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冷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1991
页数:203
装帧:平装
丛书:“十大”系列丛刊
ISBN:9787532510061
三年前,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来我家,告诉我说,他们出版社要编一本《十大书法家》的小册子,希望我能从历代大书法家中选定十位。
我对出版社的这一构想,十分赞赏。中国书法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象征。由于对汉文字的运用沿袭至今,书法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由此可以想见,通过介绍历代的大书法家,让人们了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应该是功德无量的雅事。
那么,选择哪十位能代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大书法家呢?我考虑再三,建议选择东汉末至三国时代的锺繇,东晋的王羲之,初唐的欧阳询与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北宋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和明代的董其昌。
这样的选择,我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一是书法家的艺术水准,二是他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三是他们作品的时代感。诚然,假如以中国书法体裁变迁为线索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应该从用骨文开始逐一叙述,包括篆、隶、草、正、行等,同时再介绍各时代的重要作品及其作者。由于这本小册子是以书家及其作品介绍为主,不可能选择那种形式。然而,通过介绍上述的十位书法家,也同样可以让读者看出一个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线索。
或许有人会问,东汉末张芝与锺繇齐名,东晋王義之和王献之又并称“二王”,怎能弃张芝与王献之于不顾呢?这首先是因为篇幅关系,在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就锺、张两家论,锺繇在当时应该更具有代表性。张芝以草书成名,而擅长草书的唐代大书家怀素,其狂草较之张芝,对后世有更大的影响。东晋“二王”中,王羲之为新体的开创者,他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终为所代学书者所崇尚。这是献之所不能与之攀比的。故而历代有“锺王”之称,他们两人的法书,都足以体现一代书法之风貌。
初唐有欧、虞、褚、薛四位齐名的大书家,为何只选欧褚两家呢?我以为,薛稷的书法多得力于褚遂良,在当时就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因此,纳褚遂良而非薛稷,是不足为怪的。虞世南的书法,就其功力而言,并不逊于欧、褚两家。然而他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而欧、褚两家的时代风格极为强烈,又不乏对传统书法的继承。欧、褚的笔触中可见出隶书的痕迹,同时,他们又极得“二王”法度。欧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而褚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唐以后受他们影响的书家极多。
唐代是中国书法“如日中天”的时代,继初唐四大家后,中唐又产生了颜真卿、柳公权两位名噪一时的划时代大书家。颜柳两书家的法书,为后世历代学书者所仿效。他们的书法均以筋骨见长,对后学临池极为有益,故后人并称“颜柳”,又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又从张旭处得笔法,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风格很新,又极能反映其鲠直的个性和高风亮节的品性,令古法为之一变。柳公权稍后于颜真卿,他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书法,得力于颜真卿和欧阳询,骨力遒健,结构谨严,自成面目。从颜柳以后再也未能出现骨力遒劲,可以望其项背的书法家。
宋代书家也层出不穷,大都受魏晋至唐代书风的影响。北宋最具声望的大书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而这次只选择了米芾一家,原由是从广泛意义上说,苏轼更应称其为文学家,而黄庭坚与蔡襄的法书,则在“锺王”外另辟蹊径。米书特别放浪,个性强烈,但其法书又不乏前代名人法书的意韵,米芾行草主要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遂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评说。米书的创新所带来的成就给宋以后书坛输入了活跃的气氛。
元代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上并无长足的进步,然而这个时代的艺术却依然光彩夺目,也产生了不少书法家。元代书法家多受“二王”的影响,当然也吸取了唐宋书家的长处,其中最杰出的书家是赵孟頫。赵擅楷书、行书和小楷,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又很注重李邕的书法,他的法书圆转遒丽,自成一派,人称“赵体”,赵孟頫是元代最受拥戴的书法家,他所写前碑帖很多,在元代书家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了。
中国明清文学艺术的繁荣与政治经济得到的发展是一致的。另外,由于明清时期,北碑南帖风头俱健,将书法推到了一个百家争胜的境地,百里挑一,甚为难事。相形之下,我以为明清书法家中,对后代书坛影响最大的是董其昌,可称一大家。董直接“锺、王”,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作品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很有特色。他的书法初从颜真卿入手,后又改学虞世南,又觉唐书不如魏晋,转学锺、王两家,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书家的笔意,事实上董其昌是一位最善于吸取前人书法精髓的艺术大师,从形成他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他的法书反映了明代书法的风貌和特色。至于清代书法,从总体上看是继承的方面更多于自身的发挥,就像清代诗歌特色一样,所以在这本小册子中,就不选清代书法家了。
选定十大书法家之后,虽自以为言之凿凿,但不免心中忐忑。锺、王一路,自汉魏至今,自可串成一部书法史。然而,我素以为汉魏六朝碑书更有一种神龙出没的风姿,如《石门颂》、《礼器》、《张迁》、《嵩高灵庙》、《张猛龙》、《龙门二十品》等,融金石与书法于一炉,洋溢出一派灿然与天真,可惜书家姓名多佚,无从考究,这是一件憾事。
《十大书法家》在编写上难度较高。因为书法家与政治家不同,迄今传说资料大都不甚完整,而用过大篇幅评价大书家的艺术特色,又有悖于这本小册子的性质。我幸有先睹之快,颇为几位作者的匠心与见地所鼓舞。然而也因其难,不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这毕竟是个可贵的尝试,对读者了解中国书法,将产生比较长远的意义。
赵冷月
一九九〇年元月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