直径7.3厘米),估价10-15万美元,以38.1万美元成交(溢价2.5倍);即使是清乾隆黄地矾红彩龙纹碗这类“非顶级朝代”拍品,也以16.5万美元成交,溢价超3倍。

这种“从小器到重器、从康熙到雍正”的全价位覆盖,说明明清官窑的市场基础依然稳固,藏家群体并未因单一专场的局部表现而退缩。

三、高古瓷的“价值延续”:并非“独热”,而是“回归常态”

需客观承认,2025这一轮秋拍高古瓷的表现确实亮眼,但这并非“挤压明清瓷市场”的结果,而是高古瓷自身“学术价值+稀缺性”被市场进一步认可的“常态回归”,且其热度同样需要多场拍卖数据佐证。

在伊势彦信专场之外,纽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专场的高古瓷同样交出优异答卷:

北宋/金耀州窑青釉兽面纹三足炉(鸿禧美术馆旧藏),估价20-30万美元,以60.96万美元成交(溢价2倍);北宋/金钧窑天蓝釉紫斑龙耳匜(同属鸿禧旧藏),估价8-15万美元,以52.07万美元成交(溢价3倍);元龙泉窑青釉大净瓶(出光美术馆旧藏),估价4-8万美元,以25.4万美元成交(溢价3倍)。

这些拍品的成交逻辑与伊势专场一致:依托博物馆级旧藏(鸿禧美术馆、出光美术馆)的学术背书,叠加“宋金名窑+工艺完整”的稀缺性,吸引了以“学术收藏”为核心需求的藏家。但需注意的是,高古瓷的“热”仍集中于“传承有序的精品”,如纽约苏富比专场中的哥窑八方杯,因“传承记录模糊、无著录”而流拍,说明高古瓷市场同样存在“精品与普品分化”,并非“凡高古皆热”。

四、市场真相:高古与明清“受众不同、赛道并行”

2025这轮秋拍的核心启示是打破“非此即彼”的品类对立思维。高古瓷与明清官窑的受众群体、收藏逻辑、价值锚点完全不同,形成了两条并行的市场赛道,而非“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从近期的拍卖成交结果看,两条赛道的表现都很健康:高古瓷凭借“学术价值回归”吸引长期资金,明清官窑凭借“全品类流通性”维持市场活力。纽约秋拍中,既有明清官窑的“高溢价狂欢”,也有高古瓷的“精品稳价”,二者共同支撑了2025年9月瓷器市场的整体热度。

五、给藏家的警示:远离“片面论调”,聚焦“核心价值”

“高古热明清冷”论调的泛滥,本质是部分市场参与者“以单一专场代整体、以局部数据代全局”的片面判断。对藏家而言,需警惕三类误区:

1. 避免“专场依赖”:任何专场都有其定位偏向(如伊势彦信偏高中古、纽约佳士得偏明清工艺),不能以某一场的表现判断整个品类;

2. 忽视“品相权重”:明清官窑对品相的敏感度远高于高古瓷(高古瓷因“千年传世”对细微瑕疵的容忍度更高),伊势专场成化宫碗的“遇冷”是品相问题,而非品类问题;

3. 混淆“稀缺性”定义:高古瓷的稀缺性是“历史存量少”,明清官窑的稀缺性是“御窑产能低”,二者无法直接对比,需结合具体拍品的“传承+工艺+品相”综合评估。

结语:没有“最强品类”,只有“最优选择”

2025年秋这一轮瓷器拍卖市场没有“最强品类”,只有“符合需求的最优选择”。

高古瓷的“热”是学术价值的回归,明清官窑的“稳”是市场韧性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陶瓷收藏的完整生态。对真正的藏家而言,与其纠结“哪个更热”,不如聚焦拍品的“核心价值”——无论是高古瓷的“学术背书”,还是明清官窑的“全品传承”,只有符合这些核心标准的拍品,才能在长期市场中抵御波动,实现价值保值与增值。

540c8b06d5189f93fd00bc985bd224fd.jpg


责任编辑:孟语

推荐关键字:佳士得 明清瓷 艺术市场 苏富比 高古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