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专稿 | 台北故宫百年院庆大展云集 第一档特展节令文物看清宫四季

2025-02-19 22:20:05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c0cfb6109577f5fdf893a75e63d788b6.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

2025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院方推出一系列展览。据相关报道介绍,台北故宫“镇院三宝”、北宋三大山水神品——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将首次在台北故宫南院展出。唐代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和珍稀元青花瓷器也将同时展出。“千年神遇——北宋西园雅集传奇”特展将呈现李公麟《五马图》、李氏《潇湘卧游图》等。

202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计划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749f9b551f9d3e7f098eb1e7ec05591b.jpg

​2025年开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推出了第一档特展——“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展。展览精选院藏善本文献、书画、器物等与贺岁及年度节令相关的藏品121组,以四季和立冬、元旦及万寿三大节日活动为主轴,通过文物展示,从新视角诠释时令转换下的生活场景,展现节令行事和仪式展演的多元化意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f6c46534debbbb6ee5a9185c7fb1aafc.jpg

年岁时序

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月令书籍流传于世,其初衷是为了向当时众多不识字的农民传达岁时节令的信息。为此,出现了月令图、月令歌、月令诗等多种艺术形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时节变化与农事活动。

清朝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入关前就接触明朝典章制度,入关后对汉族传统时令和节庆,大都遵照办理,也遵行一套依据天象运行、季节变换来决定作息和安排农事的时间观。据说乾隆皇帝的宫里曾悬挂《十二月月令图》,每月更换一幅。

月令图是中国传统风俗画的一种。乾隆版《十二月月令图》参考了雍正时期的《十二月行乐图》,全图无作者署名,共十二幅,展现了宫廷成员在圆明园欢度十二个月份节令的情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a6daaaa902d80f3f6cf4c61f2137b3a8.png

清 乾隆版 十二月月令图之二月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农历二月,天气已从酷寒中渐渐回暖,园中杏花盛开,人们也从严寒的“蛰伏”中苏醒,开始走出户外活动。从乾隆版《十二月月令图之二月》中可以看到,在女眷的起居处,有的在园内荡秋千嬉戏,有的在室内欣赏景色;前方的建筑则是男士的休闲场所,有人展卷读书,有人品茗清谈,而男主人则伫立池畔,陷入沉思。庭院一角,茶童在炉前扇火煮茶,另一人手托茶碗,准备奉茶。茶炉上放置着一把紫砂壶,茶盘上则摆放着带盖的茶碗,一派宁静雅致的氛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1490fb07adae7af5ac6881a2bc7ca465.jpg

《长物志》 明代 文震亨 清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不同季节、节日适宜悬挂怎样的书画内容呢?明代 文震亨《长物志》中的“悬画月令”就有详细记录“岁朝,宜宋画福神及古名贤像;元宵前后,宜看灯傀儡。正二月,宜春游仕女、梅杏、山茶、玉兰、桃李之属。三月三日,宜宋画真武像;清明前后,宜牡丹、芍药;四月八日,宜宋元人画佛及宋绣佛像。十四,宜宋画纯阳像;端五,宜真人玉符及宋元名笔端阳景、龙舟、艾虎五毒之类;六月,宜宋元大楼阁、大幅山水、蒙密树石、大幅云山、采莲、避暑等图。七夕,宜穿针、乞巧、天孙织女、楼阁、芭蕉、仕女等图……”

文震亨出身世家,其曾祖文徵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为“明代四大家”,以书画诗文名世。《长物志》是他造园经验的典范之作,全书共分12卷269小节,记载内容包括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用、赏、鉴、藏各个领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52f9bf22b0ca09e690d4bfe270e0a9b0.png

明 吴彬 月令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6b9a9defa4884f068080a6186400686a.jpg

清 嘉庆 粉彩花鸟纹六方笔筒

三节同乐

顺治八年(1651年),清朝正式将元旦、冬至、万寿节定为三大节,并规定了相应的礼仪制度。

冬至被视为“亚岁”,其重要性仅次于元旦。在民间,冬至有“肥冬瘦年”之说,人们会舂糍糕以祭祖,妇女向尊长献鞋袜,象征“履长”。冬至也是祭天的重要日子,皇帝会亲临天坛圜丘进行祭天仪式。祭祀前需斋戒,斋戒期间皇帝与陪同祭祀大臣需佩戴斋戒牌以示虔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90447a8b151967ab0733ad7e06af274c.jpg

清 铜镀金镶松石斋戒牌

此件“铜镀金镶松石斋戒牌” 以累丝为地,在牌面的中间位置,分别用青金石和绿松石镶嵌 “斋戒”,周围以绿松石镶嵌八仙法器,牌的上下两端配有钩环,通过绦丝将珊瑚蝙蝠和珍珠穿连。

按照中国的历法,从冬至的第二天起,每九天为一单元,共九九八十一天,称为 “九九”。 《九阳消寒图》是清代画家董邦达奉乾隆皇帝之命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作。这幅作品以俯瞰视角描绘了一条贯穿前后景的“之”字形蜿蜒河道,乾隆皇帝按九阳之次御笔各题一诗,共九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2272fe58de217ed52a0eef762481d0b3.jpg

清 董邦达《九阳消寒》

元旦即农历新年,是清朝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旦这天最重要的是百官拜见皇帝,称为大朝,它是朝会制度中级别最高的一种。

元旦当天,皇帝需在子正(午夜零点)起床,先吃苹果以祈愿“岁岁平安”,然后到养心殿东暖阁行开笔仪,向祖宗牌位行礼,接着前往慈宁宫向皇太后请安。皇帝完成前期礼仪后,回到寝宫等待百官朝贺。

屠苏酒作为清代宫廷和民间的重要节日饮品,不仅象征着驱邪避瘟和祈求平安,还承载着对国家和家庭的美好祝愿。元旦子时,乾隆皇帝在养心殿举行“开笔仪式”,使用象征“江山永固”的金瓯永固杯饮用屠苏酒,寓意着国家政通人和、江山永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85bad3c9c23d23c68537a08e1aeff608.jpg

清 董诰《屠苏欢饮》

清 董诰所绘的《履端纪丽图册-屠苏欢饮》,描绘了冬日雪景中人们欢饮屠苏酒的场景。画面展现了瑞雪覆盖的山谷与茅屋,屋内人们围坐饮酒,气氛温馨和睦,体现了传统习俗中元旦饮屠苏酒的欢乐场景。画面左上方题诗,“瑞雪满岩谷,茅檐喜气敷。千山积圭壁,一室饮屠苏。饯腊倾佳酿,先春买玉壶。团圞欢既醉,田美兆欣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db2756c4ef4ebbc299cd566e22306f11.jpg

清 金瓯永固杯

这件“金瓯永固杯”于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皇帝下令制作。该杯以黄金打造,夔龙为耳,三象头卷鼻为足,器身錾刻缠枝宝相花,口沿饰带状回纹,一面刻篆书“金瓯永固”,另一面刻“乾隆年制”,以点翠为地,嵌有珍珠及红蓝宝石。由于历经长期使用,原杯出现损伤,乾隆六十二年(即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皇帝下令重新制作了一件“金瓯永固杯”,新杯在尺寸和外观上与原杯几乎相同。新做的“金瓯永固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e6c39f6e8be72caff616ea180771301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d74c2262af211347f3d4463b3ee490ec.png

清 徐扬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局部)

这幅《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元旦,观象台钦天监观测到罕见的“日月同升,五星联珠”天文吉兆,因此皇帝下令绘图纪录。画中除了绘制观测到天文吉兆的观象台,也详细纪录正月初一文武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拜年及百姓的拜年活动,呈现城市节庆的风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7f3cde712d118a553506608d4f99a8f1.jpg

清 掐丝珐瑯大香炉

在清代宫廷的冬季生活中,火盆是不可或缺的取暖器具。这些火盆多以掐丝珐琅和铜材质制作,外壁装饰精美华丽,常饰有吉祥图案或精美的纹饰。其内部用于盛装炭薪,燃烧时可散发温暖的热量。这件“清 掐丝珐瑯大香炉”放置在大殿皇帝宝座前,兼具装饰和取暖的作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b83ab446afef5afb1d217b66bd27fc00.jpg

清 掐丝珐琅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是清代宫廷在年节期间常备的陈设,寓意天下太平、吉祥如意。这件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工艺品分为三层:下层为长方形台基,四足由铜架相连。台基由铜雕而成,上下饰以莲瓣,莲瓣中央嵌有绿松石。中层为一只白象,站立于台基之上。上层为一只铜瓶,瓶身造型为侈口、细颈、硕腹,上下饰有蕉叶纹,中部为番莲花。瓶中插有四镀金如意和一戟,戟下垂一石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53d350b65e6127b2eba0edf9397007fa.jpg

清 乾隆 金彩三羊开泰瓶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乾隆皇帝曾下令御窑厂各按时令,在瓷器上彩绘吉祥花样,其中年节使用“三羊开泰”。这一纹饰不仅用于瓷器,还广泛出现在宫廷陈设中,成为年节期间的重要装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6bdb628367960c417ca20a03e5fe28e0.jpg

清 乾隆 青花开光博古图螭耳扁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30fcd774b1c6d062ea2f3e80f728797e.jpg

清 万年青盆景

万寿节是皇帝的诞辰,是清朝的第三大节。皇帝诞辰当日,皇帝会在太和殿接受王公百官、外国使臣的朝贺。朝贺仪式包括奏乐、宣表、行三跪九叩礼等。官员和百姓会向皇帝献上寿礼,如如意、寿佛、书画等。皇帝也会按等级赏赐百官。此外,宫廷内会举办盛大筵宴,邀请皇子皇孙、耆老等共同庆祝。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这一年的大寿庆典是清朝历史上极为隆重的事件之一,其规模和盛况空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3fbe0dcfc7ddd82de7f1e9f60042452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c85cdbf56fbb3bde5f5569f6825ee93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b880aed6c33e7ea3517ca2da5229cb1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28758ade58bd0e8516d54b4eff552ae6.jpg

清 金简 天章演范宝典福书、元音寿牒

此《天章演范》二册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金简集结吉祥祝寿的印记,提前为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祝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6b4253a1b64599509a3a98ad6f67a9da.jpg

清 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

此类万寿无疆珐琅碗为乾隆皇帝万寿筵宴的餐具之一。

如意是清宫廷的珍宝之一。它的造型通常由云纹、灵芝形头部与长柄组成,寓意吉祥如意。云纹象征高远与祥瑞,灵芝则代表长寿与福气,整体造型既美观又富有深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2ccafc9c0e5bbdcb6654fde9393947b3.jpg

清 玉万寿无疆如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c54774e6c8771de47cf03339e57d30bf.png

清 金圣寿无疆如意

这件“玉万寿无疆如意”首部浮雕五爪盘龙,中央刻珠宝及云气纹,正面中央刻有“万寿无疆”篆书。“金圣寿无疆如意”首部中央饰寿星,周围环绕鹿、鹤、蝙蝠及祥云,象征福禄寿,柄中央饰五蝠捧寿,周围饰“圣寿无疆”;趾部饰寿山福海纹,柄面列饰长“寿”字。背面趾部贴黄绢籤“子皇帝臣溥仪跪进”,表明这件如意是溥仪向隆裕皇太后进献的礼物,用于庆贺皇太后的生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59e7af34b453a45dc87270a0b2a64128.jpg

清 玉寿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23f4d5180316599fef7194305a01a040.jpg

清 嘉庆 粉彩海屋添筹图瓶

四时接应

传统时间观念是依据天象规律、祭祀仪式以及农事活动的节奏而形成的。在清朝,时间的安排融合了汉族习俗与满蒙传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5fc259c807f4a213d08018ced7bf79e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f13fe2b8d7f0afbcf750ed10ce0fe8bf.png

清 剔彩耕作图瓣式盒

古代帝王亲耕是祭祀先农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先农的崇敬。清代礼制规定,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需至先农坛祭祀先农神,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进行亲耕。皇帝扶犁往返三次,象征性地耕种土地,之后由王公往返耕种五次,九卿往返耕种九次。亲耕仪式结束后,皇帝登上观耕台,观看百官继续耕种,并接受百官及参与耕种的老农的跪拜礼,对相关人员进行赏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778ead58ec1da96392324455eb4e42fa.png

清 乾隆 珐琅彩龙舟图胆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b2c9b7eed548e0754324970c1ddd06a7.png

清 乾隆 铜胎画珐琅花草五毒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ddc49fb0ef3a32cbe6f533bb2f8f9587.jpg

清 院本 亲蚕采桑

此画为乾隆皇帝于孝贤皇后富察氏过世后下令绘制,清宫设立“皇帝亲耕”、“皇后亲蚕”典礼,后者由皇后率领群臣妻妾命妇祭拜“先蚕神”后喂养蚕,透过官方典礼仪式鼓励民间耕织活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11ba9a006c2ee7cd5973e6b83988dc40.jpg

清 乾隆 鹿角筆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cf2995013ec8c754047a4c6a5eb33f3c.jpg

清 水仙盆景

结语:

我们在“年岁时序”中领略了古人对时间的敬畏与遵循;在“三节同乐”里感受元旦、冬至与万寿节的盛大与庄重;在“四时接应”中看到了宫廷与民间如何在四季的轮回中安排生活、庆祝丰收、祈愿平安。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百年院庆以“故宫100+”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给的展览。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带领观众回溯往昔岁月,领略文物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历史脉络。

责任编辑:王丽静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百年院庆 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 文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