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11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25-01-13 16:42:04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dc4f1c16723206717ebf23659b0a64a3.png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11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 高名潞 1994:日常·奇观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寻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的健康前行之路

2024年11月2日,“1994:日常·奇观”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开幕,本次展览由高名潞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f338fd2e3f2fc352a98ad92a4f33c50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9e9f1fa6d67d2800140dd274bfc8622d.jpg

展览现场

本展览的策展理念聚焦于1994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现象与价值。1994年,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与时代深度交流对撞的态势,涌现出“公寓艺术”与都市化题材创作两大新现象,艺术家们摒弃玄学陈述,以身边日常之物为载体,通过行动、语言的反向运用以及极多主义的重复性等手法,形成“体认”的艺术认识论,这是继“反观念的观念艺术”后的独特视角。与西方后观念艺术走向极端、沦为权力话语不同,中国当代艺术立足当下“文化时间”,注重实证、行为过程与现场参与,私人空间的公寓艺术与面向都市化现场的创作皆凸显身体参与和现场感。此次展览虽仅集中展示北京部分艺术家作品,但意在反观这一特殊年份的艺术现象,以朴素直接的思想表达和作品,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当下,为艺术发展提供启示,未来期待能全面呈现1994年全国范围的艺术风貌,探寻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的健康前行之路。

展览现场:引发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99b4cc339b3809198f2e31de4b926ca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7380e294e8d821b6720e077c48c75381.jpg

展览现场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将领略到蔡锦以美人蕉系列作品展现的1994年艺术风貌,感受姜杰《易碎的制品》中生命的脆弱与残酷,欣赏李津水墨画中空灵洒脱与幽默调侃的融合,体会邱志杰《纹身》对形象与背景关系的探讨,领略宋冬多媒介作品中的东方式哲思,感悟苏新平白马作品中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冲突,审视隋建国雕塑中历史沉重感的表达,品味张羽《炁》系列对水墨实验的创新,以及朱金石装置艺术中材料运用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共同勾勒出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图景,引发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

策展人:孙熳  浮声切响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艺术在沟通心灵、连接世界中的独特力量

2024年11月2日,“浮声切响”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孙熳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45eac47a071f4d9f94096156ed05bee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ae3a97236e38c91f98e491614c6e4568.jpg

“浮声切响”展览现场,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姜六六

Prosodic Grains installation view, BY ART MATTERS, photo by Liuliu JIANG

“浮声切响”源自南朝沈约对古汉语平仄音韵之美的阐述,强调人类因世界变化而生的情感抒发与传递需求。展览围绕“声音”与“情感共鸣”“语言交流”“语言形式”“非语言联结”“爱与拥抱世界”等核心问题,分为四大主题区域,旨在突破语言表层障碍,唤起人们内心对交流与共识的渴望。借助展馆这一平台,促进观众在韵律交融中实现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探索语言与非语言工具在情感表达与人际联结中的多元可能性,重拾人类对“乐感”与情感共鸣的重视,展现艺术在沟通心灵、连接世界中的独特力量。

展览现场:重新认识声音的力量与听觉感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286a5666bec8d1577aa42310e1d0fe9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9761dac233169def8ec04503e74cd32e.jpg

“浮声切响”展览现场,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姜六六

Prosodic Grains installation view, BY ART MATTERS, photo by Liuliu JIANG

在“浮声切响”展览现场,观众被引领进入一个由声音与情感共鸣交织的艺术空间,乔治·库苏里斯的《无形行走》与《海洋机器II》分别通过脚步感应和机械编程,将自然之声引入展厅,克里斯汀·孙·金的《不止一个时间》以手语图像化呈现时间的流逝,阿洛拉&卡尔萨迪亚的《风成图》将风预测技术与海事历史事件融合,常羽辰的《珊瑚辞典》用珊瑚形态构建独特语言;乔纳斯·德·安德拉达的《指导型游戏》展示巴西听障居民的手语交流,沈莘的《大地转绿》以多语言描绘四季变化,莱拉·瓦尔多的《数量级》和安杰莉卡·梅西蒂的《将来完成进行时》分别通过非语言表达和手势模拟雨声,探索交流的多样性;杨季涓的《大树喃喃自语》、奥利弗·比尔的《猫乐团》与《共振绘画》系列则用风铃声响和声音可视化,创造独特的音景与图案;郭天天的《坤弦》《瞻音》、薛雅元的《下雨了》以及瑞安·甘德的《2000年的合作(先知)》分别通过传统技法、气象连接和电子鼠形象,唤起同理心与多元连接,整个展览突破传统,结合声音与视觉艺术,展示全球艺术家对交流方式的探索,让观众在多感官体验中与情感共鸣,融入集体记忆,重新认识声音的力量与听觉感知。

策展人:林书传 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当下水墨生态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024年11月2日,“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林书传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1c46943fdd065eb26a437530a26cbb1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396473b70c5bc9dba5d6e0c79e55a6d4.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旨在回溯与归纳自“85新潮美术”以来中国当代水墨的多元状态,而非对概念进行宣言式总结。当代水墨的材料不再局限,其概念多义性使与当代艺术的界限被打破。面对四十年发展历程,展览不追求艺术家大规模集结呈现全貌,而是聚焦于行进中的命题,从狭义的笔墨纸材料关系到广义的多媒介表达,关注先驱者、实验者等各类创作者,强调个人创作史与整体发展历程的交织。在艺术家与作品挑选上,注重作品在绘画本体范畴的探讨、艺术家创作史中传统向当代转型的变化过程,以及作品对当代与传统关系的非割裂处理,呈现时代性与土壤性。展览希望在繁杂概念中抽取可讨论线索,以独特角度进行重要表达,展现中国在全球化艺术语境中的特色,构建传统中国画与当代艺术间可互鉴交流的桥梁,给予民族自信的表达,同时延续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对中国当代水墨持续关注与研究的传统,注重文献积累与出版,致力于在当下水墨生态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展览现场:感受当代水墨艺术四十年的辉煌历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3f939ed8256c7a87e504d6b92efdd0e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1d1277ff27c2a8a4e7e5516fe45bb20b.jpg

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一幅幅精心挑选的水墨作品宛如时光的使者,将观众带入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四十年的辉煌历程。展出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展现了艺术家们对水墨语言的多维度拓展,更在精神上体现了他们对艺术使命的担当。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到社会议题的探讨,从传统笔墨的坚守到现代媒介的融合,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突破了界限,让古老的水墨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展览不仅是对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四十年发展的回顾,更是对中国艺术不断突破、繁荣发展的见证。在这里,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为构建中国与世界艺术交流桥梁所做出的努力。

策展人:谭悦 岛亦有道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揭示海洋在人类历史与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2024年11月2日,“岛亦有道”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谭悦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ddb840935b32704a76f40d6f639f9a8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49b7628eb5f9b7e9ca8ad188be3ebde7.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通过16位(组)艺术家的多媒介作品,构建一个环流式的叙事与空间结构,探讨岛屿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多重身份与象征意义。展览以海洋传说、信仰与仪式为起点,结合远洋渔业、跨海基建等当代海上活动,展现海洋作为想象力孕育之地的多面性。展览从“火环带”“航海的吟唱”“珊瑚、沙洲和漂浮的陆地”“海盗新梦”四个维度展开,探讨岛屿的地质成因、非线性时间观、疆域问题以及海陆间政治与文化身份的协商,旨在揭示海洋在人类历史与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展览现场:岛屿作为思想容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62745be8ab8ee483ab4e967fee238df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1/08ebb6ea69cf4b490fde10451abaa665.jpeg

展览现场

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岛亦有道”展览现场,观众被邀请进入由艺术家作品构筑的形态各异的岛屿与环礁间,体验流动的剧目,思考岛屿作为思想容器的角色,以及对暴力、扩张、贪婪和边界概念的质询。展览通过多媒介作品,如伊旺·安米特与蒂塔·萨利娜的《潘延贝利汉/屠杀》、胡芮的《碎波上的星光行》、沈绮颖的《流沙志》和《不归园》、廖雯的《我吞吐潮汐只为照亮……》、叶慧的《吟诵》、于航的《海岸线》和《19赫兹》,以及张致中的《珊瑚洲》、翁奋的《人类世风景》、朱湘的《偏见湾》和《谭金娇消失在大亚湾》、张可的《关于亚张的一些摄影和记录》、梁超洪的《配给市场》和《救生衣》、阮俊的《船民》和覃小诗的《蕉门夜,夕阳雨》(二),展现了岛屿在生态、文化、历史与权力结构中的复杂角色。这些作品不仅挑战传统认知,还拓展了对岛屿的理解。

策展人:杨北辰“神女应无恙”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聚焦人类改造自然的激进行为

2024年11月3日,“神女应无恙”在美凯龙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杨北辰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6ca3f66827e012fe73af71d5b4c1689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59ee71c7a1da42437f5886e61ada8dfc.jpg

展览现场

“神女应无恙”作为MACA“谁拥有自然?”研究性展览系列的终章,旨在延续前两章对自然多重感知的探讨,聚焦人类改造自然的激进行为。展览名源自《水调歌头·游泳》中体现新中国基建雄心的诗句,现用以质疑地球工程。它回应前章多物种与采掘主义议题,关注“盖亚宇宙”下地球生命体的未来。作品创作借鉴人类学、历史学新方法,尤其是“多物种民族志”与“基础设施人类学”,但更注重创作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策展时避免全为研究型艺术家,以防观众疲惫。虽学者与当代艺术在评价上存在差异,但这种不同步恰是对话的趣味所在,策展工作致力于连接艺术家与学者,将研究融入艺术语境,激发新理解与视角。

展览现场:地球被过度改造后的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9aa8a324c0593a86ff063a961a5f369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2d2ba4f7ff3aedfd030128cb6509e271.jpg

展览现场

进入展览现场,一块四米宽的屏幕首先映入眼帘,播放着德国艺术家Julius von Bismarck的《与雷对话》,黑暗画面中闪电划过照亮棕榈树轮廓,而这竟是艺术家引闪电电流至地面的成果,其意图是与大自然交流而非控制。整个展览以影像、装置为主,国际艺术家们的作品各具语境,从新加坡艺术家Kent Chan构想的热带扩张世界,到英国艺术家Sonia Levy聚焦的百年运河生态,再到中国艺术家奚雷虚构的鳗鱼修炼成精的黑暗童话,现场氛围从严谨科研场所过渡到迷幻表演剧场。展厅一层的冷峻理性基调与二层模糊虚构与非虚构界限的元素相互交织,让人困惑于是在查看地球改造工程本身还是进入艺术家对后果的想象。

策展人:巫鸿 沈少民个展《米:吃进胃里的诗歌》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审视并感受“米”所蕴含的温暖力量

2024年11月3日,艺术家沈少民个展《米:吃进胃里的诗歌》在嘉源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巫鸿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a63ec3d8618ea53b2536108861ff4d0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805eed6aea1575be52bf231f18f34a66.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沈少民在深入研究嘉源海美术馆稻田后,全新创作的一组关于水稻的深刻思考。这些作品以稻田产出的天然材料为媒介,涵盖了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中国人与土地及食物之间的深厚关系,引领观众重新审视并感受“米”这一日常元素所蕴含的温暖力量。

展览现场:呈现水稻的“一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656d07804f51fc6a9769d70d2ae77ab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d4fbe873a2b467ba5332b9fb282f1dfd.jpg

展览现场

在嘉源海美术馆,沈少民的展览以稻田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与之紧密相连的作品,启发公众对水稻多样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稻田里,两只羊被稻草编织的草笼束缚,无法接触彼此;一根巨大的草绳装置从展厅延伸出,同样拴着羊,它们都面临着被食物困扰的困境。部分稻草被制成宣纸、稻墨和墨砖,稻墨上镌刻诗歌,用于绘制稻草画,让杂草以艺术形式重生。1320块墨砖刻有81首诗歌,砌成水稻纪念碑。美术馆中央的雕塑柱以三层图腾形式展现农业文明、生态系统与文化传承。沈少民还展示了手绘册页、水稻标本项目,呈现水稻生长历程、食物链生态及稻草文化,并展出全球上千种稻种与大米样品。展览尾声,艺术家为观众准备一锅米饭,希望这碗米饭能让展览的记忆在观众心中永恒留存。

策展人:崔灿灿“王玉平2024”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如何在压力时代找到松弛的生活方式

2024年11月6日,“王玉平2024”在宝龙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46ea03f6023c1c8b777aff095034ab0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7d0d219dd11c01fdc76a99cd715ecdbe.jpg

展览现场

“王玉平2024”展览以两部分呈现画家的艺术世界。第一部分还原画家工作室场景,展示近几年室内、物品和人物系列作品,通过摆放工作室切片、角落等元素,营造现场感,让观众仿佛步入画中,感受作品与平凡生活的紧密联系,创造亲密感,使王玉平成为少有的“室内画家”,展现生活无聊又美好的一面。第二部分以长卷、壁画、对比形式展示风景系列,呼应艺术家对东西方形式与美感的结合探索。王玉平在风景画中超越自然外观,增强色彩对比和用笔书写性,捕捉常人忽视的细节,连接私人生活与公共场景。他的绘画时空多样,早期作品与如今对比,反映人生路径和生活观转变,从90年代表现性、压抑性创作到回归平凡生活,专注于艺术自身,记录诚实、散漫日常。展览旨在展现如何在压力时代找到松弛、慵懒自在的生活方式。

展览现场:快节奏生活中的宁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8368d15baae2b2fbce016969cd721a9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dc86a8edd05da54360d0f4bf1e7e1a70.jpg

展览现场

踏入“王玉平2024”展览,观众宛如穿梭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时空。首先进入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家工作室复刻区,未完成的画作、散落的颜料、随意摆放的画具,营造出一种仿佛画家刚刚离开的即视感。观众可以随意坐在摆放的家具上,近距离感受画中所蕴含的平凡生活气息,那些杂乱的桌面、随意堆放的衣物,都在诉说着日常的琐碎与美好,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与作品产生共鸣,体会王玉平作为“室内画家”的独特魅力。随着步伐的移动,展览的第二部分徐徐展开,长卷、壁画与对比展示的风景系列映入眼帘。在展览的终点,早期作品与新作的对比陈列,勾勒出王玉平艺术生涯的轨迹。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宁静与自在的避风港。

策展人 :孙冬冬 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80一代人的独特文化叙事

2024年11月6日,“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在油罐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孙冬冬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f9f844e56a4c4e2b014e21d415543c9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cd6b25a39581d0ced313d482cfad0a7e.jpg

展览现场

“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群展聚焦1980年代出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探讨这一曾热门却渐显暧昧的群体。展览呈现“80后”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全球化等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与时代共振,反映他们面对当下全球化转变、地缘张力、意识形态冲突等不确定感时的现实感与勇气。作品不仅展现“80后”作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全球化理念塑造的一代人的独特文化叙事,更试图唤起观众对未来希望的共鸣。

展览现场:感受80后意识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bfd7bf9a4a960e5c0aeb2477e771cc1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02bc6678d817802104b73e51c2b88791.jpg

展览现场

在油罐艺术中心,展览巧妙利用两层空间,一层以圆弧形墙体围合的中央空间展示近30件作品,通过周轶伦的反消费主义装置、陈维的空寂车站灯箱、李然的都市人绘画等,勾勒出艺术家成长的碎片现场,反映当下隐藏问题及对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思考;二层则聚焦“历史感”,王拓的《痴迷录》在幽暗房间内探寻潜意识,马秋莎的《海上窗》以旧物拼凑时空,高磊的作品探讨历史真假,呈现“80后”基于命运对时空的突破与对生命本源等更大目标的追问,整体展览展现这一代人在时代浪潮中的现实体验与历史反思,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探寻。

策展人:巫鸿 尹秀珍个展“刺天”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一场围绕天与地、人和宇宙、内与外的讨论与想象

2024年11月7日,“尹秀珍:刺天”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巫鸿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9c36d746da0ee273a675580340d2357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63b9323a1cbc93157a758c9824d1b13a.jpg

展览现场

尹秀珍的艺术创作立足于人,对日常材质的敏感使她的作品总是含有生命的温度。通过约二十件材料和语汇各异的巨作,展览不仅呈现了艺术家尹秀珍的标志性作品与最新思考,也带领观者展开一场围绕天与地、人和宇宙、内与外的讨论与想象。

展览现场:一场从外在到内心的深刻艺术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741aae4d5c1dd61bbfa6aa7c052d79d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7c8cc10e6d2d20cf327fcc704a27a179.jpg

展览现场

踏入尹秀珍个展“刺天”的展厅,同名装置“刺天”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夺人眼球,由《飞行器》《刺天》《补天》三件作品构成。《飞行器》曾亮相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巧妙地将农用手扶拖拉机、上海桑塔纳轿车与铝皮模拟的波音747飞机嫁接,飞机上长出的“一根刺”象征着对天空与远方传说神话的向往。尹秀珍作为女性艺术家,细腻感性地将私人情感融入创作,使不同材质碰撞对话,如展览中的瓷器,其燃烧过程体现毁灭与创造的统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空”的概念相映成趣。艺术家还依据佛学感知理论,以“六根”为灵感,将六种感官融入作品,引导观众在观展时开启感官,静心体验。此次展览不仅宏观探索宇宙天地,触及未知,体现生命的本真状态,还微观关注琐碎日常中的温情,寻找生活的“安全出口”,为观众带来一场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在到内心的深刻艺术体验。

策展人:策展团队 安东尼·葛姆雷个展“栖息之所”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抵抗或讨论人类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

2024年11月14日,安东尼·葛姆雷个展“栖息之所”在北京常青画廊开幕,此次展览由常青画廊策展团队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d18a58d7f3277d886e92d6934960306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99422c269290fe8cb8616abbb7ef4ae9.png

“栖息之所”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个展现场

作为延续最久的打造高密度、高层城市居住地的社会实验,纽约的模版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全世界学习和复制,导致囿于建成环境内的人类现在已殊少踏足于城市之外。展览“栖身之所”则试图抵抗或讨论上述人类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展览标题基于艺术家的如下观点,即我们应当自内而外地看待身体,将其视作场所而非实体。在展览中,葛姆雷运用了建筑环境的句法结构来绘制并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再建身体,以求取全新的思考及感受。

展览现场:休憩之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ceb13400bbb17ca1f25ed3c0ab84e3d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d33ca935c0b84049ddae8a232f742f04.png

“栖息之所”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个展现场

在“安东尼·葛姆雷:栖息之所”展览中,观众仿佛步入了一个由黏土砖构建的迷宫,其中展示着132件真人大小、处于休憩状态的人体雕塑,这些作品构成了核心展品《休憩之所II》。在这个人类活动日益受限于高楼大厦的时代,展览质疑了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观众还可以从高处俯瞰,与雕塑互动,形成一个充满动态与主观体验的空间。此外,展览还包括《环线》和《同盟》等铸铁雕塑,探讨城市基础设施与人类关系的共通性,以及《规则III》和《支撑》等作品,将身体空间转化为建筑骨架,具象化地展现人造世界对人类的反向塑造,同时提醒观众关注自身与建成环境的联系,展览还呈现了葛姆雷的绘画作品,深化了对这一主题的探讨。

策展人:唐昕 威廉·雷森 周翊 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全方位呈现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2024年11月15日,“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在泰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英国金匠学院教授威廉·雷森、资深策展人周翊联合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00b656a37312c3d8543a140b5b752bc7.jpg

展览现场

展览旨在帮助公众理解人机关系,回顾AI与艺术结合的历史进程,精选全球30位/组艺术家作品,涵盖多个领域,为观众提供全球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创作观察平台。展览分为“历史”、“教育”、“当代”三个单元,分别展示数字艺术先驱作品、当代AI驱动艺术实践前沿作品,以及为初学者提供的数字艺术历史背景和技术介绍,全方位呈现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展览现场:一场融合震撼与治愈的感官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329c3f17f0c83b2f5530bc779f0070e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b4ec531223b34ca128556a0ddaff4728.jpg

展览现场

走进泰康美术馆,观众将享受一场融合震撼与治愈的感官体验。在“当代”单元,法国艺术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的互动装置《人类学习 #1》、中国艺术家韩娅娟的VR游戏艺术《赛博江湖》以及梅莫·阿克滕和凯蒂·佩顿·霍夫斯塔特的《超强光辉》等作品,以其沉浸式和交互性的特点,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展感受。此外,展览通过“历史”和“教育”两大单元,带领观众回顾全球计算机艺术从起步到AI时代的60年发展历程。观众有幸与数字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如“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约翰·惠特尼一世、“计算机艺术之母”维拉·莫尔纳等相遇,他们的作品如同传递火种的火炬,将人工智能的创意之光带到中国。这是一个易于参与的展览,可以激发观众的思考,探索未来。

策展人:策展团队 吕克·图伊曼斯·过去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艺术家对图像塑造历史和影响记忆的持续研究

2024年11月16日,“吕克·图伊曼斯:过去”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展,此次展览由策展团队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c69f5aa080eb54d38d12d84dadd9104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398d7a6b0d9bc9de49a3c26a92346436.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聚焦于吕克·图伊曼斯近90件代表性及鲜少展出的作品,深入探讨其对图像塑造历史和影响记忆的持续研究。图伊曼斯作为当今重要画家,以其冷静色调和对图像意味深长的运用闻名,作品题材广泛,涵盖日常物品到重大历史事件。他一天内完成作品,画面精心构思却寓意难解,其褪色、摄影般风格影响广泛,包括众多中国艺术家。

展览现场:全面展现图伊曼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135477b02897b1aa88016a32811825e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8194df4b2ad2a9eeabbd8abbf97c91b8.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呈现了图伊曼斯从1975年《手》的肖像挑衅,到1985年《接待室》的叙事中断探索,再到1986年《后视镜》的时间隐喻,以及1987年《鹅》的家庭记忆与不安,1991年《记忆》的虚构化尝试,1992年“诊断视图”系列的观众“诊断”,1996年《遗产VI》的“平庸之恶”呈现,1998年《肺》与《圣彼得与圣保罗》的再现层次与戏剧场景,2001年《眼睛》的监控之眼隐喻,2009年《片刻》的权力与记忆张力,直至2022年《亚伯》的历史记忆与流行文化纠缠,全面展现了图伊曼斯对图像、记忆、权力、历史等主题的多面探索与深刻思考。

策展人:李芳 何以闪烁——四川美术学院与大湾区新媒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新媒体艺术与区域文化协同创新

2024年11月23日,“何以闪烁——四川美术学院与大湾区新媒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李芳担任策展人,李呢喃与李新颖担任执行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0c010e367fab1a896cc391b3e6844c1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69048f5b8fde22b7da661923d1b7d4c9.jpg

展览现场

“何以闪烁——四川美术学院与大湾区新媒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以数字化浪潮为背景,聚焦成渝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对话与艺术创新。展览探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如何推动艺术形态演进,以及数字化革命下艺术创作的本体论变革。通过展示新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创作主体去中心化、叙事结构非线性化、传播介质多媒体化等特征,思考艺术生成机制在技术影响下的变化,以及“人机物”三元融合下的美学新变量,旨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探索新时期艺术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新路径。

展览现场:数字乐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2f82797508a9662b02bc3d8566d6168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d06e3a45903bf838c07c41f12173692d.pn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宛如未来“数字乐园”,围绕“数智赋能”核心,分三大版块展出成渝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26组艺术家的36件作品。展览现场充满了声光电等新媒体表现形式,一块块屏幕上构建出变幻莫测的图形,其中一朵电子花由观众“灌溉”盛放,成为互动体验的亮点。艺术家张恺麟的作品《E-Community》通过投影机将电子装置投射在纯白墙面上,观众可以看到一栋房子的部分人家以及这些家庭中正在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和叙事性。这场展览聚焦艺术与科技对话,探索新时期艺术教育、文化交流、技术实践新样本,旨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双圈互动,推动艺术创新与协同发展。

策展人:于洋 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传统写意花鸟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11月23日,“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于洋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177c79ff2967be64728e0dd491ec345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9cd28cc8ee05a665ba93a21277725325.jpg

展览现场

“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旨在深入探讨传统写意花鸟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展现艺术家阴澍雨在这一领域的独特探索与卓越成就。展览以“润物无声”为主题,寓意着阴澍雨的艺术创作如同春夜细雨,悄然滋润着观者的心灵,也象征着其在艺术道路上的默默耕耘与持续积累。此次展览汇集了阴澍雨近年来的190余幅精品力作,包括写生小品和宏幅创作,充分反映出他在花鸟画创作上的成绩与思考。这些作品既展现了画家个性化的图像表达,又体现了70后写意花鸟画一代对于笔墨传统的体悟之力和对自然万物的亲和之力,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为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展览现场:听见秋风清、草虫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f2996364bb0f38f3e6811d42e549f48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8a86a18b48607b15865b3aeeb981db0e.jpg

展览现场

在湖北美术馆展厅,190余幅作品依次陈列,包括写生小品和宏幅创作,作品济济一堂,蔚为壮观,充分反映出阴澍雨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上的成绩与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阴澍雨精湛的笔墨技艺,更体现了他对传统与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仿佛能闻到阵阵蔬果香,听见秋风清、草虫鸣,感受到中国人心底的寄托。

策展人:孙振华 去散步——谭勋作品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谭勋如何通过艺术重新定义现成品

2024年11月30日,“去散步——谭勋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孙振华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e2bff3acb96d6d07b4a6cd31e41c79f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8f1f6a0848dd669f28608a0052224774.jpg

谭勋《李明庄计划系列 72#局部

展览聚焦谭勋近年来的创作积淀,旨在呈现谭勋如何通过艺术手段重新定义现成品的作用与功能,打破日常用品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界限,探索材料与情感的融合。谭勋的作品体现了建构思维、微观叙事、公共意识、文化身份和当代时间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不仅概括了他的艺术探索,也为观众提供了解读其作品的参考框架。展览强调艺术创作不仅发生在工作室,更源于日常生活,象征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我独立性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作品,谭勋邀请观众一同“去散步”,在艺术与现实之间寻找一种疏离与连接的状态。

展览现场:感受现实生活中艺术的灵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c7b659a15f2aac9b388d25525137d9e6.jpg

谭勋《日子系列屏风 综合材料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4c712ef345532cc4db2047cee05171ce.jpg

“去散步”系列

在湖北美术馆负一楼特展厅,展示了谭勋的34组艺术作品,其中,《李明庄计划——铁皮盒》局部展示了金属尺寸不等的作品,体现了谭勋对材料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在“去散步”系列中,铝材精心雕铸的行李箱错落摆放,仿佛在等待人们开启一段未知的旅行。这些行李箱或披上银色外衣,镌刻出山水意境;或以大红装点,雕刻上古代人物形象,展现出对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一次温柔反叛与诗意抵抗。《日子》系列则源自艺术家与宠物狗的平凡日常,近百只一次性纸杯因茶水的侵蚀而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混合着时间与温度,交融叠变成一幅幅不是山水却又胜似山水的视觉图景。通过这些作品,谭勋邀请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灵感,展览现场不仅展示了谭勋的艺术才华,更反映了他对材料、情感和日常生活的深刻理解。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当代艺术 散步 科技艺术 策展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