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开幕嘉宾合影
2025年5月8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法兰西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古巴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法兰西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支持的“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策展人程婧。展出了来自9个国家的48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等多种媒介,包括具象与抽象、观念与传统交融的创作路径。作品既体现了艺术家对历史、文化与个体经验的独特表达,也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国际艺术的多样演进。
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福希玮致辞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谈及此次收藏展时说:“收藏家程昕东先生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语境中的传播与发展。他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收藏了几代中国杰出艺术家的近干件艺术作品,并多次向公立美术机构捐赠藏品,促进中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本次展览中不乏艺术家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之作,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显著的学术价值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收藏家程昕东致辞
收藏家程昕东在致辞中讲道:“非常荣幸能够在象征新时代文化航母的艺术殿堂广东美术馆新馆呈现我的当代艺术收藏展。这些藏品是我30多年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多维度的视角进行工作的一部分成果。并有幸与国内、国际的众多文化艺术创作者相遇、交流一起工作。这些藏品也关乎一个时代,关乎温情,关乎友谊的象征。当然也是我作为艺术专业人士的价值判断的结果,并且也是丰富多元的艺术世界的一个切片。希望这个切片能够为社会和公众带来某种启迪,也希望通过捐赠为中国公共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青年舞蹈家王亚彬现场即兴表演现代舞
|向公立机构、美术馆八次捐赠,四次个人收藏展
从1992年至今的31年间,程昕东从怀揣一百美元到巴黎逐渐进入艺术行业,伴随着法兰西画廊在世界各地艺术工作的拓展,让他获益颇丰。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崛起,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被高度的关注,也使程昕东的艺术发展之路占尽了天时地利。新千禧年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程昕东将巴黎的主场转移至北京,创建了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从北京的史家胡同好园宾馆(1999-2000),到东堂子胡同35号(2001-2004),再到798艺术区(2004年至今),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策展、画廊经营、出版,以及国际艺术交流与传播的使命。2012年-荣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法国文化部)。2018年在湖北美术馆举办了“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收藏展,之后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天津美术馆,以及此次在广东美术馆新馆举办收藏展,并捐赠12件作品。已经向公立机构、美术馆有八次捐赠,其中举办四次个人收藏展。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收藏家程昕东颁发捐赠证书
我愿永远保持我20%的自由。——程昕东
“程昕东收藏展来到广东美术馆,像是一场命运的重逢。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以开放包容、敢拼敢闯的精神迎接新时代的浪潮,成为中国与世界对接的重要接口。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精神,与程昕东的生命经历和艺术收藏形成深刻共鸣。我们希望,观众在此次展览中看到的,不只是程昕东的个人传奇和一众伟大的艺术家,更能借由个体切片,洞见属于中国的时代精神。这份赤诚、自由、开放与包容的精神,也将通过他捐赠的十几件永久收藏作品,长留广东美术馆,与广东观众共享。愿这份珍贵的礼物,能在一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未来时代,持续滋养这片沃土和生活其上的人民。”策展人程婧如是说。
程婧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身份之外,同时也作为收藏家程昕东的女儿,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对画廊、美术馆、艺术家们的创作状态耳濡目染。作为“艺二代”对“我愿永远保持我20%的自由。”深有感触,在谈及父亲时说:“在时代与机遇面前,他始终保有那20%的自由和对世界无限的想象,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与这些伟大艺术家的故事、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思考与情感,也浓缩于他所收藏的艺术作品之中。”
展览现场
|本土经验与全球议题的追问
此次展览围绕“我:我们”与“景,观”两个板块展开。展览以全景式的方式呈现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个体身份的解构与重建,以及在思潮更迭与社会 剧变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厅内中西方艺术作品的并置,亦构成一种本土经验与全球议题之间的互为映照——“ 什么是我?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世界?”的追问在其中反复回响。中国艺术家与程昕东,也在这流动的历史与瞬变的时代中,试图探寻一种新的生命形态。
策展人程婧在展览现场为嘉宾导览
|我·我们
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个体身份的觉醒与建构始终是一条重要线索。艺术家以自我经验为出发点,回应时代的变迁、文化的碰撞与社会结构的重塑。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不再被动,而是通过创作不断确立自我,与“我们” 之间展开动态的对话。这既是身份的追问,也是主体性的确认。
陈文令(中国) 呐喊 2003 年 高:178cm 雕塑 铜着色
作品《呐喊》以夸张且富有张力的视觉语言,呈现出人在快节奏社会环境下的精神状态。通过极具冲击力的图像表现,艺术家将 “呐喊”这一主题引向更深层次的哲学探讨,深入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真实与虚幻之问错综复杂的关系。
刘峰(中国) 打开的鸟笼 2021年 高:250cm装置,黄铜
《打开的鸟笼》这是一件黄铜制作的屏风作品,灵感源自一只被打开的乌笼。在传统语境中,笼子用于划定界限,它既具有保护作用,也意味着对自由的限制。艺术家希望借助 “开笼”这一意象提醒人们不应局限于 “笼子里的传统”。作品将身体与心理的孤立比喻为 “鸟笼之困”:我们可以看见彼此,却依然相互隔绝。同时,作品也暗示着在打破禁锢之后,迈入更广阔世界的可能性。原来,笼子除了用于划定界限,还能够承载更多的可能。
李永斌(中国)脸 2006年 170 cmx195 cm 布面丙烯
李永斌的《脸》系列是其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艺术家以模糊与清晰并存的视觉语言,探讨了时间、存在、生命与宇宙等抽象哲学概念。
某一天 王宁德(中国) 2002年 50cmx40cm 艺术微喷
王宁德的摄影作品展现了他对中国文化记忆的描绘与理解。《某一天》系列是中国当代摄影领域中最具象征性的作品之一。这些作品如同一部沉静的黑色梦幻剧的电影剧照,将童年时期的记忆与幻想包裹在一种平静的外表之下,呈现出如白日梦般反复出现的视觉效果。
安坦那斯·苏卡斯Antanas Sutkus(立陶宛Lithuania) 大学路上的马拉松 银盐照⽚ 55 x 37cm 1959
安坦那斯.苏卡斯1939年出生于立陶宛克鲁尼斯基艾 (Kluoniskiai),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维尔纽斯大学新闻系学习,并自此开始摄影创作,随后创立了 “立陶宛摄影家协会”。苏卡斯始终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捕捉苏联时期立陶宛社会中交织着温情与荒诞的瞬间。他巧妙运用街道、窗户与光影构建几何构图,使人物置身于空旷场景中,强化作品的剧场感与象征性。他的摄影风格被誉为“诗意纪实的巅峰”。
傅中望(中国) 面镜 铸铜、铁、椅子 166x100x500cm 2001年
傅中望的《面镜》 是其 “符号考古”创作脉络中一件极具思辨性的装置作品。作品以东方镜像哲学为基础,解构当代社会中的自我凝视与群体无意识。一座座《面镜》静静伫立:人的头颅、镜子的面孔,观众走近其中,顾影自照,仿佛看见自己,又仿佛步入他人内心,况味微妙。《面镜》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古铜镜,其创作围绕古镜的功能、形态与象征展开,并通过碎片化的构造方式重组人物面部。五官位置被不锈钢镜面取代,使观者在互动观照中,投射出喜、怒、哀、乐等生命情绪的镜像。“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面镜》 中映照着你、我、他,也折射出芸芸众生的世相万象。这种“面镜〞效应,成为一种智慧的言说与生命的体悟。
翁奋(中国) 骑墙•广州 (2) 2000年 124 cm× 187 cm彩色照片
《骑墙•广州 (2)》 是翁奋以一位不露面的年轻女孩为摄影对象创作的作品。女孩坐在墙上,背对镜头,眺望城市的天际线,仿佛在凝视自己的未来。作品不仅捕捉了新世纪初日益变化的城市图景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也通过女孩背影与城市景观的对比,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所承载的希冀。
武明中(中国)朋友,小心轻放!之三 2003年 130 cmx190 cm 布面油画
武明中是21世纪初中国当代艺坛〝全球地方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所创造的 “玻璃人〞形象绘画独树一帜。千禧年伊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消费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盛行。武明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精神与问题所在物质性与脆弱性,并开始围绕个人与社会、人性与物欲、脆弱与永恒等命题展开新的艺术追问。
常徐功(中国) 刺绣系列6号 2000年 80 cmx100 cm 布上刺绣
常徐功的 《刺绣系列6号》 以民间刺绣材料与多种刺绣技法为媒介,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品描绘身着西装、佩戴领带的人物形象,以鲜亮色彩、不协调的服饰搭配和年历式的构图,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艳俗”视觉语言,使戏谑与纪实并存,准确捕捉特定时代的社会图景。通过刺绣工艺的多样性与其特有的美化属性,艺术家将普通人物与新兴财富阶层的形象提升至一种近乎 “明星化”的视觉效果。画面中人物肌肤泛着光泽,头部四周放射出光芒,在多彩色块的穿插与绣工师傅的精湛技艺下,共同营造出浓郁的俗文化质感,既映射出时代变迁,也引发观众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
张向明(中国) 花朵儿系列 2020年90 cm× 100 cm 布面油画
《花朵儿系列》是张向明作品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通过灵动的技巧和敏锐的感知力,张向明精心捕捉了女性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他力图通过这些面孔展现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他的作品亦是这个时代气质的呈现,面孔不仅是对个体的诠释,更是对当下快速变幻社会情境的投射。
刘军(中国) 无相 被缚的奴隶 1号 2022年 79 cm×31 cm×30 cm 雕塑,太湖石
刘军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手法,巧妙地在自然与雕塑之问架起了一座桥梁。他的作品将大湖石的抽象之美转化为雕塑艺术中令人瞩目的具象形态,这一过程既是对自然之灵的深刻致敬,更是艺术哲思的极致呈现。艺术家通过太湖石这一媒介表现了西方艺术史中经典的雕塑形象,展现了在残缺与不完整中寻找美、创造美的可能性,并以此为契机,引1导观众对生命、历史、文化等宏大命题进行深刻反思。
弗朗索瓦·雷昂Francois Rouan (法国)维尼斯的形象 编织、纸上蜡画 116x69cm 1998-1999
弗朗索瓦•鲁昂1943年出生于法国蒙彼利埃,现生活与工作于拉韦尔西纳。自20世纪60年代起,其创作与“支架/ 表面艺术运动”密切相关,尽管并末正式加入该运动,但他始终沿着:条独立而鲜明的艺术路径前行。鲁昂通过解构传统绘画结构,在当代绘画领域持续开拓新的可能性,其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画面肌理与表面处理的极致热情。他以独特的手法处理画布表面,将画布条染上鲜艳色彩后精心编织,再大胆撕裂、交错、重组乃至破坏重构,从而不断生成新的视觉经验。在他看似简练的主题与色彩范围背后,隐藏着艺术家对于形而上问题的深度思考一-关于绘画作为艺术存在的本质、世界的起源、身体意象与人类存在的意义。
王克平(法国)吻The Kiss 铜Bronze 2008
90年代初,王克平开启了他对铜质雕塑艺术的探索之旅,致力千表现铜这一材料所蕴含的永恒之美,如同历经千年洗礼的中国古代铜雕一般历久弥新。王克平的作品以或抽象、或隐喻的人体形式,表达他对空间与几何概念的深刻理解。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所流露出的柔和与爱意,展现出他对人类与动物形体之间生命本质的持续追问。正如所言:“淡远简朴总见玄思”,最简约的形式,往往通向最深远的境界。
王晋(中国) 无题 200 cmx200 cm 装置.塑料 2000年
王晋1962年出生于山西大同,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画系人物面专业。他的艺术实践融合了摄影、雕塑与行为等多种形式。这件作品从图案到针线,全部以透明塑料 (PVC,一种广泛应用的合成材料)制成,探讨了消费主义迅猛扩张所带来的后果:塑料等材料的工业化高速发展,使高雅文化为此付出了代价。该作品创作于 PVC刚进入中国市场之际,使用这一新型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在当时是一次十分大胆的尝试。策展团队以竹子作为支撑材料形成了日常悬挂晾衣服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作品新的语意。
|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与生活环境不断演变。艺术家通过图像、 装置与影像等手段,记录现代化进程中空问结构的重组与集体记忆的变迁。他们以敏税的视觉语言游走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揭示景观背后的社会机制与心理状态。景观不仅是变动的外在图像,更成为人们理解世界、建构身份与感知时代情绪的重要通道。
曹恺(中国)1968 制造 影像 9分46秒 9'46'' 2005年
这组创作于2005年的数码影像作品,是曹恺通过数字技术对历史进行再思考的重要实践。艺术家与技术团队合作,利用 CG建模与虚拟技术,重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构架。高清画质与后期特效赋予图像一种区别于传统摄影的陌异感。这座建成于1968年的大桥,在作品中被剥离了生活气息与喧器的历史记忆,回归为一种纯粹的物质存在。作品不仅突显出这座地标性建筑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也呈现出数字技术在观念表达中的独特力量。
王功新(中国) 知無=ZHU 2013 2分18秒 4 屏影像裝置
王功新是中国录像艺术的早期实践者,也是最早使用影像数字编辑技术的艺术家之一。在《知無二ZHU》 中,王功新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其早期探索,还是当下的创作实践,对于中国录像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郭斌(中国) 心花怒放 2016年 90 cm×80 cm×40 cm 装置,不锈钢、羽毛
艺术家郭斌的这件作品《心花怒放》,众所周知,能够自然开屏的只能是雄孔雀。它们在展开华丽尾屏时,还会不断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以此向雌孔炫耀自身的美丽,从而吸引对方。“心花怒放,那是因为爱什吧!”通过这一意象,艺术家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隐喻,也象征了生命力的绽放与情感的释放,进而探讨了美、爱情与生命之间的深层关联。
金德峰(中国) 一万颗草莓 2012年240 cmx450 cm布百油画
金德峰的作品中运用东方美学中的 “点” 与“线”,以未调和的艳丽颜料直接铺陈色彩,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后,艺术家以线条“疏通经络”“疏通经络”,以点状元素“增加氧气”,使画面趋手“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在《一万颗草莓》这一作品中,金德峰借由自然元素赞美自然,将自然引入一种生命的当下状态,追求 “再生命性” 的艺术表达。这一独具匠心的创作路径,使其作品成为具有中国文化血脉的当代艺术典范。
师建民(中国) 青云 2006年 70 cmx70 cmx70 cm 装置,不锈钢
在《青云》这件以“椅” 为造型的作品中,师建民有意淡化 “椅”的功能性概念,而更着力于延展“作品”的艺术意味。当“作品”的观念超越了 “椅”的实用内涵,其视觉、色彩、气韵与材料等综合形态便释放出一种无形的意味。这种对形式的捕捉,构成了 “有意味的形式”,不仅映射出艺术家自身的生命感悟,也为作品赋予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师建民的视觉经验中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依恋,也蕴含着对现代艺术语言的探索渴望。他选择 “椅” 这一造型,既是对某种心理依附的回应,也体现了其个体精神的超越。
程昕东向公立机构、场馆捐赠、收藏展大事记回顾:
|一.
2017年12月9日,法国当代艺术家马歇尔·雷斯的雕塑作品《一、二、三,抓金鸡(Ric de Hop la Houppe)》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西侧草坪举行,此件作品由艺术家马歇尔·雷斯与原收藏者北京画廊协会首任会长、国际艺术策展人程昕东共同捐赠。
|二.
2018年4月22日,“‘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收藏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并捐赠多件藏品。其中包括王广义的《唯物主义》,隋建国的《中山装》,法国艺术家菲利普·贝晗的《利器》等三件原由程昕东个人收藏的雕塑作品转向公共收藏。
相关链接:【雅昌专稿】程昕东的收藏观
【雅昌专稿】“何论东西”以雕塑收藏与图像记忆言说26载当代社会景观
|三.
2020年9月25日下午,程昕东典藏艺术作品与图书捐赠仪式在安吉图书馆举行。此次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收藏家程昕东作为安吉的游子回到家乡,向家乡捐赠个人收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22件,以及艺术书籍1200册,价值约1500万元。
相关链接:【雅昌快讯】一个温暖的故事 程昕东向家乡安吉捐赠约1500万元当代艺术原作和图书
|四.
2020年12月19日,“东张西望三十年:程昕东当代艺术收藏”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开幕,策展人苏丹。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了17件当代美术作品。
|五.
2021年10月23日,“卅望春东——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呈现40余位国际、国内艺术家的55件当代艺术作品。此次收藏展有60%的当代艺术藏品是最新亮相。并向天津美术馆捐赠了多件作品,其中有艺术家师建民的不锈钢雕塑《如意》,艺术家金德峰的油画作品《果园三百亩》。
相关链接:对话|“卅望春东”程昕东当代艺术收藏展呈现景观社会
|六.
2022年4月28日“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及艺术书籍文献捐赠展”于湖州市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二十余位国内、国际艺术家的39件作品以及近千册当代艺术书籍与文献资料,作品媒介多元,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等。所有展品与文献资料将无偿捐赠至湖州美术馆。
|七.
2023年4月16日至6月16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的“一份献给PSA的礼物: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捐赠展”,这次捐赠展共捐赠46件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设计等等,来自九个不同国家的19位艺术家。捐赠的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收藏作品是1993年收藏的顾德新的装置,非常难得。包括横跨十年的李永斌一组12件作品,这组影像作品是非常稀缺的。最近收藏的薛松作品是2018年的。这些藏品中包括6位国际艺术家托米斯拉夫·布达、罗伯托·迪亚戈、巴拉佐·迪米提杰维奇、雷恩·弗朗斯西卡·罗古斯、让·皮埃·班斯曼、吉田公子,以及13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恺、陈羚羊、高惠君、黄岩、林天苗、李永斌、李占洋、师建民、马六明、翁奋、王宁德等等都是代表性的作品。是国内首度私人收藏家向公益美术馆如此跨国视野的大规模,高品质的的捐赠展。
|八.
2025年5月8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法兰西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古巴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法兰西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支持的“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展出来自9个国家的48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捐赠其中的12件。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等多种媒介,包括具象与抽象、观念与传统交融的创作路径。
相关链接:雅昌专稿 | “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本土经验与全球议题的追问
|结语
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本次展览深化了中法两国在文化层面的互鉴交融,并推动双方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实践合作,为跨文化研究提供重要案例与参照。展览通过构建跨文化对话场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在相互参照与碰撞中激发更深远的阐释空间。这一开放的策展理念拓展了艺术史研究的多元视角,也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收藏与价值判断提供新的思考维度。通过美术馆的空间呈现,这些作品被置于新的研究语境中,为艺术史研究、策展实践提供重要文献资源与理论支点。
广东美术馆始终以学术研究与收藏体系构建为核心,推动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本次展览不仅丰富了美术馆本身的研究维度,也通过作品间的跨文化对话呈现艺术在多重背景下的可能性,为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注入新活力。
展览信息
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
支持单位:法兰西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古巴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法兰西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展览总监:王绍强
学术支持:冀少峰、苏丹
策展人:程婧
参展艺术家: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