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9月10日, 《风雅·物境——明清文人艺术生活展》在嘉德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嘉德艺术中心首度联袂倾力呈现。百余件艺博馆藏珍品首次集结,邀请观众步入明清文人的精神家园,触摸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厚度,感受其物我相融的极致美学。
展厅现场
展览初衷:资源融合与文化传承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陈静表示,联合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是基于北京艺术博物馆和嘉德艺术中心都曾多次举办过具有社会影响力,且深受大众喜爱的展览。
北京艺术博物馆自2022年大修重新开放之后,依托馆内资源及本馆特色,策划了《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吉物永寿——吉寿文物专题展》、《云落佳木——中国传统家具展》等5个基本陈列展览。在每年5·18博物馆日期间推出馆藏精品系列展览,《苍山秀水—山水主题文物展》、《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瑞羽鸣祥—明清禽鸟主题文物展》等。
嘉德艺术中心有与多家文博机构合作的丰富经验、较新的策展理念及展示方式,推出的《国采与宫色——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展》、《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等展览社会反响良好,艺博与嘉德艺术中心双方有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及观众受众群。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双方希望共同策划一场文化内容丰富、展览形式多样、高品质的,能够传达出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展览,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链接,也借此拓宽博物馆办展的新思路。
展厅现场
策展:深入探寻文人生活美学
展览分为“芸馆致知”、“燕闲怡情”、“文心所寄”三个部分,在展览的具体策划上,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此次展览策展人胡桂梅表示,从展览的三个部分来看:芸馆致知,带领观众从文人书房看起,他们在这里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探赜索隐,文房器物常伴左右。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文人汲取文气,培养文心;燕闲怡情,讲述的是书斋之外的文人喜好,他们通过琴棋书画,品玩古物等逸事,以物观心,追求物境之美,不断探索并传达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体验,将生活场景转化为艺术的诗篇;文心所寄,就带您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参与各种艺术创作书写心意,表达心中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山水清泉,家国天下皆蕴含其中,最终构成的传统文化的厚重与丰盈。
展厅现场
展览意义:创新模式与文化传播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陈静认为,《风雅·物境——明清文人艺术生活展》的举办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博物馆 + 专业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模式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它不仅拓展了文化资源的整合路径,更在发挥各自优势、深化观众服务、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打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学术是展览的基础,艺博的核心优势是深厚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嘉德艺术中心则拥有较新的策展理念和现代灵活的展示技术,能够打破传统展示模式,提升大众的观展体验。本次展览除了文物展览,还通过学术讲座、美育活动、文创产品及沉浸式体验专场等多种方式来传达展览主题核心内容,呈现给观众一个可观、可感、可知、可体验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展览。其次,扩大了展览的受众面,满足多元化、不同层面的观众需求。展览期间,观众不仅能够观看到高品质展品,还能参与专业的学术讲座、体验古代文人风雅生活的雅集活动,购买配合展览开发的精美的文创产品。
最后,创新文化传播模式,提升社会影响力。这种跨界合作为文博行业展览探索了更开放、多元的办展模式,激活了博物馆文化资源,拓宽了博物馆的办展路径,扩大了双方在文化领域以及社会的影响力。未来,艺博将继续尝试与社会优秀文化机构合作,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文化展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厅现场
重点作品赏析:领略明清文人艺术风采
江深草阁图:山水间的文人雅趣
唐寅 江深草阁图
明唐寅的《江深草阁图》是此次展览的重点作品之一。这幅绢本设色山水画面构图独特,左侧疏朗,右侧险峻奇特。石壁之上二松虬结,将山石紧密包裹,松针描画精细。二松掩盖下有一茅亭,亭立于江水之上,文士凭阑清坐,观赏着不远处崖壁上奔流直下的山泉。松荫遮蔽的石壁间一条蜿蜒石径通往山下江边,童子肩挑水桶拾阶而下,回首张望。画面下方有唐寅的落款,左侧空白处还有沈周、吕㦂的跋文,劝诫唐寅应精心科举。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唐寅精湛的绘画技艺,更传达出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山水间寻求心灵宁静的情怀。
行书轴:书法中的士人风骨
倪元璐 行书轴
明倪元璐的《行书轴》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通篇用笔苍古劲爽,行中带草,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其结体取法颜真卿厚实劲健的骨架和笔意,风格奇倔刚毅,于明末自成一格。书中浓淡的墨色暗合着晚明士人特有的刚烈气节,恰与其书法中力透纸背的倔强风骨互为表里,是解读晚明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珍贵范本。通过这幅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晚明士人在动荡时代中坚守的气节与风骨,以及他们在书法艺术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个性与精神追求。
青花洗象图笔筒:瓷器上的社会生活画卷
青花洗象图笔筒
明崇祯的《青花洗象图笔筒》以其精美的瓷器工艺和生动的画面内容引人注目。笔筒为圆形,筒身微束,平底,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口沿暗刻缠枝菊花纹,底边暗刻海水江崖纹。腹部采用通景式构图,以青花绘人物故事图。画面以普贤菩萨为中心,他身着披肩长裙,端坐在岩石台面上,身后立一高僧,一起观看、指导洗象活动。周围环境优美,远方云霭缭绕,群山若隐若现,烘托了祥和美好的氛围。这幅画面情节连贯,突出了“洗象”的主题,生动反映了当时北京“伏日洗象”的社会生活习俗,象征“太平有象”“万象更新”。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明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更通过画面内容传达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与文化内涵。
汪节庵集锦墨:墨品中的文人雅趣
汪节庵集锦墨
清嘉庆二十年的《汪节庵集锦墨》是清代集锦墨的代表之作。清代集锦墨品种多样、制作精细、装饰华丽,能够体现文人喜好,因此备受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的青睐。此套集锦墨一套八锭,尺寸各异,包括仙露明珠墨、汉瓦墨、其德比玉墨、黄海松心墨、旃蒙大渊献墨、古龙香剂墨、寿墨、远烟墨。其中的仙露明珠墨和其德比玉墨,分别用王羲之的书法以及“其德比玉”填金楷书,体现出文人对高洁品德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