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艺术家推荐 | 体物观心——张乐岩彩创作的维度与指向

2025-09-13 13:43:14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e1913a0571f35e1a586890a3c8d315ae.jpg

编者按:张乐于9月13--18日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办个展“岩彩 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批评家吴克军深度解析了其作品和创作理念,以兹祝贺。

            同时请关注后续现场报道。

            

“当并且仅当以下条件获得满足时,X才是一件艺术品:(1)X有一个主题;(2)关于该主题,X展现了某种态度和观点;(3)在展现态度和观点时,采用修辞性的(通常是隐喻性的)省略法;(4)这种省略要求观众的参与,以填补被省略的部分(解读);(5)作品和解读都需要有一个艺术史语境。”这是美国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提出的艺术定义,得到了阿瑟·C·丹托的认可。以这五个充分且必要、复杂且严苛的条件来对标,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张乐教授及其作品理解的端口。

在岩彩绘画复兴的文化蓝图中,张乐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构建了一个语境:基于实践、明于理论、志于心象的结构性系统,形塑了她作品既有品质又有个性的样貌。

张乐本由中国画出身,对民族优秀国画传统深谙于心,有感于日本对出于唐画本源的物质性的极致追求,遂渡东洋探索岩彩的奥妙,从成分到原理、从色彩到技术,从物理到哲思,精研深索,以求创新突破。这种“拿回主义”的动机是可感可叹的,但支撑这一初心,涉及意志、学术能力、媒介、绘画性、当代性、艺术个性以及精神面向等维度和力量。当然,这一切都围绕着岩彩慢慢展开。

如果仅仅只停留在材质本身,岩彩虽然具有天然性、稳定性和本质性,但并不具有超越于其他媒介的优势,它只是用于艺术创作的所有媒介中平等的一种,它的优越性需要作为主体的艺术家以技术支撑、以艺术性来实现,却又不能将艺术缩减为仅仅是技术本身。易言之,创作岩彩画需要工匠精神,但不能沦落为工匠身份。我们见多了不了解岩彩禀赋而辜负了岩彩禀赋的所谓“作品”,见多了岩彩与物象的简单结合,见多了突出岩彩而无涉艺术的所谓岩彩画,故岩彩画易俗。

对于岩彩作为媒介的谙熟把握有其难度,在专业的操作中达成艺术性更有其难度,这种冲突便是岩彩画之难。这种两难决定了岩彩绘画只有在限定性中,在物性的本色中,在对媒介的生、克、制、化中,体现其基于物性的表现力,体现其物性之上的不可预期又不可限量的艺术性。西方对物之物性的解释概括起来一般有三种,即物是其特征的载体;物是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张乐选择了岩彩,就必须依赖岩彩这种媒介,深体其物性,保持其本质纯粹性,同时又必须与之抗衡,以击穿它顽固的个性,发挥其可塑性,使之能够按照她的意图以超越其他媒介发挥出活性与张力。

艺术品是一种意图属性的适当指称物,所谓指称,并非简单的对等或适配,如张乐所言:“以材质语言为中心的岩彩绘画,并不是将物作为一种既成的事实存在,而是看作始终未完成的存在物,”最终要构成某种可阐释的“物”,如果某“物”并不要求一种阐释,则可以倾向于认为它不是艺术。按照布鲁诺·拉图尔而非海德格尔的概念,一方面,物是外在于的创作者的一个对象(object);另一方面,一个议题有可能在“物”那里聚集。“物”这个词既指事实,也指关切。

作为外在对象,物即指媒介。作为事实的“物”是作品的呈现。那么作为关切的“物”何谓?《太玄论上》有言: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思、感、触是三个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知性—理性—感性融汇才能构成关切并使之绽出。换言之,艺术创作是自由发挥的想象力与合乎规律的知性之间的契合,也就是以知行合一的赋有所指的艺术性来指认自身——实物-画——即艺术。张乐就是打通了这三个壁垒进而在艺术创造中不断悠游于自己的自由王国,使物跃升为“关切”。

思需要能力,思也是张乐区别于绝大多数岩彩画家的独特优势。张乐在艺术家身份之外,还是一个资深的艺术理论家。特别需要申明,张乐不依赖本能或直觉作画,她是“内行”,她把艺术作品安置在通向思考存在之路的起点处。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思,于张乐而言,重要的在于可以帮助她不断地去发现。发现她所依据的媒介如何与理论或观念发生更多有机反应,发现她所处的这一领域当下发展的水平和问题以决定或趋或避,发现美术史中尚有何空白或缝隙可以填补,发现规律或趋势之下突破的可能性,发现在艺术无力自证的时候如何借助哲学开拓新的路径。

内观者妙见无穷,有诸内必形于外。在张乐的作品中,这种由内而外的有感而发传递出她旺盛的表达欲望。我们似乎听到她与岩彩的窃窃私语;我们看到她与岩彩的相得益彰;我们感受到她的作品闪烁着物自体的幽微之光,照耀着从隐蔽于媒介与媒介所建立的关系模型之中脱颖而出的“真理”,又在对本源物的体察中析释出与物联结的神秘时空。当这种表达作用于观者,微粒便成大千,刹那即是终古。

张乐的岩彩绘画属观念取向的当代抽象。她前期创作人物画,还入选国展,是什么促使她作出决然弃具象而就抽象的重大转向呢?她曾讲过一句很“残酷”的话:“景物比人间无情但纯粹”,我想这出于她对于媒介的最  大  尊重。“归去来兮”,岩彩来自于自然,还岩彩于自然的载体是一种慈悲,也是最为精明的选择,这更有利于她在更接近于媒介纯粹性的距离上去推进她的创作。

由人物转向植物,由植物转向景物,由景物转向“无物”。近年来,张乐以“大地风物”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自然岩语·风华彩韵》以西北苍茫为底色;《自然岩语·山海一边》携齐鲁古韵入画;《自然岩语 风乎舞兮》则将视角转向阔大空间和有无辩证,能够见得她变化、流动、能量与无常等问题的兴趣与叩问。

张乐对于岩彩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关联思考越来越本质,她的创作也便进入到由实入需,开朗光明的境地,作品的意涵与媒介更为融洽。理论家周宪说过:“抽象艺术需要更深入的视觉形而上学逆反能力和提问能力。”对应张乐的作品,从她不断迁移、衍变和深化的踪迹中,可以观察到她对艺术之为艺术、艺术之于存在、存在之于本原、本原之于意义的问答,她将内蕴于心灵的体验和精神的意象形式化了,完成了对于媒介、自己以及接收其艺术信息的参与者的唤醒。

综合而言,在张乐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她体物观心的创作意态,体会到岩彩这种材料的物质美感和当代艺术形式与观念结合的紧密度,体会到物质本性、思想力量、东方智慧、文化根柢的微妙精深、含蓄坚固。

张乐是一个成熟但不满足于这种成熟状态而与媒介互认互融、不断深入艺术本体、在当代性方向不断拓殖材料边界和表现限域的艺术家,她当下的创作游刃有余。《周易·系辞上》有云:“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以她求新求变的艺术企图心和强大的能力,她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愉悦的“烦恼”:我们无法预测她未来的走向。

  文/吴克军

  2025年8月31日于长安城南

责任编辑:刘爽

推荐关键字:岩彩 综合材料 广东文联艺术馆 张乐 西安美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