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郑紫怡
方 向:人物画创作

—— 导师毕业寄语 ——
优秀的人物画作品总是以情动人——源于生活的体验经过作者的思考与升华,在画面上表达真善美,表现人世间的温情。对于硕士生阶段而言,教学的要义是如何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创作完整的画面,这涉及了以线造型、构图设色,以及用笔用墨等训练。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紫怡同学具备了一定的中国画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在这幅毕业创作《木马逐梦谣》中她能够以朴素的笔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并且揉合了当代的观念元素,力图营造一个梦幻而美好的场景。尽管她的创作经验尚显稚嫩,但我想这正是懵懂与激情、青春与梦幻的时光镌刻。
紫怡同学性情温婉、爽朗、大方,北京大妞的诸多特点在她身上表露无遗。作为导师我默默欣喜于她的点滴进步,衷心祝愿她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珍惜青春,乘风破浪,不断进取!
—— 导师:苏睿
郑紫怡

—— 个人简历 ——
郑紫怡,1999年生于北京。2022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获学士学位。202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导师为苏睿老师。
—— 对话毕业生 ——
Q:回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阶段,你最大的成长或变化是什么?
郑紫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习中国画的三年,是我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蜕变期。学院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让我深入理解了水墨人物画的精神内核,更通过中国画理论等多元课程,构建起完整的传统绘画认知体系。承蒙导师悉心指导,我逐渐摆脱了初学时的拘谨状态,从最初的造型刻画到如今能够通过墨色的浓淡来捕捉人物的神态。尤为珍贵的是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窗朝夕相处,使我收获了受益终身的艺术友谊。
Q:请对自己的毕业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同时,也请分享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灵感来源,以及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收获的成长?
郑紫怡:我的毕业创作《木马逐梦谣》源于一次欢乐谷游乐场的经历。在游乐场的午后阳光下,我偶然看见孩子们乘坐旋转木马时绽放的无忧笑容,那种纯粹的快乐瞬间打动了我。我试图通过水墨语言记录当代生活中的温暖片段。画面中,四个孩童乘坐在旋转的木马上,他们的神态或雀跃、或专注、或憧憬,仿佛在追逐一场轻盈的梦。我以传统国画的笔墨语言,结合现代构图与色彩,试图在宣纸上凝固这一瞬的童趣与诗意。 《木马逐梦谣》这个题目,源自木马旋转时如摇篮曲般的韵律,也隐喻着人生如旋转的旅程——我们不断追逐梦想,却又始终怀念最初的单纯。希望这幅画能唤起观者对童年的共鸣,也让忙碌的现代人稍作停留,感受那份被遗忘的轻盈与快乐。在创作过程中,也遇到了挑战,笔墨表现上,传统水墨的含蓄雅致与儿童题材的明快活泼需要巧妙平衡。特别要感谢我导师的悉心指导,他告诉我“用传统艺术语言诉说当代情感。”这一年的毕业创作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的双重使命:既要锤炼笔墨功夫,更要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当最后看到孩子们的笑颜在水墨氤氲中鲜活起来时,我体会到艺术之路如同旋转木马,有起伏,有回环,但永远向前。愿我们都能在追逐梦想时,不忘珍藏心底的那首童谣。
Q:对于自己的未来,你有哪些期望与规划?
郑紫怡:我期望未来能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探索个人艺术语言。短期计划以创作为核心,深入生活采风,从市井百态中捕捉时代人物的精神面貌,并持续精进笔墨表现力,尤其在水墨写意与色彩运用上寻求突破。中期目标是通过展览与学术交流,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碰撞思想,拓展创作维度。长期而言,希望能建立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水墨为媒介传递人文关怀,同时参与美术教育,传承中国画精髓。艺术之路漫长,愿始终怀抱初心,以笔为镜,映照时代温度。
—— 优秀毕业作品 ——

《木马逐梦谣》160cm×227cm
—— 其他作品 ——

《欢乐童年》2m×2m

《笔墨自观》180cm×60cm
责任编辑:王丽静
推荐关键字:2025毕业季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5届美术、设计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优秀毕业作品推介 毕业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