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拍卖图录APP同步参拍
中鸿信2025金秋拍卖会将于9月8日-9日预展,9月10日-11日拍卖,预展拍卖地点均在北京市东方花园饭店及中鸿信艺术空间(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6号),本季金秋拍卖会涵盖中国书画、古董珍玩、古代玉器、古籍善本等门类,16个专题,千余件拍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无论是笔墨丹青中的山水意境,还是古董珍玩里的岁月痕迹,亦或是古籍善本中的文字温度,都将在这场盛宴中一一呈现。
御玩 | 中国古代重要器物专场赏鉴
▼
款 识:大清乾隆年製
RMB: 10,000-20,00
款 识:大清光绪年製
RMB: 10,000-20,000
款 识:大清乾隆年製
RMB: 12,000-25,000
款 识:大清乾隆年製
RMB: 15,000-18,000
款识:大清宣统年製
RMB: 20,000-50,000
款 识:大清乾隆年製
说 明:此壶造型于《清文件》之中又称为「马挂瓶」,如乾隆十年四月十四日,司库白世秀来说总管刘沧州交「釉里红花葫芦马挂瓶一件……传旨着俱各配座。」因釉里红制作工艺繁杂而苛刻,且呈色讲究物理变化之妙,故少有成器者。乾隆初年此类釉里红仍呈色不稳,其后唐英竭力烧造,使得釉里红呈色技术日趋稳定,但直至乾隆中晚期,釉里红颜色依然为乾隆所关注,乾隆四十年督陶官全德所缮《奏为遵办釉里红瓷瓶事》奏折中,曾有「……一并发交窑厂协造葆广等敬谨烧造,并谕俱造釉里红颜色,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等语,可见釉里红呈色及绘饰并非易事,此器釉里红发色浓妍鲜明,虽纹饰繁密却依然清晰有度,实属难得。
RMB: 30,000-50,000
RMB: 12,000-15,000
内底图
说 明:蒙元之世,景德镇窑业的发展承袭南宋之传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烧造青白釉器皿为主,枢府釉与青花瓷器直至元后期方始流行,故此在蒙元贵族日常器用方面,青白釉瓷器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本品造型修长挺拔,胎骨厚重坚致,所敷施青白釉莹润泛青,通体剔刻装饰为主,肩部饰以缠枝莲纹,胫部则为变体莲纹边饰,腹部主题纹饰为苍龙海水纹,白釉之下苍龙姿态威猛,凌空飞腾,鳞片刻画清晰,海水翻卷,波浪滔滔,以刀刻出波浪之轮廓,再以篦形工具划出的重重水波,简练而富具动感,与苍龙遒健之姿上下呼应。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自见一份蒙元的粗犷豪放之美。 纵观中国古陶瓷当中龙纹之演变,元以前失之简略,往往灵动有余,却缺乏威仪,元以后则是灵气不足,拘于程序,刻板生硬。唯见元代龙纹威猛精神而不拘一格,灵气与威仪兼备。本品烧造之年代可参考1972年江西省万年县石镇街元泰定元年(1324年)墓出土一对带狮钮盖的青白釉龙纹梅瓶(图一),见《江西省博物馆文物精华》页73,图54。此对梅瓶带狮钮盖,全高33.3厘米,纹饰、造型、风格皆与本品一致,可知此式梅瓶在1324年前后的元中期颇为流行,故本品年代应与之相若。与本品最为相近的一例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典藏“元 青白瓷刻花云龙纹瓶”(图二),两者犹如配对之作,见《世界陶瓷全集》第十三卷“辽金元”页70,彩图78。另见,1987年浙江省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出土”元 青白釉刻龙纹罐”(图三),见《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浙江卷》图219。其高30.5厘米,纹饰与风格与本品相似,应为同时代之作,可见蒙元时期此式苍龙海水纹饰流行之广泛。
RMB: 50,000-80,000
参 阅: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Lot8109元 青白釉龙纹梅瓶成交价3,910,000 RMB
款 识:大明嘉靖年製
说 明:本品成造技术、难度为同类之最。嘉靖、万历时期内府所出御瓷制样皆是百般奇巧,或玲珑,或方器,或大缸,往往竭众匠之力尚难为之,更有烧造难成之苦,百中不得一二之虞。本品造型设计颇见匠心独具,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景德镇称此类器物为“镶器”,无法拉坯,只能拼合方成,本品自上而下在结构上分六部分,均需单独修整成形,最后一一拼接,如此工序而成的器皿在烧造当中更易疵裂变形,因此力求造型周正,实是百里挑一。四个兽首的制作亦费尽心思,需要印坯和细心雕剔,极费人力与时间,稍有不慎,前功尽弃。以上二个工序繁复,颇为不易,对此乾隆朝著名督陶官唐英深有体会,他在乾隆八年奉敕编撰《陶冶图说》第七编“琢器造坯”中记述:“其镶方棱角之坯,则用布包泥,以平板拍练成片,裁成块段,即用本泥调糊粘合,另有印坯一种,系从模中印出,制法亦如镶。……凡此坯胎有应锥拱雕镂者,俟干透定稿付专门工匠为之。”拍品造型朴拙古雅,胎体厚重坚致,花觚上下四面皆以青花绘寿山福海龙凤纹,姿势各异,动感强烈。觚身中部四面皆贴饰兽首,模印精湛逼真,威猛有神,嘉靖一朝瓷质花觚式样丰富,大小不一,多为恢宏磅礴之作,青花、五彩皆有,当中以贴塑兽首者最为尊贵。此类四方“镶器”深为嘉靖皇帝所喜爱。
RMB: 60,000-80,000
说 明:此葫芦瓶以黄杨木雕成,上下起口相衔,咬合紧密,工艺精湛。不着铅华,不事浮艳,然通体葆光滢滢,其质略近象牙,视之如琛如玉。其上雕镂藤蔓,缠绕缱绻,如初落蒂,百般可爱。以黄杨取材难得,整器蕴气温醇,此物为格调高雅之器用。
《大雅·生民》曰;麻麦幪幪,瓜瓞唪唪。”《绵》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俱谓生命之蕃盛,其象元亨。匏瓜多籽,世人亦取其后嗣昌荣、长宜子孙之意。
RMB: 8,000-12,000
款 识:乾、万寿无疆
RMB: 50,000-80,000
说 明:乾隆帝在养心殿度过了六十四个春秋,创立了中国皇朝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清代皇帝无不写得一手好字,乾隆帝亦是如此,毕生收藏和临写历代名迹,“三希堂”即是乾隆留下的最明显标志。乾隆十一年(1746),他把日常居住的养心殿西间辟出一个四平方米小室,用来贮以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稀世之珍,并取名“三希堂”。按乾隆认为,“三希”有两层含意,一是宋周敦颐之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他是以三希自勉,不懈追求。二是“珍稀”,指珍惜三件稀世珍宝。他认为此三帖经上千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终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踰此”。为此乾隆皇帝亲自为之撰书匾、联及《三希堂记》。
本件青玉填金王献之《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插屏两面均刻有文字,字内填金。一面为著名的三希堂法帖晋王献之书《中秋帖》的原文,并将原书法上的印章也一并照搬刻琢。左有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书写:“神韵独超,天姿独秀”及“乾隆宸翰”阴刻篆书方玺。再左有乾隆帝写于法书《中秋帖》上的行草跋文:“大内藏大令墨迹,多属唐人钩填,惟是卷真迹,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宝也。向贮御书房,今贮三希堂中。乾隆丙寅(1746年)二月御识。”下有“乾”、“隆”圆方二玺。反面阴刻填金字,为王献之书《洛神赋》遗留下来的部分石刻拓本《十三行》。其两面通体饰以金彩。玉版集王献之行草书、楷书最享负盛名之两件作品于一身,并钤“三希堂”印章,身世不凡,当为乾隆帝三希堂所藏。
RMB: 80,000-120,000
参 阅:北京保利2021春季拍卖会Lot5108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填金王献之《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成交价28,175,000 RMB
款 识:大清乾隆年製、春寿宝盒
说 明:盒为圆形,底有圈足。盒外壁髹深红漆,内髹黑漆,盖上托一 “春”字,春字底下琢一聚满各式珍宝的聚宝盆,纹饰刻勒流畅,层次交代清晰,图案的立体感强烈。盒底有“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刻字工整,器物气势恢宏,剔红色泽红艳美润,雕刻极尽奢华,保存完好,是当时雕刻的巅峰之作,十分珍贵。
RMB: 10,000-30,000
说 明:碧玉笔筒,直筒形四角打挖,平底下设四足。外壁四周起线为框,其内通景浮雕壑深林密,青嶂翠壁,寿石浮云,流水仙山,飞瀑高台,廊桥浅坡,飞亭檐柱之间,远处高士拄杖桃慢步而行,身后童子紧跟,神态巧妙,意境深远。近处两位高士紧随其后,伫立赏画,后亦有童子相伴而行,三人互有应答,神态自若。众高士行走于山林之间,这正是乾隆皇帝所向往的神仙逸士。以此件通景浮雕碧玉笔筒为例,雕刻方法与同时期之竹雕、木雕之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层次之丰富,通景图案之连贯等诸多时代特征尽显无遗,画意无穷,乃乾隆朝珍玩中的“画意玉器”一类,其选材精致,制作谨严,构图繁密,气韵恢弘,层次清晰,雕刻生动,集文人品味与宫廷风格于一身,为乾隆朝碧玉笔筒之佳作。此类笔筒多为圆形制作,由于材质的珍贵性,极为少见四方形制,因其制作费时费料所以有十圆顶一方之词,也足以证实此类尺寸如此之大的四方笔筒的珍贵之处。
RMB: 30,000-50,000
款 识:大明景泰年製
说 明:鼎是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被视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因此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乾隆皇帝是一个很有眼光的鉴赏家和收藏家,所藏殷、周、汉的古青铜器甚多,他既尚古,亦谋新,对喜欢的器型会用各类材质加以仿造,如玉器、瓷器等,并融入时新元素。“文王鼎”是三代青铜器的经典款式,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评古铜器时说:“方者以飞龙脚文王鼎为上赏”。此炉正为仿文王鼎之作,其上的夔龙、饕餮纹甚至器形均源自文王鼎之型,而足上的花草纹及龙纹,则带着浓厚的乾隆朝宫廷特色。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在三年、十五年、四十年和四十三年分别下旨制造掐丝珐琅文王鼎,并亲自审阅图样。此外,地方官员进贡掐丝珐琅文王鼎在档案中也很常见,足见乾隆对此种器型之喜爱。
此炉方唇,双冲耳,长方敛腹,平底,下承四飞龙脚。通体以蓝珐琅釉为地,彩饰夔龙、饕餮纹,八组出戟;飞龙脚呈鎏金龙首、尾饰掐丝珐琅花叶纹。器巧而不失威严,装饰华贵,陈设于案头,更显精致尊贵。
参 阅:
1.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篇3,第262页,图版225,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四足长方熏炉(Fig1. 图1)
2.香港佳士得,2016年6月1日,编号3229
45×32×68cm
RMB: 150,000-250,000
说 明:佛塔铜胎质地,通体施以嵌百宝工艺装饰佛塔,由上而下共分塔刹、塔身与宝座三部分。塔刹由火焰、日、月、华盖、相轮组成。华盖饰卷草纹,塔刹上日月分别镶嵌,蜜蜡、松石等珍宝,相轮为十三层,高大挺拔,中间以青金石装饰。塔肩部加饰多组青金石,腹部开光镶嵌白玉并以描金工艺装饰纹饰,塔座呈莲瓣形,莲瓣镶嵌白玉全塔工艺复杂,宝相庄严,为典型宫廷佛教用器。避暑山庄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中期铜胎掐丝珐琅宝相花纹佛塔”,其形制与本品相似,可供比较。
RMB: 120,000-150,000
RMB: 100,000-120,000
RMB: 100,000-120,00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