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指数 | 月度(2025年3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25-04-23 14:42:42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近几年,国内展览以及策展生态不断更新,比如非赢利空间艺术家个人申请和主导的展览项目,强调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实验性,为艺术展示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关注到这一现象,将其纳入观察范围,对这些展览项目进行跟踪和分析。这种对新兴展览生态的关注,不仅反映了艺术策展领域的新动向,也为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a3875391b896dea5091d491bdb6fc94f.png

雅昌指数 | 月度(2025年3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夏可君 绚烂之极——李玉双2019-2024作品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一场视觉与自然哲学交融的美学盛宴

2025年3月1日,“绚烂之极——李玉双2019-2024作品展”在Hanmo S画廊开幕,此次展览由夏可君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8fb1c0db9745682b7516920f9ba8ee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e68fe00f32a034baef406655b9992c84.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李玉双先生最后五年间的50余幅精品为核心,通过其独特的“光编码”艺术体系,呈现了一场视觉科学与自然哲学交融的美学盛宴。策展人夏可君以“绚烂之极”为主题,旨在展现李玉双作品中色彩与光的极致表达,以及其背后对自然本体的深刻洞察。展览不仅呈现了李玉双绚烂的色彩世界,还通过其未公开的写生画本,带领观众走进他眼中的自然与生命,感受光的洗礼与艺术的力量。

展览现场:光与色彩的奇妙碰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7630bda309ddad0dda0fc00505db6361.jpg

北小河之秋---66×99cm---纸本丙烯色粉-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2d866ac7a616dda3b22789a268af4ec.jpg

彩云下的薰衣草  68×-100 cm 布面丙烯材料 2020年

展厅内,李玉双先生的50余幅作品依次陈列,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扇窗,透过它能看到光与色彩的奇妙碰撞,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活力。展厅的布局巧妙,引导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仿佛在李玉双先生的绘画旅程中漫步,从海边的波光粼粼到都市的繁华喧嚣,从异国的宁静小镇到家乡的静谧山林,每一幅画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现场还展出了李玉双先生的写生画本,这些珍贵的手稿记录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瞬间灵感的捕捉,让观众得以一窥这位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思考与情感。

策展人:冯博一 刘旭光:天壤间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天地之间的时空关系与哲学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3/477d641bd40911417dd1c32dc867ffd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ccab7fdc431a84fb9d17d1ffc29e463d.jpg

展览现场

2025年3月8日,“刘旭光:天壤间”在東京画廊+BTAP开展,此次展览由冯博一担任策展人。展览以“天壤间”为主题,策展人冯博一将刘旭光的绘画、装置、行为和影像等29件代表性作品整合在一起,呈现其对宇宙、时间和生命的独特认知。所谓“天壤间”,即为天地之间。天地的阈限是通过人的不同认知而存在,包括人类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等等探索。人才是衔接天地间隙与边际的关键所在。作为艺术家的刘旭光,一直以来利用传统的和当代的文化资源,以装置、行为、影像和绘画等多媒介方式,将个人对天壤间的时空思考和经验,仪式化地交融于他一意孤行的艺术实验。

展览现场:一个独特的“维层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3/09a2231f71f613ee0077aed3fd9b117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3/779e2d3d0f49f7b03a17f00509f5b221.png

展览现场

展厅内,刘旭光的绘画、装置、行为和影像作品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独特的“维层空间”。作品以《易经》为理论基础,融入“卜”的符号、生日节点及河洛数字等元素,展现出艺术家对天地之间时空关系的深刻思考。每一幅绘画都如同一幅神秘的符咒,色彩与线条交织出对宇宙和生命的独特解读;装置作品则通过空间的布局和材料的选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影像作品在展厅的角落静静播放,记录着艺术家的行为艺术,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律动。整个展览现场既有对历史的回望,又有对未来的探索,引领观众在沉思中感受天地之间的时空交融。

策展人:策展团队 世纪艺象: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重新梳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变革轨迹

2025年3月8日,“世纪艺象: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凯旋画廊 开展,此次展览由画廊策展团队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a91af379a6f7cf4a6f87119293c4c25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ef60baf6a47c07d8c0d2d087b45bd8fc.jpg

展览现场

展览重新梳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中的变革轨迹。展览以吴大羽、林风眠、倪贻德、卫天霖等三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为核心,通过艺术革新与师承谱系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路径。艺术家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社会剧变的挑战下,有的远渡重洋汲取西方现代艺术精华,有的扎根本土挖掘传统精神,共同构筑了一部“在传统中突围,于世界中扎根”的视觉史诗。展览并非简单的编年陈列,而是试图在裂变中寻找新生,在对话中重构东方美学。

展览现场: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b9951a40f99844d8bbf416d9190a9e7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5058db78f3fc1b1f0e7a64458abe09a2.jpg

展览现场

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巧妙地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串联起来,展现出中国现代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与变革。早期艺术家们的作品中,既有对西方现代艺术技法的借鉴,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色彩斑斓的油画、细腻的水墨画、充满力量感的雕塑,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元而丰富的艺术画卷。展厅的布局精心设计,通过灯光与空间的搭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在每一幅作品前,观众都能感受到艺术家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与突破,仿佛能听到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呐喊与探索。展览不仅是对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回顾,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时代的脉搏。

策展人:刘鼎、卢迎华 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家艺术成长与自我扩容过程

2025年3月14日,“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在深圳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刘鼎和卢迎华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e3b3fad7fd2f9ba6e2683ad06d1448d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1487d62c7375ab717bf8cd2f0b1271c.jpg

展览现场

展览以艺术史和思想史的双重视野为基点,通过早期与晚期作品的对话,呈现余友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早期经验部分聚焦于1970年代的后印象派风格风景写生和1980年代“圆”系列的探索,而晚期风格则展现2002年之后艺术家轻松自然、超越风格和时间的创作。展览强调余友涵在不同阶段作品中的动态递进与自我重构,清晰地勾勒出他从“友涵”到“余友涵”的艺术成长与自我扩容过程,使其创作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思想流变形成互文关系。

展览现场:在艺术家不同阶段的作品间穿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226857d3f0c4128b27d83147ee769d8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1f70b909296698e65e28e6afc283bc88.jpg

展览现场

展厅内,艺术家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并置陈列,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对话。早期的后印象派风格风景写生,色彩浓郁、笔触细腻,展现出余友涵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绘画语言的探索;而“圆”系列作品则以简洁而富有哲学意味的圆形构图,传递出艺术家对宇宙、生命和哲学的思考。进入晚期风格展区,观众能感受到余友涵在2002年之后创作的轻松与自由。这些作品色彩更加明亮,形式更加简洁,仿佛艺术家在岁月沉淀后对艺术的重新诠释。展览的布局巧妙地引导观众在不同阶段的作品间穿梭,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和思想深度。

策展人:杜曦云 “心灵所归”当代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心灵与故土、传统之间的深厚联系

2025年3月16日,“心灵所归——Where the Soul Belongs”当代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杜曦云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775ba556fdbf011b1cc28b3dd1131d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1a6af9da3d3a0d4ce1b83a4da5ccb8cd.jpg

展览现场

展览旨在通过艺术表达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褶皱,探索心灵与故土、传统之间的深厚联系。此外,展览还通过“城市引力”艺术共创项目,邀请观众参与互动,开启关于城市与人、时间与历史、记忆与未来的对话,为观众提供一个与心灵对话的契机。

展览现场:一场心灵的旅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e31d2f03f2b46c34975cd962c7d0519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0a29c6d6e212a5a552de9acbf270d06b.jpg

展览现场

在“心灵所归”当代艺术展的现场,观众被22位艺术家的近80件作品所包围,这些作品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等多种媒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探讨心灵的澎湃与热爱、反思与追寻、宁静与超越。 赵半狄的熊猫通过幽默、温暖的形象,传递出对全球化、文化身份和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海波的作品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时光流逝中的情感痕迹,引导观者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刘可的《我们从哪里来》则以深邃的哲思,叩问人类存在的根源与归宿。胡项城的《玄妙观察》以宏大的视角,将心灵置于宇宙的浩瀚与数字的玄妙之中……从内心的悸动到生命的探索,再到本源归真,展览带领观者完成一场心灵的旅程。

策展人:王麟 总有些问题刺破时间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那些能够穿透时间的永恒问题

2025年3月21日,“总有些问题刺破时间”在湖南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王麟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6c48c8701331a7b605be47385b14ec8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5de8a9331c1316cf3907127561da0b79.jpg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当代艺术作品探讨那些能够穿透时间维度的永恒问题,如身份认同、生态危机、技术伦理等。策展人王麟认为,当代艺术如同棱镜,折射出时代的困惑与个体的思考。展览聚焦中国新一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他们以敏锐的感知力捕捉时代浪潮,用视觉语言叩问身份、生态、记忆与未来。艺术家们以绘画、装置、影像等多元艺术形式,切入全球化与本土交织的复杂语境,试图呈现他们对时代命题的思考。展览旨在激发观众对现实与未来的深度反思,强调艺术不是答案,而是永恒的提问。

展览现场:多元艺术的奇妙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b2f73729af3307065c7e8b95a336797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f97d2ed58fea59db11b73cab22893b3e.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如同一个多元艺术的奇妙世界,蒲英玮的《新世界百科》将童年旧照转化为全球化符号,创造冒险故事;影像作品《一二》捕捉两人日常,剖析时间痕迹;汤杰的动态装置《一· |》和《云卷云舒》分别以金属圆片的流动和水沙变幻,具象化时间与灵动趣味;聂飔飏的《分形同境》用镜面打破空间界限,引发对自身与空间的思考;颜石林的《无懈可击的太阳》和《被太阳照耀的身体景观》以VR融合阳光与少年,营造温暖和谐;戴陈连的《东来紫气满函关》用纸影样式和经典片段,纪念外婆;唐钰涵的《欢愉》捕捉鱼跃瞬间,探讨偶然与真实。

策展人:彼得·逸利 李珍芽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32a374786f1a9787bf57042c70063e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d127aa360dd6086e913ab0e5e2b128ef.jpg

展览现场

2025年3月22日,“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展,此次展览由彼得·逸利、李珍芽担任策展人。展览以“探索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为核心理念。安妮卡·易的作品通过多感官装置、生物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模糊了生物与机械、科学与虚构、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界限。她将机械、真菌、海藻等非人类实体的个体体验融入创作,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强调机器与人类的共存。

展览现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b7efe99abe311989ca6bf07186f60d0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db594fbdcc61a6a29e7d4cc407124955.jpg

展览现场

展览空间设计将多个展厅串联,呈现仿佛实验室、太空舱或企业办公环境般的“无菌”场域体验。展厅内,白色无菌的环境与错落有致的装置作品相互交织,模糊了生物与机械的界限。透明容器中漂浮的生物组织、巨大屏幕上流动的影像作品《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都在诉说着超越人类认知的故事。观众们在作品间穿梭,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好奇,也有对人类与非人类关系的深刻反思,整个现场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氛围。

策展人:崔灿灿 黄一山个展“室内的标点”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材料与叙事、空间与工艺的关系

2025年3月22日,“黄一山:室内的标点”在松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5113e2c3e6e030b276e9a7adeb5caf0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0f1efaa159c5b508ea449a3c03993589.png

展览现场

展览以“室内”和“标点”为核心概念,前者指黄一山作品多以室内空间为背景,但其关注点并非传统室内画中的生活情绪,而是空间、透视、结构与材料的理性研究;后者则有多重含义,既体现古典主义影响下作品的理性气质,也反映出现代技术元素如矢量图、虚拟游戏等在作品中的应用。展览分为9个单元,展出近8年创作的近百件绘画、手稿、纪录片等作品,以创作步骤开篇,以自我隐喻结尾,中间穿插反复描绘的主题,探讨材料与叙事、空间与工艺的关系。这种结构旨在接近艺术家2008年《绕圈的人》中埋下的方向:关注绘画与现实之间的奥秘,重塑观者、绘画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展览现场:空间中的静谧故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f28581bf7177cfb8a74e62b5bac2721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4b337ae0651eaf520606716d616a9726.png

展览现场

作品被精心分布在9个单元中,从入口处的创作步骤展示开始,观众便被引入艺术家的创作世界。展厅中,黄一山的绘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来。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标点”,在空间中静谧地诉说着故事。画面中,艺术家对室内空间的解构与重构,以及对透视、结构和材料的深入研究,展现出一种超越传统室内画的理性气质。部分作品中融入的矢量图和虚拟游戏元素,更是为展览增添了一抹现代科技的色彩。在展览的中间部分,反复出现的主题作品形成了一种视觉的节奏,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绘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在展览的结尾处,艺术家以自我隐喻的方式,为整个展览画上了句号,仿佛是对创作旅程的一次总结与反思。

策展人:闫士杰 盐田千春个展“静寂之空”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家对“缺席的存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化

2025年3月22日,盐田千春个展“静寂之空”在红砖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闫士杰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503/b3a5f260289a586f1bd156e494507d0e.gif

盐田千春,《多重现实》,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e0f195370f836c5fd59de965e76d494c.jpg

盐田千春,《时间的回响》,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展览以东方哲学中的“空”为核心,通过6件全新特定场域装置,将艺术家的跨文化经验与东方元素融合,利用红砖美术馆的空间特点,以纤维和旧物编织出“空”的当代诠释。展览不仅是对“缺席的存在”的深化,更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回应,邀请观众在沉浸式装置中探索记忆、艺术与信仰如何在无我的宇宙中重构存在之锚。

展览现场:一种既脆弱又坚韧的视觉景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fae3c3f39bed96b57df829cb54e3d4ff.jpg

盐田千春,《意识的蜕变》,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4dd1ae493b866309602210121e5286e9.jpg

盐田千春,《通往静寂之门》,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3dce068e47e9c4078cdcbc0ac3623ef0.jpg

盐田千春,《生根的记忆》,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展厅内,巨大的空间被艺术家用红色和黑色的纤维线编织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些线条如同流动的思绪,将各种旧物——如中式家具、木船、古建门庭等——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既脆弱又坚韧的视觉景观。在《通往静寂之门》装置中,观众需要穿过一道由纤维线构成的狭窄通道,仿佛在穿越心灵的边界。而在《意识的蜕变》中,悬挂的旧物在灯光的映照下,投下斑驳的影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整个展览空间充满了对“空”的探索,观众在这些沉浸式装置中,不仅感受到艺术家对生死、记忆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也在无形中被引导去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策展人:吴建儒 人工智能时代:从所有权终结之时出发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聚焦人机协作中观念表达的新生

2025年3月22日,“人工智能时代:从所有权终结之时出发”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吴建儒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9f870c05028540a27ad1b92fd7187c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f650b1c955a9b2e961cfefdbb6645554.jpg

展览现场

展览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逻辑的重构,以及人机协作中观念表达的新生。展览汇聚了全球19位/组国内外艺术家,通过绘图仪绘画、生成艺术、人工智能系统、影像、游戏、动画、机械臂互动装置等多元媒介,探讨技术如何重塑艺术创作的核心逻辑。这一展览不仅是对观念艺术历史脉络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的叩问:当算法渗透创作核心,观念艺术将走向何方。展览试图在人与机器的协同中,探索新的文化生态与艺术表达路径,重新定义艺术创作中的“语言”与“所有权”。

展览现场:展示艺术家们在技术框架内探索创造性的突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7240dce0e722ea968134b386aeaaf76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1678a2266feac1b60552a7a9a0e04b09.jpg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生成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并置,展示了艺术家们在技术框架内探索创造性的突破。从赫伯特的《灰色显现VI》到瑞斯利用GANs技术的《压缩影像》,从李一凡显影历史图像的《ECHO》系列到李丹抵抗AI分类逻辑的作品,再到马修·普卢默–费尔南德斯的《元多鼠》,展览不仅呈现了技术的深度应用,还引发了对人工智能时代“作者”与“所有权”新语境的思考,挑战了观众对艺术、创作与所有权的传统认知。

策展人:策展团队 胡佳艺:侧面 正面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动态关系

2025年3月23日,“胡佳艺:侧面 正面”在苏州当代美术馆举办,此次活动由行为策展团队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440e8eab6c0dd3832940dc1771f79d4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f7d6f979808cafc61d50e54092775b6e.jpg

展览现场

此次活动以行为艺术为核心,通过身体与空间的互动,探索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展览强调在数字化时代重新重视个人身体的真实感,借助行为艺术让观众重新感知世界。艺术家胡佳艺将建筑空间视为可被编写的舞台,通过工作坊和排练,以三幕剧的形式展现身体与材料的互动,呼应工业化社会的群体协作与个体表达,使观众在艺术中找到共鸣并反思自身生命经验。

展览现场:行为剧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7d75744962d180fb8176bdc2c6123af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ea205abe37fb8e7ce797477a1a49cd7e.jpg

展览现场

艺术家胡佳艺将建筑内部设想为一个被不同方式反复编写的空间,通过工作坊和排练,将空间编写的成果呈现为一场行为剧场。演出以三幕剧的形式展开,第一幕,伴随着计时器的规律声响,参与者们围绕整齐堆叠的一立方米砖堆形成一圈传送带:拿取、传递、码放的动作循环往复,构筑起流水线式的空间秩序。随着参与者陆续退出流水线,集体协作逐渐演变成静默独坐。第二幕,所有人转向新一轮的个体化空间建造——他们拿起砖块,构建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人用砖块垒筑矮墙蹲坐,有人仅用三块砖建立极简休憩处,形态各异的砖块构筑物在空间中次第生长。第三幕,参与者们开始使用更常见的纸板、胶带、记号笔等材料分组协作进行构建。在整场演出中,材料与身体的互动既呼应了工业化社会的群体协作,又呈现了作为个体的个性化表达。在观演的过程中,观众也经由行为剧场的艺术表达形成对自身生命经验的深刻反思——那些常见的物品、日常的行为、隐秘的情绪,都能够经由“行为”放大。

策展人:冷林 王光乐个展“道路”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王光乐对绘画边界的不断突破

2025年3月23日,“王光乐:道路”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开展,此次展览由冷林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9da9d7eb7471c80448fb5be0cc1c5c8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aa2eda05cb38a92245afa96eb371ea0f.jpg

展览现场

展览以艺术家对时间、物质与存在的深刻探索为核心,完整呈现了其艺术实践的演变轨迹。展览标题“道路”既指向了艺术家作品中与自然共生的形式特质,也揭示了其在持续沉思中凝结的独特创作方式。策展人冷林指出,王光乐的艺术始终围绕着认识的实践,强调时间、累积以及接受由此产生的变化。从“水磨石”系列对日常性的朴素描绘,到“寿漆”系列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再到“第二号无题”系列对空间与时间关系的探索,展览通过不同阶段的作品,展现了王光乐如何在创作中不断突破绘画的边界。这是一条自然的必经之“道”,不需要选择,只需要感受和专注。

展览现场:艺术“道路”的显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aa68964d64ee751fd5e5c10c102dc6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8e4bde0ce98ea41331424d8041079580.pn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现场展示了超过40件艺术作品,涵盖了复星艺术中心的二层和三层展厅。《第二号无题》系列通过层层叠加的材料,展现出时间与物质的堆积感,引发对主体与时间的哲理思考;《红磷》则以火柴在画布上的痕迹,象征参与者与作品的动态关系,引发对艺术本质的反思。三楼展厅的时间线索清晰梳理了王光乐从《水磨石》系列开始的艺术旅程,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意义与绘画本质的探讨。此外,首次展出的《寿漆202409》突破传统画布限制,将建筑空间作为创作媒介,进一步探索了绘画的边界。

策展人:策展团队 段正渠:神仙日子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艺术家对北方大地的深切感悟

2025年3月23日,段正渠个展“神仙日子”在湾厦艺术中心开展,此次展览由艺术中心策展团队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fb9ff67d8398a721b92d28fcc4a0b4a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11b8a2775bced52632af0c96374d2534.jpg

展览现场

展览以艺术家对北方大地的深切感悟为核心,呈现其2007年至2022年间的油画、纸本及综合材料作品。展览标题源自段正渠对乡间写生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在陕北及西北地区的创作历程。从早期的英雄主义与现实主义,到后来对自然之美的真切表达,段正渠的作品不仅是对北方大地的深情描绘,更是对生命、土地及其神秘感的深度对话,邀请观众一同探寻属于自己的“神仙日子”。

展览现场:一种超脱的宁静与神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b99b91a29b0350f9d546a3ffa7c25f4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b9c9a7dce6016a995bb23158d5a5eba5.jpg

展览现场

观众仿佛被带入了一幅幅生动的北方大地画卷。艺术家早期作品中,陕北的山川、居民和民谣故事被赋予了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色彩,画面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深情与敬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段正渠的作品逐渐转向对自然之美的纯粹表达,画面更加简洁而富有诗意,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宁静与神秘。整个展览现场充满了对北方大地的深情与热爱,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与自然、生命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策展人:侯瀚如 李山个展“量子跳跃”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生命、科学与艺术的深刻联系

2025年3月24日,“李山:量子跳跃”个展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此次展览由侯瀚如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0747e67b2a5cf37d6ff91339ee2e99f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ccf7ae7d95f519df206f45afa0cb3de8.png

展览现场

展览以量子物理学中的“量子跃迁”为隐喻,探讨生命、科学与艺术的深刻联系。展览呈现了李山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基因编辑为语言的创作轨迹,其作品在核心、媒介和表达方式上不断跃迁,突破认知与观念的边界。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李山创作广度与深度的呈现,更提示我们在面对未来世界转变时,艺术如何成为理解生命与科技复杂关系的路径。

展览现场:多感官角度感受生命与科学、生物与艺术

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十多年来跨多种媒介的创作,涵盖生物艺术装置、巨幅绘画、特定场域大型装置、研究书稿及实验性影像作品等。展览以沉浸式体验带领观众从多感官角度探索李山对生命、科学与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797e157c6cf55ca06a03a01d668fbb1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4/60b098e32ac3d938450d26e196b2a432.png

展览现场

展览以《偏离》和《涂抹》两件生物艺术代表作拉开序幕,前者通过嵌合人类与蜻蜓创造出“蜻蜓人”,挑战传统审美与物种界限;后者则质疑基因编辑技术背后的人类中心主义。展厅入口的狭窄通道两侧首次同时展出《苏美尔徊响II》与《苏美尔徊响III》,以粗犷笔触和神秘色彩重新诠释古文明中人类与艺术的起源。通道尽头,李山用抽象形式探讨古苏美尔文明的意象符号。此外,展览还特别呈现“苏美尔徊响”系列的特定场域大型装置,重现古苏美尔文献中的核爆炸遗迹;以及李山最新构想的实验性影像作品,通过光影、音乐与色彩捕捉生命与量子行为的关系。同时,展厅首次公开展出李山30本笔记与手稿,展现其创作背后的理论研究与哲学思考。

策展人:胡斌 范勃个展“预言的寓言”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冲突与对比中反思未来与生命形态

2025年3月24日,范勃大型个展“预言的寓言”在顺德和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胡斌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93665cd56f620578b91e0076e7baeff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c3a0d7aa02481a86b7e6afeee5cf02a0.jpg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象征性图像和故事构建充满谜语的艺术世界。展览营造中西众神对话空间,以解构性视觉语法颠覆传统信仰与文化体系,展现完整与残缺、勇武与无力等对立元素的交织。范勃融入数据、分子式等元素,打破传统感知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当代性转译,引导观众在冲突与对比中反思未来与生命形态。

展览现场:众神对话的仪式化空间

展厅内,一系列精心布置的作品营造出一种众神对话的仪式化空间。巨大的蛇发女妖雕像顾影自怜,小丑装扮的斗士在画面中下坠,蜷缩在角落的神像显得“卑微”,而诸神的头像矩阵则等待着“疗愈”。这些作品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对比,完整与残缺、勇武与无力、崇高与戏谑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视觉冲击与思想张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b77e99321a37913fd062e30e242f384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c022569798a38ec9ea57928eee26f9f8.jpg

展览现场

在展厅的另一侧,范勃的“绘画笔记”系列作品以独特的形式呈现。这些作品融入了数据、分子式、语词和器官图像,打破传统感知方式,构建出一个充满歧义的语义世界。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仿佛被引导进入一个反观生命体自身脉动的心灵诗剧,感受到艺术家对生命、文化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策展人:姜俊 薛松个展  “自然-非然”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家近四十年创作精粹

2025年3月25日,薛松大型个展 “自然-非然” (Meta Nature)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姜俊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674efdae3be03c8aeea6df5f9baaca4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27b111b1b7bfc3e379bd59d5f6099435.jpg

展览现场

呈现艺术家近四十年创作精粹,聚焦2019年“法自然”系列新作。展览分两章,首章以“自然”为主题,按四季节气展开,展现薛松从“入世”到“出世”的艺术转变;第二章“非然”回顾其1990年至2019年的波普风格作品,勾勒艺术发展与现代化的关联。展览主题“自然-非然”融合物理、文化和数字自然,解构传统自然观,探讨自然与人工的矛盾统一,为观众提供思考自然与人类文明关系的平台。

展览现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洗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eaa593e1029f6db401c11425b994a3c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63db0a107fa75597a422634c323fe42.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艺术家通过丰富的色彩与独特的拼贴技法,将自然元素和传统文化符号巧妙融合,营造出超脱尘世的宇宙感,展现了艺术家从“入世”到“出世”的精神转变。同时,展览聚焦其波普风格作品,以鲜明色彩和大胆拼贴,反映对现代城市化和消费文化的深刻反思,记录了艺术发展与社会变迁。整个现场充满对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引导观众反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洗礼。

策展人:陈晓阳 熊迅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亚洲南方的多元视角

2025年3月28日,“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和人类学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熊迅联合策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3d1c5c528bfc97103082a6b5fac0dd2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33eb740049bbfa2a3e71b1bb424d758.jpg

展览现场

展览旨在通过影像作品探讨艺术与人类学的交叉领域,呈现亚洲南方的多元视角。展览邀请了12位艺术家和人类学家,通过他们的在地创作,展现山海、岛屿、雨林等不同情境下的“映像”。展览模糊学科边界,弱化专业中心主义,以影像为核心构建多维感官现场,鼓励观众凭借自身感受与直觉,思考“我们”的认知构成,理解“目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探寻未来的视角。

展览现场: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三楼展厅被亚洲南部常见的热带坡屋顶分隔成多个空间,这些屋顶覆盖着黑色透光布料,12组影像作品在其中交织,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1b4671dc4ef29ee85e695a91f601489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944cbbebb6154363b3db98cc95932443.jpg

展览现场

观众在第一个“屋顶”下,看到美籍人类学者邱垂珍的《回家的时间 回家的途径》,其流动的影像记录了贵州凯里的田野调查,唤起对“回家”的情感共鸣。而在另一个空间,菲律宾人类学家凯瑟琳·雷·利马约的《我们携带的物件》通过悬挂的相框,展现了海啸后难民携带的物品,映射出极端气候下的人性与日常。此外还有凯瑟琳·雷·利马约的《我们携带的物件》、娜塔莎·通泰的《烈焰花园》等等众多艺术家作品,涵盖田野调查、情感隐喻、文化还原与社会批判。多媒介作品模糊了艺术与人类学的边界,引导观众反思“他者”与“我们”的关系,以及艺术生产的形式与内容。

策展人:王春辰 杨烨炘个展《淘金米》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共存关系

2025年3月30日,艺术家杨烨炘个展《淘金米》在798艺术区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由王春辰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013224012bc46bca006b51c50bcfdb7.jpg

展厅中铺满大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a3551411ce9a552b5dfed279056d1646.jpg

艺术家杨烨炘在现场抛洒金米

展览通过将1000粒黄金大米撒入5吨普通大米中,邀请观众现场“淘金”,以此引发对物质价值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这一行为艺术不仅是对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的质询与抵抗,更在于唤起观众对粮食价值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义财富与生命的意义。展览还探讨了社会介入艺术的可能性,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共存关系,使社会参与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影响并延伸其意义。

展览现场:淘金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80181f1369f2a3980bd535bea11e21d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1d9f74460d79fb77f93085148b3146f5.jpg

观众淘金现场

此次展览艺术家将1000粒由千足金打造的黄金大米洒入铺满展厅的大米之中,观众通过预约的方式进入展厅,每次只能进入15人,并且在15分钟的时间内寻找金米,现场热闹异常,观众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淘金中,专注且热烈,其中有兴奋,有失落,有不甘和遗憾,可以看到人生百态。

策展人:许崇宝 胡昊 阮晶京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见证市场经济转型中艺术家对“现代性”的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2a32f3490fb24705107cbe84d965509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1a5f611350d7173cf0858501c157bbaa.jpg

展览现场

2025年3月30日,“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在泰康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许崇宝、胡昊、阮晶京担任策展人。

展览通过42件涵盖多种媒介的泰康收藏珍品,以情绪与情感为切入点,带领观众重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见证中国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艺术家对“现代性”的探索。展览突破线性历史观,以13个情绪区域引导观众体验那个时代的复杂情感,强调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唤醒观众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与共鸣。

展览现场:重回八九十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cd6768f975418aa6e60a48f2b394b72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3097c8b57adbb62e97112083ce6a616e.jpg

展览现场

展览空间被巧妙地划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围绕一种特定的情绪展开,如“舒缓”“深沉”“欢快”“浪漫”等。观众在这些情绪区域中穿梭,仿佛在情感的起伏中体验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在“浪漫”区域,安哥的摄影作品《广州流花路边的一对情侣》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温暖的色调,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宁静与美好;而在“深沉”区域,杨诘苍的水墨作品《千层墨》则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观众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厅的中心区域,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小模型和亚当·斯密的首版《国富论》并置,象征着1980年代的思想启蒙和1990年代的市场转型。这种独特的策展方式不仅呈现了艺术作品,更唤醒了观众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与共鸣。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在思考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感受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挑战。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寓言 当代艺术 策展人 行为 金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