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慧定生机——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在北京人美艺术馆开幕。作为林海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展,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他从艺四十年来的艺术成果,更通过五个板块——“大块文章”“西湖天下”“拟古写生”“人生仪态”“花鸟感时”——呈现了他对传统与当代、笔墨与意境的深度思考。
艺术家林海钟
林海钟的艺术创作始终扎根于对中国画传统的深入研究。在他的作品中,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通过笔墨的流转与意境的营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关系。正如他所言,山水画的核心在于“还山水的本来面目”,这不仅是一种技法的追求,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
展览的五个板块各有侧重,却又互为补充。“大块文章”板块中,林海钟以大尺幅作品展现了他对山水画整体的掌控力。这些作品不依赖草稿,而是凭借长期积累的“养兵千日”功夫,一气呵成,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与深邃的意境。立在画前,观众彷佛身临其境,可游、可居。
展厅现场
在“西湖天下”中,他以杭州西湖为题材,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与对自然的独特理解。“拟古写生”板块则体现了林海钟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他通过写生将自然形态转化为笔墨语言,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注入了现代的活力。而“人生仪态”与“花鸟感时”则展现了他在人物与花鸟题材上的多样探索。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还是花鸟的趣味,他都能以简练的笔墨捕捉生命的瞬间,传递出一种生动的生机。
展厅现场
林海钟的艺术不仅是一种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他强调“山水观”的重要性,认为山水画的核心在于对“真山水”的理解,而非简单的眼见为实。他通过笔墨与构图,试图还原山水的本真,同时赋予其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语境下,林海钟的创作无疑是一种回归与突破的结合。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为基础,直面当代生活,用笔墨表达对时代的思考。这种“慧定生机”的艺术态度,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探索。
此次展览不仅是林海钟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示,更是对当代中国画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看到了笔墨与意境的对话,也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执着追求。林海钟用他的画笔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仅在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对生命的感悟与对世界的洞察。
湖上春雨春消息 纸本水墨 林海钟 148.6×75.9cm×4 2014年
都市寻梦记 纸本水墨 林海钟 600×220cm 2018年
雅昌艺术网:首先请您谈谈此次展览“慧定生机”,全面展示了您的创作,您是如何看待或者定义此次展览的?
林海钟:展览不仅是对我创作常态的记录,更像是一次视觉化的思想梳理,呈现了我如何通过不同媒介探索山水的精神内核。
我的创作习惯更像是"日常书写",并没有刻意追求某个主题或风格,而是基于教学、写生和个人研究的自然延伸。策展人将作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和诗文五个板块,这种分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创作轨迹——它们看似分散,实则围绕"山水"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比如,花鸟画中的趣味性、人物画的动态感,甚至书法的线条节奏,最终都回归到山水的意境营造中。
《少林寺》 200× 402cm 2020年
雅昌艺术网:作为比较全面的一次呈现,当这些作品集中展示在展厅中,是否给您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林海钟:当200多件作品同时呈现时,我确实发现了许多未竟的思考线索。比如,《少林寺》这幅大型作品让我重新思考"镜像山水"的概念——它不仅是对现实场景的再现,更是对内心秩序的构建。创作这幅画时,我试图将少林寺的建筑群与周围山川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体验。这种创作需要调动几十年的笔墨经验,同时接受作品中不可避免的遗憾。正是这些瑕疵让作品保持了生命力,因为它们记录了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也为观者提供了进入作品的多重视角。
少林寺图▪山门
少林寺图 · 古道
雅昌艺术网:您提到《少林寺》这件作品,这是一件“巨幅”作品,了解到您在创作时"不打草稿"直接创作,如何看待即兴性与预设之间的关系?
林海钟:创作如同战争,平时的积累是"养兵千日",而落笔瞬间则是"用兵一时"。画家需在瞬间调动全部训练,而非依赖草稿。以《少林寺》为例,这幅画的构图需推演复杂地形与笔墨关系。我在创作时会想象自己置身其中,每一块岩石、每一棵树都需与整体意境相呼应。这种即兴性使作品保留了思维的流动性,同时也让观者感受到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突破。正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说:"万趣融其神思",画家需在瞬间将自然的秩序转化为心中的丘壑,而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核心。
红军 纸本设色 林海钟 200×240cm 2021年
洗桐图 纸本设色 林海钟 33×33cm 2024年
雅昌艺术网:您曾谈到山水写生要有大山水观,真山水认识,中国画山水的比例和素描观察法是很不一样的,包括山水画笔墨入门,这方面能否谈谈?
林海钟:中国传统山水画拒绝眼睛的欺骗,强调通过心灵去感知自然的真实。例如,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无法呈现山川的气象万千。宗炳提出"澄怀味象",认为画家需通过游历与冥想构建心中的山水秩序。我在教学时常以宋画为例,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近处的岩石与远处的山峰在比例上并不符合视觉逻辑,但却完美呈现了山水的雄浑之气。这种认知突破了视觉局限,使画家能够表现山水的内在精神。正如郭熙所言:"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其全",这不仅是观看的方法,更是创作的哲学。
拟倪云林容膝斋图意 纸本水墨 林海钟 34.5×45cm 2018年
高峰入山图 纸本水墨 林海钟 41×32.5cm 2021
具区畅游图 纸本水墨 林海钟 45×45cm 2018年
雅昌艺术网:“拟古写生”部分,主要呈现的是您写生作品,可以看到作品的量很大,您为何如此重视写生?
林海钟:写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与自然对话的方式。面对自然时,画家需将传统笔墨与现实物象对话。例如,杭州西湖的写生不仅是记录风景,更是研究如何将自然转化为心中的"丘壑"。我在西湖写生时常选择雷峰塔或断桥这样的经典景观,但每次的笔墨表达都不同——春天的烟雨朦胧、秋天的金桂飘香,这些感受都会直接影响笔触的轻重与墨色的浓淡。这些小品为大型创作提供了笔墨实验场,而最终的作品则需超越写生,呈现更宏大的精神空间。正如石涛所言:"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是积累,而创作则是将这些积累转化为心中的宇宙。
澹容春心 纸本设色 林海钟 137×15cm 2024年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创作中,杭州对您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西湖天下”部分,主要以西湖创作为主,杭州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
林海钟:杭州承载着南宋文化的余韵,是汉文化的精神栖息地。相比北京的浑厚广博,杭州的精致格调更利于"一门深入"的探索。我将杭州视为构建内心的基点——在此吸收传统精髓,同时保持对外部世界的开放视野。杭州的山水不仅是创作的灵感来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比如,西湖的十景不仅存在于自然中,也深深嵌入了杭州人的日常记忆。我在创作时常常想象自己是南宋的文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构建心中的理想世界。这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织,使杭州成为我艺术创作的根基。
雅昌艺术网:感觉杭州是您的“桃花源”,在3月初瀚阳艺术中心开幕的“又见桃花源”中,展出了您众多新作,您是如何理解桃花源的?
林海钟:山水画本质上是桃花源的构建。陶渊明的桃花源不仅是避世乌托邦,更是内心的秩序重构。画家通过笔墨营造理想世界,使观者在镜像中获得精神游历。我在创作时常以《桃花源记》为蓝本,想象如何将"忽逢桃花林"的惊喜转化为画面的意境。例如,我的《桃源图》系列试图通过层叠的山峦与蜿蜒的溪流引导观者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这种创作既需要深厚的传统功底,也需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正如恽南田所言:"写此桃花,一慰心赏",山水画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心灵的慰藉。
爱晚亭 纸本设色 林海钟 35×37cm 2024年
雅昌艺术网:您还出版了新书《观山水》,重点探讨了山水画的观法,这本书您想传达的是什么?
林海钟:这本书旨在为当代人提供进入中国山水哲学的启蒙。我试图梳理山水画的历史脉络,揭示其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价值。例如,宋人将山水视为最高艺术形式,而现代人却因西方艺术史的干扰误解了传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读者重建对山水画的认知,重新发现其精神意义。正如黄宾虹所言:"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山水画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理解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
侠客行 纸本设色 林海钟 33×46cm 2020年
红衣钟馗 (终南进士)纸本设色 林海钟 33×47cm 2018年
山茶花 纸本设色 林海钟 24×37.5cm 2024年
雅昌艺术网:最后,在现在越来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山水画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林海钟:山水画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永恒媒介。它既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内心秩序的追寻。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山水画提醒我们:真正的桃花源不在远方,而在对传统与自然的持续对话中。我的创作始终围绕这一命题展开——通过笔墨构建一个可供心灵栖息的世界。正如苏东坡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山水画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感知无限的宇宙,这种探索使艺术成为永恒的未竟之业,也是画家最大的幸福所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