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3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赴浙江出席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全国民间文艺策展人研修班”活动,针对《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浙江卷》编纂工作进行走访。期间,潘鲁生带领调研组先后前往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等地县区,就骨木镶嵌工艺、朱金漆木雕工艺、金银彩绣工艺、竹编工艺、榉溪民俗文化等展开调研。
6月29日下午,潘鲁生一行赴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余杭纸伞馆,调研民艺的当代转化与市场应用。在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潘鲁生重点考察了传统民艺的现代文创产品转化,深入了解设计研发、生产制作、品牌营销及市场反馈情况。他对以设计为抓手开展传统民艺的当代转化表示肯定。潘鲁生强调,传统手工艺本质上是生活的智慧,振兴发展离不开对原生技艺和在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充分发挥设计的发现、阐释和创新作用,提炼文化基因和美学精神,转化为与当代生活相衔接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民艺、新生态。
在余杭纸伞馆,潘鲁生细致观摩纸伞制作流程,详细了解技艺传承谱系、产品研发及市场销售状况。他指出,杭州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纸伞制作技艺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应充分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构建特色手工产业。他强调,传统工艺的存续振兴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纸伞技艺需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对接现代生活需求与审美取向,通过材料、功能、设计的发展,融入当代生活场景,焕发新的活力。
6月30日下午,调研组赴宁波紫林坊艺术馆,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骨木镶嵌”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潘鲁生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明伟交流,了解包含传统家具、生活器用、门窗建筑构件三大类别的骨木镶嵌精品。对于将骨木镶嵌技艺创新应用于现代箱包设计的系列潮牌产品,潘鲁生表示肯定。他指出,传统手工艺的永续发展,在于从文化“遗产”回归为生活“资源”,从纯“欣赏品”跃升为生活“使用品”,重新建立基于当代生活的“有用性”,这种“民艺元素+转化设计+潮流载体”的创新模式有助于传统手工艺的活化利用,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7月1日上午,潘鲁生一行深入裘群珠金银彩绣艺术馆、鄞州非遗馆及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开展调研。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盖洪深入交流,细致观摩圆雕、浮雕、透雕等核心技法,对贴金、砂金、碾银、开金等特色工艺进行分析。潘鲁生指出,朱金漆木雕凝聚着工匠的集体智慧,可尝试开拓当代应用新领域,创新贴金工艺应用于时尚器皿设计,推动技艺从传统仪礼应用向现代生活空间转型,通过传统漆料研发、雕刻工具改良及设计赋能,进一步实现民艺的当代转化与持续发展。
当天下午,调研组赴东阳木雕博物馆、周桂新工作室及吴腾飞工作室开展调研。在东阳木雕博物馆参观了中国木雕历史展厅、中国木雕与社会生活展厅、当代中国木雕大师展厅、世界木雕展厅、以及国竹工艺专题展厅和临展厅。潘鲁生指出,此馆富有历史纵深和国际视野,包含大师标杆,关注社会民生,为传统工艺活态传承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展陈,对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周桂新工作室,调研组观摩竹雕代表作《西湖盛景》《竹艺西游记》《冬奥风采》《秋收》,潘鲁生高度评价“以刀代笔凝练时代精神、以竹为媒构建东方美学”的创新实践。潘鲁生强调,要践行“两创”的方法论,东阳民间工艺的当代发展需要深化主题性创作实践,推动竹木雕从装饰技艺升维为国家文化的叙事载体,使“冬奥风采”类作品成为传播时代精神的雕塑精品。在吴腾飞工作室,考察“上汐”家具品牌,潘鲁生指出,要贯通产业升级路径,加强技艺研习、原创设计、高端定制,推动传统作坊向文化品牌经济体转型。
7月2日上午,潘鲁生一行赴磐安榉溪调研民俗文化。深入考察孔氏家庙、杏坛书院、婺州南宗讲堂及善祠堂等宗族文化空间,系统调研“护庙”“探庙”“辩庙”“扶庙”“偷庙”“救庙”“报庙”“庙喜”“爱庙”九代孔氏族人守护精神家园的集体实践。潘鲁生指出,榉溪孔氏家庙是中华礼乐文明乡土化的鲜活标本,“以庙载道、以祠化民”的治理智慧对当代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将宗庙、书院、祠堂整合为乡村文明传承复合体,激活仪礼文化、族谱编修、讲堂讲学等传统,使民俗文化成为凝聚社区认同的精神纽带。他强调,民俗文化保护的本质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榉溪打造“礼乐文明传承创新示范村”,是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积极方案。
当天下午,调研组赴义乌黄山八面厅、何福礼竹编艺术馆开展专项考察。在黄山八面厅,潘鲁生调研了解神仙故事与戏曲题材雕饰的艺术价值,他强调八面厅的保护利用一方面要严守“原真性保护”底线,完整存续雕饰纹样承载的历史信息与工艺智慧,另一方面可创新空间活化模式,使古建空间成为动态文化体验场所。在何福礼竹编艺术馆考察《香炉鼎》《八仙竹丝花篮》等馆藏后,潘鲁生指出,竹编传承需要突破工艺展品化,推动生活化转型。他强调,竹编艺术需重建与现代生活的实用连接,完成从“展柜里的艺术品”到“餐桌上的茶器”以及“客厅里的灯饰”“庭院中的家具”的当代转化。
本次浙江调研聚焦民艺的当代转化,推动传统造物智慧与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对话。潘鲁生指出:在学术文脉上,希望《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浙江卷》突破文献记录局限,建立技艺流程高清影像、工具材料样本、经典工艺图录档案,为具有浙江特色的核心技艺留存可复现的图谱;在产业转化中,推广“自然造物”的设计赋能模式与相关品牌运营经验,实现“工艺价值—市场效益”的双向提升;在民生服务端,以榉溪“杏坛书院”为案例,将孔氏家庙仪礼文化转化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潘鲁生强调,传统民艺的当代转化,要让传统匠人智慧回归现代生活场景,坚持“技艺保护科学化、产品开发实用化、文化服务生活化”,构建“手工艺有传承、生产者有收益、消费者有获得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浙江省民协主席团委员吴光荣、浙江省民协秘书长徐新、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杨劲、金华市文联党组书记蓝跃军等参加调研。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