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1932-2025)
2025年7月8日,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离休干部肖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8日14时30分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去世,享年93岁。
据身边陪伴的亲人回忆,肖峰先生在弥留之际,窗外狂风暴雨、雷声轰鸣,待平静之后,他突然睁眼最后一次凝望人间,目光似与窗外动荡的湖山共鸣,随后安然阖目。这位饱经战火淬炼、用画笔书写民族精神的艺术家,终与相伴一生的妻子宋韧在天国重逢。
艺术家肖峰与宋韧,摄影:肖鲁
2024年,肖峰先生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荣光犹在眼前,而今肖峰与宋韧这对艺术伉俪已携手远去,唯留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艺术华章永驻人间。
肖峰艺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悼文
肖峰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肖峰先生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的文化理想,从经历革命战争到走向新中国,从前往苏联学习到走上美术的领导岗位,毕生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以大量作品表现革命历史和祖国建设,讴歌革命先辈和劳动群众,寄正义于丹青,融诗意于豪情,彰显了意涵深邃、意境宽远的独特品格;他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沤心沥血,立时代之潮头,尽开放之胸襟,推动改革时代的美术教育形成新的格局,以"大先生"的为师风范培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他为全国美术事业的发展着眼大局,前瞻思考,把握方向,守正谋新,是美术界由衷敬重的领导人物;肖先生给我等晚辈最深的印象是他爽朗的笑容,他的笑容体现了对世事的洞察,包含着乐观与豁达,传递着宽容与温度,是一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胸怀宽广和从容自信的标志。悲悼之际,敬愿肖峰先生乘鹤西去,臻达永恒的生命高峰!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
悼文
肖峰先生千古
神飞扬,思浩荡
力主中华艺术摇篮
图画卷,绘风彩
精创江南赤子篇章
学生许江、施慧
泣挽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悼念肖峰朋友圈
肖峰艺术馆馆长孟云生悼念肖峰朋友圈
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悼念肖峰
1953年,风华正茂的肖峰
以文艺为武器,烽火丹青的革命人生
革命艺术作为20世纪中国民族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奏响着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以肖峰和宋韧为代表的杰出革命艺术家,将革命人生与艺术生涯紧密相连,将自己的艺术创造融入时代革命的洪流之中。
1946年,新安旅行团成员于淮阴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二人为肖峰。(张爱萍摄影)
肖峰和宋韧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成长于革命和战争的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肖峰是著名抗战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的小战士。宋韧也从小在抗日革命根据地长大,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的宣传工作。肖峰青少年投身革命,以文艺为武器,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历经艰险;在经历漫长的战斗岁月后,来到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之后又被选派至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此间创作了一批蕴含悠长诗意,乐观而不失深沉的代表性作品,后与宋韧结缘,相依相伴,历经风雨,共渡磨难,共同创作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他们将革命与艺术的内涵推向了更为饱满而典型的境界,深刻彰显了革命志向与艺术理想相互融合的人生意义。
1946年,新旅小战士学跳舞。最后第二人为肖峰。
他们在“硝烟下的学校”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更是肖峰一直践行的信仰——“艺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生活和传统是艺术成长的土壤和空气”。早年的战斗和学习经历造就了他们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中国革命战争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是他们少年时代革命足迹的形象记载,也是他们艺术激情的由衷展现。正如肖峰自白:“我深信艺术不仅是个体的表达,更是国家民族共振的桥梁。我的作品从未脱离过时代的轨迹,他们既是个人感情的寄托,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回应。”
1960年,肖峰创作《辞江南》
1977年,肖峰在延安饭店作画
肖峰与宋韧的革命艺术生涯流淌过80载春秋,恰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互为回响。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式上,93岁高龄的肖峰先生捐赠了他与宋韧80年艺术生涯的核心作品共503件,涵盖其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创作全貌。这批凝结毕生心血的艺术珍品,既是对他们个人创作脉络的完整梳理,更以赤子之心诠释艺术家的文化使命,为现当代艺术研究提供珍贵范本,彰显深厚热忱的家国情怀与不忘初心的时代感召。许江对展览慷慨祝词:“携手同心同志,打造国美国标,创作人民艺术,奉献绘画人生。”
国美发展的先驱与缔造者
肖峰与宋韧的艺术生涯,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史紧密交织。
肖峰女儿肖戈在悼念父亲的时候回忆:“1983年,父亲受莫朴老院长的邀请出任浙江美术学院(后更名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在任13年,他勇于改革,敢为人先。他设立‘研究生预备班’,亲赴全国各地选才,为美院引入大批青年力量;他推动环境艺术、工艺设计等新专业落地,确立设计学科体系;他邀请赵无极回国讲学,创立万曼壁挂研究所,引入当代艺术语言,鼓励‘传统出新、中西融通’;他亲手促成美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为象山校区的战略拓展奠定基础。他常说:‘艺术教育必须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这些努力,不仅让学院成为‘85新潮’的策源地,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新格局。”
2024年10月24日,肖峰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提到:“肖峰先生是一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其代表作如《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追求油画民族化,作品色彩灵动,情感真挚,充满深邃的历史与人文思考。他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授牌仪式。
肖峰与林风眠先生合影
肖峰在艺术的道路上,不仅是一位追求高远理想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美术人才的教育家。他曾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发展,为中国艺术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肖峰以特有的思想活力和改革锐意,带领美院打开20世纪90年代的新气象;他将艺术教育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学院的革新,为培养新一代的艺术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肖峰与赵无极夫妇合影
肖峰院长跨时代、创新性的战略思考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入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中。1983年至1996年,在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13年期间,肖峰以开拓者的胆识以及出色的组织与领导才能,始终把学校的改革发展、开拓创新放在工作的首位。他继承了从林风眠到潘天寿的办学思想,强调教学要严谨创作不妨多元化,他的宽容与民主为20世纪90年代美院自由的创造思想和开放的学术空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他促成美院国字号校名的更换,在教学、人才引进、艺术创作、国际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领导学校展开突破性的拓展。在国美后来的发展中,处处都有肖院长的布局,都有他跨时代的、 创新性的战略思考。正是肖峰院长一系列旗帜鲜明的治校方针,使美院紧紧把握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新的飞跃,创造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美术学院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为世纪美院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美术学院跻身于世界优秀美术院校的行列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肖峰在发言
1999年,肖峰、宋韧夫妇在维也纳
时代之子,青春岁月与时代洪流
艺术同国家同呼吸,才能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肖峰
“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分为“旅苏菁华——肖峰留苏作品”“激情赋彩——肖峰归国作品”“同志同心——肖峰、宋韧合作作品”“韧心写照——宋韧作品”四个篇章,呈现肖峰与宋韧笔下的历史现场、人民生活与祖国河山,通过色彩和线条凝聚时代的精神,传递民族的坚韧与力量,迸发出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时代最强音。
一.旅苏菁华——肖峰留苏作品
肖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派留苏学习油画的学生之一。他在闻名世界的列宾美术学院得到了严谨而系统的绘画训练。俄罗斯油画非常重视基础训练,肖峰留苏时期的素描,结构严谨、造型结实,但又用笔松灵、气韵生动,充分展现了俄罗斯素描教学的精华;肖峰他们也通过大量的名作临摹掌握不同时代经典的绘画技法;学校还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深入生活,肖峰所画的一批俄罗斯农村风景和人物构图,是他训练理解、塑造画面结构和氛围能力的优秀习作。俄罗斯辽阔而迷人的大自然,也激发了他潜在的色彩天赋。肖峰在高年级时进入阿列希尼科夫和梅里尼柯夫的工作室。两位导师重视扎实的造型、塑造的完整性、色彩的微 妙和物象的协调,这进一步锻炼了 肖峰对油画本体语言的认知。列宾美术学院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现实注入教学的传统,也促使肖峰思考艺术的个性和民族的精神问题。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出色地完成了描写中国战争题材、体现中国水墨画韵味的毕业作品《辞江南》,迈出了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坚定步伐。
肖峰等留苏学生回国后,都成长为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他们将俄罗斯油画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引入中国,为新中国油画教育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这些留苏作品基本呈现了肖峰当时学习和创作的情况,因其出色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能力,成为后来一-代代学子临习和效仿的典范之作。
展览现场
二.激情赋彩——肖峰归国作品
肖峰回国后,不仅全情投入教学工作,还以磅礴的激情完成了大 的写生和创作 。苏联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以及他年轻时参加革命的经历,让肖峰早就树立了艺术为人民、为大众的信念。在火热的社会建设年代,他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用画笔表现大好河山,同时逐渐塑造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审美追求。
肖峰擅长风景画创作,这些笔法自由、色彩明亮的作品,以极富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早春的萧瑟、盛夏的热烈和秋日的丰茂。他的个性倾向于率直、大胆,不拘细节,其画亦如是,妙在痛快豪爽,一气呵成。一笔下去,不仅解决了形体,还解决了色彩和韵味。
肖峰在留苏毕业作品中尝试的银灰色调,此时已经成为他独特的绘画语言。中国画淡雅单纯的色调、水墨淋漓的笔触、传神写意的手法,都给了他无尽的启示。他的油画风景,既有表现主义的激情,又有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东西方艺术在他的作品中获得了 - -种完美的融合。
这种审美追求也在肖峰的主题性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往往把人物安排在与之要合的自然环境中,无论是《饮马扬子江》的干帆竞发,还是《耀邦同志》的辽阔天幕,它们在有力地村托主体人物的精神风范的同时,也突显了他宏阔而诗性的个人风格追求。
展览现场
三.同志同心——肖峰、宋韧合作作品
肖峰和宋韧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成长于革命和战争的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肖峰是著名抗战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的小战士。宋韧也从小在抗日革命根据地长大,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的宣传工作。他们在“硝烟下的学校”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早年的战斗和学习经历造就了他们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中国革命战争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是他们少年时代革命足迹的形象记载,也是他们艺术激情的由衷展现。
这些作品简练而注重细节,抒情而讲求内蕴,它们摆脱了单纯的叙事,娴熟运用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因为他们体会过革命战争的惨烈,也深深为战争背后的人性所感动。所以他们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不仅是为了再现历史,更试图挖掘战争背后美好的人性。这种“武戏文打”的创作手法,着意表现的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浪漫主义和抒情色彩。这些主题性创作反映了中国革命进程,也描绘了他们亲身经历的炮火和硝烟,同时又深刻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它们是一部真实而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素材。独特的创作追求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也使这批作品成为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经典。
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
肖峰、宋韧,《拂晓》,350x180cm,布面油画,1979年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肖峰、宋韧 《白求恩》 134x156 布面油画 1974
肖峰 芦苇《丛中任我行》 110x186.5cm 布面油画1968年
肖峰 《树荫下》 70x52cm 布面油画 1958年
宋韧 《小八路》 80x116cm,布面油画,1979年
肖峰 《娃娜大婶》 89.5x115.5cm 布面油画 1957年
宋韧 《原上草》60cm·50cm 1996年
肖峰《半身像之四》 40x58 纸上素描 1958年
从战地宣传员到文艺战士,从现实主义巨擘到教育改革的掌舵者,肖峰与宋韧用艺术人生诠释了“为时代塑像,与人民同行”的信仰。他们从战火中走来,将个人的艺术追求深深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他们与时代同行、与革命同路,用画笔描绘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生活,这个展览是对他们数十年来为国家、为民族艺术发展所倾注心血的深情礼赞。
肖峰与宋韧是时代的孩子,其艺术生涯彰显了时代的特性,呈现了时代之子的真实和真诚的力量,更是代表了为中国美术事业默默奉献的那一代人,他们的人生同时与革命和艺术交汇,并将彼时的革命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艺术血液中,凝聚成了特殊的中国革命美术。
个体与时代洪流激荡淬炼的青春岁月与燃烧的激情与使命,将在肖峰艺术馆中绽放艺术之花,至臻,永恒。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