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以电子、基因、星辰为媒:朱剑辰的数字仪式与灵性思辨

2025-05-14 15:36:18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76132f195fd775e930dad867560a0d7e.png

呼我之名 恕或听或应

朱剑辰,2025。影像装置,9分03秒。

《呼我之名 恕或听或应》——这是朱剑辰在上海瑀空间刚刚发布的影像装置的新作的名称。

作品以藏语、冰岛语、阿拉伯语等十几种人类语言低吟咏颂基因-蛋白之名,影像则以中国传统绘卷为形式线索展开,结合影像、声音与诗意叙事,引领观者进入一场关于起源、语言与生命记忆的旅程。作品影像由艺术家创造并转译自人工智能阿尔法折叠(AlphaFold)预测的先验基因-蛋白结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3682e742bd735c36721bf871f1a3ccd6.jpg

在这个不断加速并高度技术化的时代,当我们越来越多地借助算法来理解世界,我们是否也逐渐失去了与生命本体、星辰秩序乃至灵性经验之间的感知通道?朱剑辰的艺术实践,正是在这种张力中展开。

在当代艺术领域,朱剑辰(Jansword Zhu)作为同时具备批判性与诗性维度的跨媒介实践者,探索将神话与科学、哲思、灵性经验交织于一体的方式。他的创作路径如同位于边界地带的转译仪式——在基因代码与宇宙星图之间运行,在分子结构与生命思辨之间搭建通道。在数字影像、影像装置及空间构成中,朱剑辰不断追问:在后人类时代,当生命被编码、被预测、被数字化时,艺术能否成为重新连结肉身与精神、技术与感知的仪式?

朱剑辰的创作以电子、基因和星辰为媒,着眼于生命、技术和环境的互文关系,打破科学主义与超验领域的边界,并向瞬息万变的后人类时代下的我们发起提问。他善于将神话星辰体系、分子生物学与哲学观念相互映射,创造出新的图像及观念可能。他以基因为灵感的作品系列“转译天显/Transenlight”获得了广泛关注。

转译天显:基因的灵性映射

《转译天显/Transenlight》是朱剑辰的代表作系列,通过对基因-蛋白先验结构的艺术诗性转译,显化生命存在中本就自在的超验秩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19cd0b8db68278bb0a87e12ca76f7986.png

转译天显-七(MAOA/STAT3/PRL)

朱剑辰,2021-,多通道影像

作品的哲学基础在于将基因视作一种超验性的“元文本”,而“转译”则象征着基因超验性的信息被转化为生命万物肉身的瞬间。朱剑辰通过算法(并非生成算法)和想象将基因片段转换为影像,影像中以不同方式融入了世界基因蛋白数据库或AlphaFold预测的立体形态,这些形态都是先验的(A priori)。作品将生物分子结构从其科学语境中抽离,转译为富有情感与超验性的艺术图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72de750a8c23a7f9672a0c505246b4ac.jpg

转译天显(STAT5b/BMP2/ANGPT)

朱剑辰,2022

正如策展人Marisa Kayyem所评:“艺术家通过算法(并非生成算法)将基因片段构建为视觉形式。这个基因的‘元文本’序列成为元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基础。作为观者我们被带入了这既微观又宏观的多重宇宙,它既是对未来的愿景,也是对不可见的基础设施的存在的致敬。朱的作品打破了科学主义与超验场域的边界,并向后人类存在的本质发起诘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9cffe0249271c0058caac1dec1b99337.png

转译天显-四使者

朱剑辰,2024

影像装置,不锈钢金属,1分52秒

这个作品系列目前以数字影像及影像装置为主,包括《转译天显-七》《转译天显(STAT5b/BMP2/ANGPT1)》《转译天显-四使者》《转译天光阁》等等,艺术家正在继续延展,创作出“关于元文本的数字生态圈”。未来还会发展到绘画。

转译天光阁:宏观又微观的生命天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88ff19ccd8fb720f526cb9565955c0b9.jpg

转译天光阁

朱剑辰,2022-2023

通道阵列影像空间,3分36秒

2022-2023年,《转译天显》在深圳完成了长达一年半展期的阶段性呈现。在层高几十米的SILO工业遗址创作的大型影像空间《转译天光阁/TranSenLighToWer》,原名“转译通天阁”。

《转译天光阁》以上百段光怪陆离的多维影像呈现出的基因复调协奏,并创造出时空错乱式的、既宏观又微观的生命天梯,以此接近由基因元文本转译为物质的超验性瞬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8fb45b141c84657d6b009dc94d000028.jpg

转译天光阁

朱剑辰,2022-2023

通道阵列影像空间,3分36秒

观者可以由下至上沿螺旋梯向上观览,在筒形工业遗迹的中的水泥墙壁化为虚实相生的数字壁龛,艺术家复调影像阵列中的雕塑性与瞬变的光流,唤起古老又未来的回忆。

作品关联到皮埃尓·阿多所指涉的“隐藏的自然”,将生命的自在通过数字技术与光揭示出来,并由此介入以“万物共生”。通过生命议题与灵性议题的交织,并以观者和生命影像的共在启动主客体的整合,回应同一性与盖亚式议题,以共时关系展现微观与宏观世界的关系线索。

风之基站:风之古琴,捕捉“瞬”的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e84875e0353b299fc869600f4e39df7d.jpg

后人类世序曲@水星#我们能像白鹤一样抓住瞬间吗{风之基站}

2021,朱剑辰、李星宇,综合材料装置

《后人类世序曲@水星#我们能像白鹤一样抓住瞬间吗{风之基站}》作品中,朱剑辰创造了一张捕捉风的古琴,一个关于“瞬”的空间。作品由十三个超声波传感器(映照古琴的徽),三个白昼也能看到的激光和特种膜等组成。风吹膜动,传感器会感知膜的位置距离并转化为声音。琴弦也将随着风吹膜动而显现。每个瞬间的声音和影像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获得了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最佳交互装置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1ff6d8e021622dd3fc051873cf624d1c.jpg

或许你便是白鹤

2021-,影像,朱剑辰、任爽、姚嘉涵、白昀玘

古琴在古代乐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天人沟通的媒介。作品将捕风的数字悬琴置于天海一线的自然场域,使其转译为一种与宇宙信号共振的当代装置,以“数字灵媒”构建起天人交感的瞬时之场。

这件作品也是朱剑辰以其著作《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为线索,创作的“水星”作品。在声音转译的层面,这次作品与声音艺术家李星宇合作完成,并且不是以徽对位的方式,而是通过不可预测的程序构建产生声音。

“很多时候我们会讨论过去和未来,但我们常常忘记了,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当下,只有当下这一个瞬间。”朱剑辰在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采访中说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9d356ebbc55fc92119616f9663044d07.jpg

风之基站与技术迷走

2021-,行为及影像,朱剑辰

朱剑辰也在风之基站完成了两件影像作品。和昆曲艺术家合作的《或许你便是白鹤》,以及艺术家的行为影像作品《风之基站与技术迷走》。

时间之河:声音、基因与共生场域

《时间之河》是朱剑辰与声音艺术家李星宇合作完成的一件多层次感知空间作品,从声音影像空间的维度切入对生命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再感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c35c61ad392dfe8e10d1272da9460374.jpg

时间之河Endless River

李星宇,朱剑辰,2022年

综合材料声音空间

作品完成于深港双年展UCCAlab所策划的筒形工业遗迹中。在《时间之河》中,李星宇将雨林中不同频段的声音解离出来,纵向分布在罐体空间内,给予每一种声音相对自由的空间“发声”。朱剑辰采用了四个分别共存于人和自然界其他生命体的特定基因片段,包括共存于人-昆虫的BMP2、共存于人-鸟类的FOXP2、共存于人-哺乳动物的NNAT和共存于人-植物的TRNA,构成了毗邻相连的空间装置。观众可以聚集在一层空间,感受硅晶与光线组成的“染色体篝火”,体验穴居人类诉诸听觉传递故事的形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77c874dc76e7f349954156487915e6b2.jpg

作品唤醒的,不只是对自然万象的惊奇,更是对人类位置与边界的再定位——在万物共生的时空中,听觉成为通感的入口,空间唤起灵性的思辨。

呼我之名 恕或听或应:低吟咏诵的数字生命秘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ec356b00348fab27adec53efd176ff48.jpg

呼我之名 恕或听或应

朱剑辰,2025。影像装置,9分03秒。

《呼我之名 恕或听或应》是朱剑辰最新的影像装置作品,作品形态仿若一种未知混合物,影像部分以中国传统手卷为形式线索展开,如同“仪式端口”,引领观者进入一场关于起源、语言与生命记忆的旅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47644e7ff8f17667db66c9f39284c08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7f012906858068f3a07d91daf82bf10a.jpg

影像中流动着转化后的阿尔法折叠(AlphaFold)预测出的基因-蛋白结构,艺术家以转译而非复制的方式,将其变化为灵动而陌生的有机形态——既可感知,又不可捉摸。与此同时,藏语、冰岛语、阿拉伯语等十几种语言低吟咏诵,呼唤着那些潜藏于我们体内的基因-蛋白之名。作品将技术与灵性互相映照,回应着后人类语境下关于感知、创造力与精神性的疑问:当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极速演进,传统意义上的创造力与精神性将何以安放?

Nebula0912:灵魂投射与宇宙之间的一场诗性仪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a67cafd9b81f2e36ab4b6d050b602e79.jpg

Nebula0912{我们的灵魂像星辰一样彼此连接}

2020,朱剑辰和25位项目参与者

《Nebula0912{我们的灵魂像星辰一样彼此连接}》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通过冥想引导与材料选择,让每位参与者生成属于自己的“灵魂星球”,构成一件仪式性的装置作品。作品调动的是一种高能感知场域,艺术家借助沉思引导与自由组合,促使个体将内在图像——光、色、形与情绪——投射于现实媒介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505/1fc8c021a1e696975ef5b5b86b1a19ee.gif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505/a0800c75b1d4870b04844d20707d0fb6.gif

该作品以荣格心理学中的投射与自性化理论为隐性结构,融合了“元图像生成”与“精神自塑”的双重维度:每位参与者的组合方式,既是能量的汇聚,也是其精神结构的镜像。最终汇聚而成的群像装置,如同一个关于生命灵魂连接的隐喻,以动态方式展开后人类语境下的人的连接、共振与宇宙沟通。

个体意识与星云图像在此交汇,构成自我、宇宙与技术之间的一场诗性仪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5/aa6079a96b90cdad7572f12b360c39d6.jpg

数字仪式能否开启灵性觉知?

朱剑辰的作品探索于神话星辰系统、灵性经验、科学与身体感知的交界地带。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数字仪式能否开启灵性的觉知?

“我的艺术创作,希望通过技术灵媒的仪式去探索‘超越性(transcendence)’——人类有没有机会去超越我们既有的预设,不管是原型也好,基因也好,时空也好,亦或是我们的生命与命运本身。”——朱剑辰


责任编辑:李保兴

推荐关键字:当代艺术 影像装置 朱剑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