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萧云从是“姑孰画派”创始人,也是中国版画史上的重要人物。7月26日,举槌的2025西泠春拍“中国书画古代作品(二)专场”特别呈现“古代版画中的书画家专题”,其中一件萧云从晚岁亲笔长卷《秋林青绿图卷》原藏上海博物馆,并经徐邦达审定标星,吸引数位藏家青睐,并最终以1610万元成交。
此为萧云从晚岁亲笔长卷,绘于1668年秋,时其73岁,居芜湖。正值其艺术创作之成熟阶段,不仅是萧云从存世晚年重要作品,也对研究萧云从晚年绘画风格本貌,以及其晚年作品中的代笔现象具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
萧云从(1596~1673)
本卷原藏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收录的萧云从款识,以及马曰璐的三方鉴藏章皆取自本卷;且经徐邦达审定并标以星号,意为过眼且肯定是真迹,载于《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改定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中,十分难得。
萧云从师法宋元各家山水,无一笔不从古人来。本卷是其将“元四家”的精髓糅合于一卷的最佳典范,亦有张僧繇笔法之遗韵,疏淡幽远,荒寒寂寥。与早年构图饱满雄壮、线条棉里藏针的画风不同。
从中一可见其师古:展卷便是倪云林式之空亭,旁边夹杂着王蒙之山树,还有黄公望之坡石,以及吴镇喜爱画的水草;
二可见其自身绘画语言:其间山石多以渴笔干墨,参以淡墨略作擦染,再用自创的直皴表现细部纹理。用色萧疏淡雅,脱胎有别于唐人之重彩,这种减笔与渴笔融合,使画面到达极简的状态。
尤其是,全卷最后近二分之一的画幅用于留白,描绘了远山归舟和夕阳西落,此类表现手法十分罕见,同时也正映照其自作诗中“十里穿云赴期约”一句,此类平淡的归隐片段无疑展示着画家的理想世界。
萧云从的画风与版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强调以书入画。
这种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四僧、程正揆、戴本孝等人。其线条近似工笔,勾线和敷色泾渭非常清晰,这与之前的吴门或者松江画派的表现方式均不相同,极具装饰意味。
《太平山水图》为萧云从中年版画名作。其中年画风用笔繁复,且喜用焦墨,晚年亲笔则萧疏大气。但此开《凤皇山图》中,也可见到晚年芦苇及山石的影子。
这样的特点使之适应了版画的制作,陈洪绶的人物画也是顺应了这样的潮流。通过版画的形式,萧云从的画作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其为了创作版画而固定了这种线条简洁肯定,色彩明快的形式,形成了极有辨识度的箫氏风格。
作为遗民的萧云从以明朝子民自居,从未在自己的作品落款年份前署清朝年号,意在蔑视清廷,也证实了他的遗民气节。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