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湖南美术馆又一次再现人气爆棚的现场:2025年湖南美术馆“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以“破土”为核心命题,汇聚55个美育案例,将美术馆一层打造成沉浸式 “种子派对”现场,兼具成果展示与社会实验双重属性。开幕当天吸引了6000多人次参观与参与。
所有作品不设围栏,几乎每一件作品都被围绕,很难找到一个没有观众的角落。同时开展的多个工作坊前更是排起了长队,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体验。
热闹的派对现场,是湖南美术馆对美育问题的冷静思考。与单纯的展出作品相比,湖南美术馆希望更深入地探讨美育问题,“种子”和以及其成长的所需的“土壤”成为本次展览讨论的焦点:每一个儿童都是一颗种子,每一颗种子都不应该被束缚,要探究种子在艺术的土壤里,会怎样破土、发芽,自由自在地长成自己的模样。
55个生动的美育故事
此次展览共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都聚焦于不同的美育主题,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美育森林。
1号展厅“湘土之壤”聚焦传统文化与新生代创造,通过使用湖南本土的自然材料,如石头、泥土等,引导孩子们从材料出发,探索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岩彩项目《本土采集·泥土不凡》是1号展厅中的第一个美育案例,共展出了精选的100多幅个人岩彩绘画作品和一件以张家界天子山风景为主题的大型集体作品。展区的中心位置还设有互动区域,邀请现场观众体验泥土采集与颜料制作以及岩彩涂绘的过程。孩子们在自然科普中学习泥土的奥秘,亲手采集泥土、制作颜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岩彩绘画创作。泥土作为最原始的绘画材料,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而“本土采集”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早期文明的大门。
2号展厅“玩乐之壤”以“玩”为主题,展示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你,就是那颗改变世界的种子》是长沙砂子塘新世界小学近80名学生的集体创作,以二十四节气为叙事,借种子成长隐喻儿童发展,打造四大动态体验空间:“春生”区展示近千幅儿童手绘种子地砖,“夏长”区通过骑行涂鸦装置呈现集体创作的生命图景,“秋收”区展示跨学科艺术成果,“冬藏”区用蔬果乐器打造声音剧场。作品鼓励每一位参观者共创艺术现场,参观者的“行为”将融入展览作品,与艺术品、环境之间建立多维度的对话。
3号展厅“心灵之壤”聚焦美育疗愈,展示艺术在帮助孤独症儿童克服困境、提升自信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成果。80余幅出自“星星的孩子”之手的画作在“寻找52赫兹”展区展出,通过绘画、手工、多媒体等方式,向社会传递孤独症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这一群体。“52赫兹”来自一只孤独的鲸鱼,它因独特的频率无法被同类听见,正如孤独症儿童常面临沟通障碍,活在自己的“频率”中。
4号展厅“家育之壤”生动展现了家庭美育与艺术的碰撞与交融。展出的三个项目既有因妈妈陪伴读诗而诞生的《你好,城市里的小诗人》,也有邀请湖南本土的10组艺术家爸爸与他们的孩子共同创作,探讨艺术家在引导孩子创作时的独特方式,还有家长珍藏的童年画作,揭示了家庭作为传承的温床,既可能孕育期待的延续,更孕育着意料之外的独立绽放。
“湖南美术馆一直在做的,就是让艺术离孩子们更近一点。此次展览就是我们今年精心构建的一个美育森林。在这个森林里,汇集了55个精心策划的艺术项目。而每一个项目、每一幅画、每一行诗背后,都是一个生动的美育故事。”在活动开幕式的现场,项目总策划、湖南美术馆副馆长孙婵如是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今年是湖南美术馆推出儿童艺术展的第四年。4月,湖南美术馆发布了征稿启事,2025年儿童美育探索之旅集结号吹响:“我们希望唤醒每一颗种子的内在生命力,集中展示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等维度的优秀美育案例和美育成果。”
打破传统儿童艺术展览的模式、不再用罗列和堆砌的方式做儿童艺术展,是湖南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与往届项目多依赖专家作为主导不同,此次展览是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由湖南美术馆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和梳理后精心策划,采用邀约与投稿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对每个项目进行跟踪、指导、打磨,更加注重儿童的主体性与观众参与的互动性。
展览以“种子”命名,象征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种子。湖南美术馆作为省级美术馆,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美育土壤。美术馆希望通过不同的美育路径,为这些种子提供成长的养分。
“我们这场‘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不单单是把画挂出来给大家看。它更像是一场关于童年、关于成长、关于我们怎么陪伴孩子的真诚对话;它也像一次有趣的探索:看看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浇水施肥’下,美育这棵种子,到底能创造出多少惊喜,开出多少我们想象不到的、绚烂的花。”
展览从6月25日开展以后,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肯定。著名儿童美育专家谢丽芳老师评价,这个展览最打动人的,是让孩子们真正站在了C位。一位来自美育一线的美术老师也表示,展览不只是光鲜的样子,而是润物无声的培育,对他们今后的教学有了很多启发。
除了55个美育案例,湖南美术馆还将在展期内推出举办多个以“种子”命名的系列工作坊,包括聚焦蓝晒、蜡染、女书等非遗技艺的“种子手作研究所”、诗歌与绘画交织的“种子成长驿站”以及“种子圆桌派”邀请儿童美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孩子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的“种子圆桌派”。在这里,没有传统展览的观展界限,每个角落都成为探索、实践与交流的艺术空间。
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
通过呈现美育在不同场景中的碰撞与融合,揭示其内在生长逻辑,探索构建多方协同的美育生态,是本次展览的目的所在。考虑到很多儿童展呈现的作品大多来自学校或者机构,关于家庭的部分常常被忽略。本次展览将家庭部分单独设置板块,探讨作为底层逻辑的家庭美育的重要性和方法论。
《熊孩子和伢老子》美育案例中的参与家庭合影
作为“家育之壤”板块的三个美育案例之一,《熊孩子和伢老子》邀请湖南本土的10位艺术家爸爸与他们的孩子共同进行创作,旨在探讨艺术家在引导孩子创作时的独特方式。每一组家庭都拥有独立的展出空间。与常规认知不同,艺术家并没有过多地教导孩子“怎么画”,而是给予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
艺术家邹建平的女儿邹凤翥带来了她的绘画、手工和装置作品。尽管她此前已经举办过个人展览,但是此次和爸爸合作创作并展出的经历是前所未有的。喜欢画人物的她,会通过网络搜集灵感。在她的印象中,艺术家爸爸平时的创作也非常勤奋,画画、写毛笔字,但不会直接指导她的创作:“爸爸说得最多的就是,让我想到什么就画什么。”
刘聿贤的涂鸦画作与父亲刘洵的早年影像作品《中国蚂蚁》并置,成为父子之间关于爱与陪伴的一场对话游戏。刘洵希望与现场观众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家庭美育:“我从来没有主动教过刘聿贤绘画。我只是简单希望孩子能保持童真与良善,保持自己的爱好。”他认为,艺术史、艺术理论或表达艺术的媒介和技巧都可以传授,而艺术中的个体直觉、情绪移情以及知识结构、生命阅历等重要元素,都无法传授。
作为同样聚焦家庭美育的案例,《你好,城市里的小诗人》由妈妈们带领孩子用每天5-15分钟的亲子读诗时光而产生。这些大多来自非艺术背景的妈妈们,带领孩子们读诗、写诗以及为诗作画,将诗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将艺术的种子播种。这些未经雕琢的诗句吸引着人们驻足品读。它们是孩子们最本真的心灵独白,也是当代城市生活的生动切片,提醒社会重新审视教育与成长的本质。
从现场可以看到,与激发相比,家庭美育更多的是情感的陪伴和链接,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使得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项目希望倡导的一种理念:不以作品效果为目标,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家庭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的当下,比理论课程更重要的是,感受纯真表达带来的震撼与共鸣、传递家庭美育新范式的实践价值更具启示意义。
闪闪发光的乡村美育
乡村美育的可能性是本次展览的重要探讨方向之一。近年来,湖南美术馆持续实施并跟踪乡村美育项目,指导乡村教师教学,优秀项目来到美术馆展览,让乡村美育真正的落地、开花、结果。展览通过多个单元的精彩案例,展现了乡村美育的丰富实践与独特魅力。
自然探“趣”营美育课堂现场
在1号厅,《泥、石、叶的童话》展示了湖南美术馆赴湘西开展的“缤纷的种子”系列公共教育项目的成果,“儿童自然探‘趣’营”美育课堂呈现尤为引人注目。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自然环境中,以“锤草印花‘敲’然而至”“田间玩泥 与‘泥’同乐”“夏日探趣 ‘帽’美如花”为探索主题,体验了多种艺术创作方式。他们灵活运用身边的自然材料,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融入其中,展现了乡村美育在自然探索中的独特魅力。
3号厅入口展出的《山里娃的时间叙事》来自太阳基金会在郴州、安化、湘潭、武冈等乡村学校的艺术探索。作品以“记忆、此刻、未来”为线索,通过多材料创作展现山里娃眼中的世界,呈现一场充满野趣与想象力的时间之旅。每一幅画和每一行诗,都是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畅想。那些未来简单又美好,看了心都跟着变柔软。敢想、敢画的他们,是一颗颗散落在山野间的小种子,带着“泥土里长出来的想象力”,他们的梦想在画笔下闪闪发光。观众可以带走喜欢的小诗,让这些梦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激励更多人关注乡村儿童的美育发展。
同样在3号厅展出的《虫洞、泥土与云端》项目,聚焦于白箬铺镇儿童的美育成长轨迹,不仅展示了孩子们描绘乡土自然的绘画作品,还呈现了孩子们在美育课程及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实录。位于展区中心的树枝装置,更是孩子们与自然、生态对话的生动体现。此外,现场特设的“AI画家”互动工坊,邀请观众体验科技赋能的艺术创造。作为白箬铺镇儿童友好创新实践的重要成果,该项目融合AI技术与数字画屏,将乡村儿童的泥土记忆、云端想象与科技美学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儿童视角下自然与创新的共生力量。
乡村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延伸,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生动的实践案例,我们看到了乡村美育在自然探索、艺术创作与科技融合中的无限可能。乡村美育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此次展览将持续7月25日。这场盛夏的“种子派对”,不仅是对儿童美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更是向社会各界发出的美育共创邀约。湖南美术馆希望通过项目,引导更多家庭和教育机构关注孩子的自由表达,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创作环境。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