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家王迦南于2025年4月30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
王迦南,人称水右散人,1955年出生在中国,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88年前往英国伦敦,继续从事职业画家创作生活。在北美、欧洲、亚洲多次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被世界多家博物馆与基金会收藏,为海外最重要的中国画家之一。
《秋山飞瀑》
我一直以来就认为,学习绘画不是学一种在纸上涂抹,把自然描述下来的一种技术。绘画的真正目的,是把画家眼中的自然与人,用一种静止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让人慢慢的欣赏,这就是绘画与戏剧电影不同的地方。一幅静止的作品,如何同人的精神进行交流?这个交流是要由人的眼睛凝视着你创作的作品完成的,不同的视角会给读画者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观察力会带给读画者不同的新的没有发现的世界,那么绘画中的细节会直接触及你的精神深处,只有细节才会和人的精神有直接的接触。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就要求画家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察力,以及分辨细节的能力,所以视觉,观察力以及分辨细节的能力,这个对形成一个画家独特的风格是最重要的。
——王迦南
《秋韵》
王迦南、蔡小丽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有传统内涵,技巧精湛,感情真实。艺术创作唯感情真实,方可称得上品格纯正,而中国画最重视的正是艺术品格。他们不局限于师造化和师古人,而很重视中国传统艺术提倡的“师心”的作用。也就是说,面对传统或面对自然时,他们用心体验,把前人和自然提供的资源加以提炼,尊重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喜爱的绘画手段加以表现。
——邵大箴
王迦南、蔡小丽夫妇在艺术上的探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因为他们在艺术上承接和延伸的“文脉”正好是被断掉了的那一部分。而他们两位通过对唐宋重彩的复兴和光大,不仅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也发展出一种新的可能,而这正是他们的艺术在中国的当下所具有的意义。
——贾方舟
王迦南的作品有近于道家清风明月、劲健刚直之举,蔡小丽作品以儒家绮丽含蓄、温厚润泽为本。两位先生的绘画艺术始终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生长着,他们的艺术理念在有形之中体悟着无形的自然之美,在变幻的自然结构中发现着艺术的结构,使其在民族文化土壤中生根。老子曰:“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二者的艺术深深体悟于儒道文化,他们的艺术感觉之根,源于文化的体悟和文脉传承,这是他们的根本,是不变的文化结构。他们的绘画在传承人文境界中追寻着雄浑或冲淡,追寻着纤秾或沉著,这使他们在创作中渐自产生了“德音不瑕”的日常状态,艰辛的耕耘,使他们的绘画达到了日月清朗的艺术境地。
王迦南、蔡小丽他们的中国画开山水、花卉新风之气象,他们各自绘画的境界体悟着理与象的文脉,传承着理与象的境界。他们的作品以心体物、以理寓物,物我相融,深入到二位画家的语境中呈现出妙不可言的心灵之象让人融入其中。
——田黎明
王迦南少年时代经历了特殊的十年,未及成年就到农村务农,随后又进入中国北方的一个工厂当了多年的钳工,同时在业余时间狂热地学习绘画。
1978年,青年时代的他又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王迦南就读于美院版画系伍必端工作室,同时也在美院中国画系师从刘凌苍、蒋采萍学习中国工笔重彩画。
在美院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到中国陶瓷,与其说是一种启蒙熏陶,不如说是一种新鲜好奇。“在西安看到的陶俑特别打动我。可能出于本能,一下喜欢上了陶瓷。”之后一段时间就全国各地烧陶,因为它的缘由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秋山居图》
1982年毕业后不久便辞掉公职,创办当时国内首例独立的职业画家工作室,作起了职业画家,是什么让他毅然放下当时优厚的工作待遇去做当时看不到前途的一个画家呢?是王迦南对艺术的执著、热爱、追求,是对艺术的坚持、毅力、魄力,是对人生的定位,对自我的超越、对艺术的痴狂。
王迦南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1988年他怀揣梦想远赴重洋来到英国,探寻心里一直以来的疑问:西方艺术的源头和精髓到底是什么?中国的美术又该走向何方?如何从中找出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点?
王迦南用了2年多的时间专门在欧洲各大博物馆的仓库里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敦煌艺术的研究,更有机会接触西方名家大师的画作,加深了对西方艺术的认识。
《夏日阳光》
在国外的王迦南,一度害着严重的思乡病,在他深受宋元绘画影响的山水画中,画中的人物常常是一袭白衫、形单影只,或牵驴徘徊于独木桥上,或漫步沉思于清流和群山之间,或登高伫立回望故乡。
王迦南说,艺术的感动是从细节来的。在鸦雀无声的音乐会上,一只三角铁发出那么一点声音,会打动人的心扉。绘画也是如此,画面上的那一点点光穿透过来时,也会穿透人的心灵。
王迦南用在国外学来的技艺丰富中国美术的内容,加上他勇猛开拓的精神,广博的兴趣和勤奋的创作,很快在异邦崭露头角,并获得了1989年度英国皇家艺术院夏季沙龙水彩画大奖,西方报刊评论为“夏季沙龙221年的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自此王迦南在西方艺术界辟出一片天地。
《七色夏日》
王迦南在英国生活时作了大量敦煌艺术研究,为其后来形成“大光明相”风格的重彩画奠定的坚实的基础。王迦南的重彩中国画,刚劲之力,颇具自家特色。王迦南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基调,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技法和效果,在设色方面则又完全是自己的技法,融会贯通。
在他的作品里不再只有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子,更多地看到了西方油画在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特点的融合,用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麦克苏立文教授的话来说,他已经将在西方的体验和中国传统“完全内化”,他的作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处境的图解”。
《远望夕阳》
经过不懈努力,王迦南的画展遍及欧洲、北美、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他的作品为世界上几十个博物馆和基金会收藏,西方的美术史家评论说:“王迦南已成为当今世界画坛上最重要的、几个屈指可数的中国现代画家之一”。他是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更是东西方美术艺术的融合代表。
《自得自在》
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来函
先生毕生以丹青为道,笔墨含禅。昔年画隐少室,写山云之澹泊,摹古刹之庄严,腕底烟霞皆蕴般若,尺幅天地尽显慈悲。艺林痛失俊才,禅门犹忆清影。然诸行无常,本是法尔;去来自在,岂碍真如?先生以慧心绘世间色相,今随缘而化,当返本来面目。
迦南先生艺魂长存,必与天地精神共往来。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