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3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湖南省文联、湖南省美协主办的“聚文艺力量·促融合发展”湖南省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郴州线)圆满完成。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倪文华出席启动仪式,并为湖南省及各市州美协授旗。在为期7天的采风活动中,来自全省的50余名美术工作者深入郴州,用画笔描绘莽山、东江湖的秀美风光,记录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创作了一批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展现了郴州自然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次活动是2025-2026年度湖南省美术家采风创作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全面落实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关于“美术里的新时代”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要求,通过艺术创作探索文艺与旅游、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湖南美术创作水平,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紧密结合中国美协“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的工作部署,此次写生依托中国美协、省级美协、市县美协三级联动机制,旨在推动艺术真正回归生活沃土,让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丰厚土壤。
参与此次采风活动的艺术家还包括袁绍明、郭文光、萧剑、谭建明、马志军、曹先兵、崔文学、王奋英、贾文广、戴永强、冯晓阳、杨建德、江哲、覃小平、佘焕晟、张清、何次贤、向水英、廖理邦、谢日升、王少斌、徐宗建、龚葆浓、黄慧华、陈来国、胡大虎、黄宗平、贺凯、彭方山、贺慰、李瑞、李玥都、肖家墨、杨贵、朱政东、雷晓东、林志军、卜艺歆等,湖南美协工作人员陈宝琴、吴承颖、易柳成随同参加。
精心策划:主题明确,三级联动
2024年,文艺与旅游相融合、文艺与科技相融合的“两个融合”重要命题的提出,为湖南文化与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于美术界而言,如何以艺术形式解答 “两个融合” 命题,进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当下必须思考与践行的责任担当。以美术为载体,深度探索文艺与旅游、科技融合的路径,既是对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更是美术工作者彰显时代使命、发挥专业价值的重要体现。湖南省文联、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拟组织100名左右省内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聚文艺力量 促融合发展”湖南省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以进一步提升湖南省地区美术创作水平,助力促进湖南文化发展。
为什么是郴州?
位于湘南的郴州,是一座镶嵌在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之间的“林中之城”,不仅有“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古老吟咏,还有“半条被子”的温暖故事。在这片“水月北湖”映照的土地上,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融共生,绘就出一幅山水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潇湘画卷。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倪文华表示,郴州是一片承载厚重红色记忆的革命热土,也是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生态福地。这里有莽山的雄奇险峻、东江湖的烟波浩渺、飞天山的鬼斧神工,更有湘南年关暴动旧址、邓中夏故居等闪耀革命精神的红色地标。选择郴州作为采风线路,就是希望艺术家们在这片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土地上,感悟历史脉动,体会人民创造,用艺术眼光捕捉“两个融合”在湖湘大地的生动图景。
中国美协秘书长王平对此次写生采风提出了高要求。王平认为,郴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美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郴州的山、水、红色文化遗址等元素,都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激发美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美术家们在创作中要注重体现时代性,将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融入作品中,会让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他提到,美术家们通过作品将郴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传播出去,能够为郴州增加人文内涵,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例如,通过中国画的笔墨文化传统,将郴州的山水转化为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艺术作品,不仅丰富了郴州的文化内涵,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郴州。
同时,王平对湖南美协的组织策划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湖南美协在选题、路线规划等方面做得非常清晰和充分。他提到,湖南美协对郴州的写生活动进行了精心策划,选题明确,路线规划合理,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的特色和重点,使美术家们能够深入挖掘郴州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尤其是,此次活动依托中国美协、省级美协、市县美协三级联动机制为写生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美术家们的创作动力和积极性。
作为全省性采风创作活动之一,此次活动既是湖南省美术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更是用丹青笔墨描绘新时代湖南发展画卷的生动实践。在启动仪式上,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旷小津明确了此次采风活动的目的:路线规划聚焦“两个融合”重要命题,结合中国美协“光辉历程 时代丹青”主题创作计划,紧扣“党史、军史、新时代现实题材”三大创作方向,组织美术家们深入湖南革命圣地、生态转型样板、“三高四新”发展实践现场深入采风,以“深扎”实践深化,通过沉浸式田野调研积累创作素材,确保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鲜活质感。
沉浸体验:自然之美,人文之韵
此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主题鲜明,为期7天的行程安排既涵盖自然山水如莽山、东江湖),又融入人文景观如龙景峡谷、白廊环岛。莽山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东江湖的浩渺烟波,以及白廊环岛的渔村风情,这些壮美的自然景观为美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写生素材。
在猴王寨景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湖南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谭长德,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倪文华分别在九叠瀑的山腰和山脚采风和写生,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舞动,试图捕捉瀑布的灵动与气势。作为山脚的叠翠潭旁,在瀑布的水流声中,山下河流中漂流中的人们笑声清晰可闻。不时有游人停下脚步观摩。作品不仅是对伟大自然的描摹,更是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五指峰上的树,给长沙画院院长、省美协主席团委员郭文光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湖南其他地方的树有很大不同,这里的树是奇崛。郭文光分析,这种树木的独特姿态可能是因为它们扎根在高处,土壤较少,生长环境艰苦,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雄姿。郭文光认为,深度的采风体验和良好的活动组织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通过这次活动,他不仅重新认识了郴州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也进一步坚定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郭文光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认为在采风过程中,应该迅速抓住打动自己的场景,立即进行创作,而不是浪费时间在反复选择上。他提到,自己在采风中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每一幅作品都是在现场的直观感受下完成的,因此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
在燕子岩,湖南省美协美术教育艺委会主任王奋英很快找到了写生点,在瀑布脚下对着远处的芭蕉叶认真创作的她,也成为风景中的一部分。王奋英提到,郴州的风土人情中,瑶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但由于汉化的影响,瑶族文化的独特性在现实中难以识别。她计划通过整理资料和网络收集,结合当地的山水人文背景进行创作。写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需要融入人文元素。现代科技虽然改变了自然景观的开发方式,但自然景观的雄奇和人文精神仍然需要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这次郴州写生为王奋英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她将通过新的主题创作来呈现郴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王奋英认为,郴州的自然景观不亚于黄山、泰山等名山,只是宣传不足,尤其是猴王寨中的九叠瀑,瀑布的形态和周边生机盎然的植物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五指峰上的无障碍索道和现代设施让人们能够欣赏到过去难以到达的景观,这种变化也是创作的重要内容。
东江湖采风给株洲市美协副主席黄宗平留下了此次采风之旅的最美印象,那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其次是五指峰。莽山景区的溪水也很有特色。另外,"燕子岩瀑布"虽然是人工做的,却恰如其分,使该溶洞风景观后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
在龙景峡谷中,邵阳市美协主席佘焕晟用很小的尺幅记录下容量众多的人物,希望通过众多人物的聚集以此衬托龙景大峡谷的壮观与神奇。在此之前,他在猴王寨中记录下山游客在长廊中小憩的场景,主观上表达的却是游客的愉悦情绪中所体现的休闲及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佘焕晟表示,他参加这次采风写生活动是基于“文旅融合”这一理念与美学观点来进行写生的。郴州旅发大会的成功举办让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成为湖南的旅游热点,更是享有“广粤大湾区的后花园”的美誉。他用速写记录下多个景点中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第一,写生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要客观地表达郴州旅游业的繁荣与品牌效应;第二,写生不能只仅仅停留在记录生活的层面,应该要以创作的心态与思维来进行写生,虽然是速写也应该要有主题的表达。
情感融入:笔墨传情,艺术升华
正如倪文华在启动仪式上所说,本次采风活动核心在于“深扎”,关键在于“融合”,目标在于“创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艺术追求融入时代洪流,是当今艺术家的职责与担当。在紧张的写生行程中,艺术家们不仅深入思考文艺如何赋能旅游发展、如何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也在思考如何将此次写生与个人的主题创作相结合。他们通过手中的画笔,记录下郴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努力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郴州的写生过程中,湖南省画院副院长袁绍明始终坚持将写生与日常的艺术练习相结合。他随身携带一本速写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某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用笔记录下眼前的风景和内心的感悟。这种静坐一隅的写生方式,让他能够更加专注地观察自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和情感。袁绍明提到,写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简单描绘,更是艺术家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对话。通过写生,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的美,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在写生中发现自然的独特之处,从而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郴州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源泉。让萧剑印象深刻的是,猴王寨“步步是景”,每一步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五指峰的山形独特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既不像张家界的碎石山,也不像太行山的断崖式山体,更不像家乡崀山的起伏山包。在谈到写生感受时,萧剑回忆,过去艺术家们习惯于描绘破旧的房屋和风景,而如今需要更多地关注新时代的农村、城市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福祉和环境的变化,这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新挑战。他认为,描绘地方特色是艺术家的重要任务。他提到,莽山虽然是一个有名的景区,但缺乏能够代表它的名画。他认为,湖南的许多地方,如家乡崀山,也需要艺术家们去创作能够代表其特色的美术作品。
湖南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冯晓阳表示,尽管多年前曾来过郴州,但这次采风给他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与以往所见的景物相比,莽山的大山环境让他感到格外新鲜。尤其是站在高处俯瞰开阔空间,给从小在城市长大、更多接触平坦地带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自然生活的感受非常迷恋,希望通过画笔将这种感受尽可能地描绘出来。在采风过程中,他更多地是在感受自然与生活,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在猴王寨,冯晓阳从山脚走到山顶,感受到山的高耸。这种体验让他在创作中更加注重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在对景写生中,他在构图上借鉴了山水画的手法,试图表现出大山的深远感。他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径,将自然与生活的感受融入作品中,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艺术作品。
湖南省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主任贾文广特别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例如,猴王寨的清澈溪流、原始藤蔓,以及五指峰的独特山峰形态,这些元素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素材。他计划将郴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提到,郴州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背景,如五指峰的红军故事等。他希望通过作品全面展示郴州的自然与人文特色。贾文广不打算完全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郴州,而是会尝试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元素。他提到,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实场景可以通过照片快速呈现,因此绘画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家的情感和认知,将碎片化的元素拼接成有意义的画面。他提到,自己这一代艺术家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胶片到数字的变革,这种时代变迁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希望通过作品反映这种时代变迁,让作品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情感和认知的表达。
艺术赋能:激活地方 加深链接
强化使命担当、潜心创作精品力作、放大活动效应,也是本次采风活动的目的之一。珍惜难得的机会,沉下心来丈量郴州的山水,将采风成果转化为精品力作,为明年底的主题展览奠定坚实基础,让“郴州故事”通过美术作品走向全国,这是每一位参与采风活动的艺术家的共同心愿。
作为郴州当地人,郴州市美协副主席、秘书长谢日升表示,这次采风让他从更细腻的视角发现家乡不为人熟知的魅力,既有熟悉场景的新鲜感,也自然细节的再发现:比如东江湖晨雾和莽山不同季节的光影变化,这些常被本地人“习以为常”的景致,在采风时会因创作视角被重新聚焦,发现其作为艺术素材的独特性。让熟悉的家乡在眼中变成“既熟悉又新鲜”的存在,既加深了对本土的情感联结,也更清晰地看到郴州作为“山水画卷”之外,更立体、更有温度的一面。
同时,谢日升表示,此次写生活动对郴州美术家协会的工作开展具有多方面启发,能为协会功能发挥和活力提升提供具体方向,如链接郴州地方资源,拓展协会社会价值。写生活动常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协会可借此与地方政府、文旅部门、企业建立合作,推动“美术+文旅”“美术+乡村”等项目,既服务地方发展,也为会员创造实践机会。
湘西州美协主席向水英也表达了基层美协需要“走出去+引进来”的紧迫性。她表示,此次采风让她深刻体会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在如何挖掘本土题材方面也很受启发。湘西的奇山峻岭、土家苗寨、非遗、市集等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以及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极具特色,都是艺术家们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她建议可以多组织跨地区采风,如邀请全国及省内外名家来湘西写生,或联合周边市州美协共同举办采风写生活动,打破地域局限。而湘西美协将通过与名家现场示范、线上讲座、作者之间相互交流等方式,弥补基层作者因经济、生活等诸多的局限性而学习机会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挖掘湘西主题创作的选题内容,加强主题性创作的培训。
常德美协秘书长徐宗建非常珍视与同行艺术家的交流机会。他提到,此次写生的艺术家来自不同绘画门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手法。通过交流,他学到了很多,通过交流了解不同艺术家的创作想法和思路,给他带来了很多启迪。小东江同样给徐宗建留下了“自然生态极好,处处皆可入画”的印象。清晨的小东江上雾气缭绕、山水朦胧,而龙景峡谷景区湖水碧波万顷、湖岸高山环护。面对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观,徐宗建坦言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以前的创作大多在室内完成,突然走进自然,感到墨生笔疏,不知道如何下笔。但通过与其他写生老师的交流学习,他逐渐放开了自己,开始大胆写生。他形容这个过程虽然煎熬,但却能让人快速成长。
王平、倪文华、谭长德、袁绍明、郭文光、萧剑、曹先兵、崔文学、王奋英、贾文广、戴永强、冯晓阳、杨建德、江哲、覃小平、佘焕晟、张清、何次贤、向水英、廖理邦、谢日升、王少斌、徐宗建、龚葆浓、黄慧华、陈来国、胡大虎、黄宗平、贺凯、彭方山、贺慰、李瑞、李玥都、肖家墨、杨贵、朱政东、雷晓东、林志军等艺术家的写生现场。
结语:
走出画室的艺术家们在这趟深入郴州的旅程,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收获了一次灵魂的触动与精神的升华。他们将莽山的雄浑、东江湖的灵秀、红色遗址的厚重与民族村寨的质朴等等所闻所见凝练于笔端,转化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挖掘新时代湖南的山河之美、人文之韵和人民之魂。这是一次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也是一次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生动践行,共同谱写了新时代美术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