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二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拍卖时间
12月29日至12月31日
(周日至周二)
拍卖地点
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 一楼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东路2号)
联系电话
0571-87896778 / 87812580
预展现场 戏曲古琴表演
程砚秋(1904~1958),是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他严守音韵规律,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表演非常细致深刻,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他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艺术特点。
此值先生120周年诞辰,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中国戏曲音乐艺术专场特推出“程砚秋与京剧”版块。其中的程砚秋遗珍专题,涵盖其艺术生涯不同阶段的影像、戏服、信札、文房等共百余件,这是程砚秋遗珍在市场上首次系统性地大量释出,实属难得。
《梅妃》是程砚秋重要成名作,与《红拂传》《文姬归汉》并称程氏早期三大名剧。程氏《梅妃》与梅兰芳《杨贵妃》、尚小云《汉明妃》和荀慧生《斩戚姬》合称京剧四大名旦的“四妃”。
本专题的戏码剧照以1928年程砚秋在《梅妃》首演上扮演江采萍的大尺幅手工上色剧照最具标志性,华丽的工艺还原他唯美的舞台风采。
另有他1926年签赠荀慧生“白社”组织者严独鹤的《聂隐娘》大尺幅剧照,当时“严公馆”是外地伶人来沪演出必拜的“码头”。彼时的上海与北京南北呼应,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戏曲两大艺术据点。
1931年12月4日、11日的《北平新报》,连载了程砚秋(当时名为“程艳秋”)所写文章《检阅我自己》。从1910年开始学艺,此时的程艳秋已经在京剧的天地里度过了二十年春秋,所以他在文末写到:“我想写一篇《二十年之回顾》,这算是一个初稿。”
戏服是戏曲中人最为重要的行头,用料和工艺颇为讲究。坊间传闻梅兰芳购置行头花去七万大洋,程砚秋虽未夸张至此,也花费近一万金之多,可见奢华程度。此次呈献程砚秋旧藏的各色华美戏服五套,这是市面上首次出现如此品类丰富、又保存完好的程砚秋戏服。
具体有生角扮演帝王时使用的明黄皇帔,蔡文姬等扮相端丽的青衣穿着的红底蓝边绣凤短袄、绣花翠帔和紫菊白帔,以及穆桂英等武旦所使用的槐红锈凤女大靠,均定制有金线刺成的精美苏绣。
名角不能没有好的作品,没有了罗瘿公的程砚秋变得更加独立、成熟,对创作的参与也越来越多。据翁偶虹回忆,《荒山泪》就是程砚秋提出主题思想,由金仲荪执笔完成的。
“战争无已,颇想借戏剧之力,以消弭战祸。”这是程砚秋对1930年代中外社会的总体判断,也是创排《荒山泪》的初衷,《荒山泪》因而还有另一个名字:《祈祷和平》。该剧结尾更是直接发出了“愿世间从今后永久太平”的呼告。
这出《荒山泪》也让程砚秋在赴欧游学期间,获得了西方艺术家的青睐。《荒山泪》让欧洲人记住了程砚秋。程砚秋此番赴欧考察戏曲音乐,1932年1月13日自北平启程赴欧时,直至1933年4月3日返回上海,共访问俄国、法国、德国、瑞士四国,拜访郎之万、赖鲁雅、陈和铣、孙佩苍等。
归国后将游学成果集成《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向中国曲艺界提出十九点改革意见,从微观的舞台表演到宏观的制度设计应有尽有。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Lot 713程砚秋(1904~1958) 旅欧考察戏曲时期致张法尧夫妇签名照照片(银盐纸基) 一帧(带卡纸)1932 年作23×15.5cm(照片) 33×21cm(卡纸)
说 明张法尧、守素夫妇上款。张为青帮大佬张啸林之子,留学法国,获博士学位。此为程砚秋1932年旅欧考察戏曲时期签名便装照,大尺幅,由北京容光照相馆拍摄,裱于该馆卡纸,并附封套。程砚秋 1932年在法国时与张氏夫妇往来密切,日记中多有“张法尧来”(4月3日)“张法尧家吃茶”(4月5日)、“张法尧请晚饭”(4月15日)等记载。
程砚秋从罗瘿公、姚茫父学书画开始,便收藏文房极多。其中有一对王福厂1938年抗战时为访沪的程砚秋所刻自用名章“程砚秋”和“玉霜”。他为难民义务演出至1942年才被迫移居北平郊外青龙镇,在红山口买地务农,另一方“红山漫士”印便是当时所刻。
1942年9月,程砚秋因不向日寇低头,不得不与他的戏曲家当一起,隐居北京青龙桥,在艺术上最成熟的年华里,中断了粉墨生涯。1945年8月18日,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程砚秋宣布结束“闭口、闭眼、闭心”的“三闭主义”,准备正式出山;之后,他重组秋声社,登台收徒。
新中国成立前后,程砚秋作为文艺界代表,出席多个重要会议。1949年3月29日至5月31日,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保卫和平大会。7月2日至19日,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向大会提出《改革平剧建言》《筹设戏曲音乐博物馆建议书》等五项提案。
可以说,程艳秋的第一个高光时期离不开一个人,一个改变他一生的知音——罗惇曧。1915年,罗氏发现了眼神清澈一身清朗的少年承菊侬。之后的九年时间里,他去看他的戏,他筹款为他获得自由,他帮他搬家拜师学艺,为他改名教他诗词绘画,他们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亦父子。
罗瘿公还为程艳秋量身打造,写新戏十余出,让程艳秋带着新韵新腔轰动梨园,扬名南北。就在程艳秋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之时,罗瘿公却确诊癌症,写以上信札的时候,病中的罗氏依然为程艳秋辛苦筹措,还不顾医生警告,继续为他写新剧本。
《红拂传》让许多观众记住了程砚秋的名号,程砚秋1923年赴沪演戏34出,《红拂传》是唯一一出演了7次的戏。此一信札册对于程砚秋的戏曲人生意义非凡,也是记录两位先生传奇故事的重要见证。日后程砚秋追忆前尘,不禁感慨:“程有今日,罗居首功。”
民国时期,程砚秋与整个梨园界都在上世纪的军阀割据中风雨飘摇。他和张宗昌、孙传芳在1927年济南双十节军署庆祝会上的合照便是极好例证。编剧金仲荪的题跋称,程砚秋率鸣和社赴山东出演赈灾义务戏,筹得五万余元,好戏的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邀请和孙传芳一起在济南中山公园四照厅前合影留念,还随附程砚秋获赠的双十纪念“袁大头”金币(如上)。
“艳秋”艺名是1914年程砚秋与余叔岩等人走票演出时,由春阳友会文牍主任徐醒缘所取。1919年,由罗瘿公为其将旗姓“承”改为汉姓“程”,字玉霜。由罗瘿公荐,拜梅兰芳为师。
1932年元旦,程氏改艺名“艳秋”为“砚秋”,易“玉霜”为“御霜”,因此以下合影或为其采用旧艺名和表字的最后合影。此前不久,他在《北平新报》上连载文章《检阅我自己》,又于12月25日在担任院长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发表《我之戏剧观》演讲,该时期确为程砚秋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历经多次改名的程砚秋,此时已是享誉中外的京剧名旦。他也在《检阅我自己》的文章中把“私有剧本”“列为一表”。
旧时代地位低下的伶人,却展露士大夫之风。在这普遍行事急进而潦草的时代,他的人生处处透露着从容,显示的全是是非分明,真可谓是一个大写的人。
程砚秋的一生,不仅肩负着自己的戏曲梦想,更为二十世纪京剧艺术辛勤耕耘、进取创新近五十载,为弘扬民族精神不懈努力。程砚秋为人处世平实,既不超俗,也不随俗,多次在出世和入世间来回转换。
从这批戏曲图像、文字、戏服、藏物出发,回溯民国梨园盛景,继而辐射大众,再唤起对传统舞台艺术的热忱。这一专题既献给视之若瑰宝的程派戏迷,也献给致力于传承和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广大藏家,以领略程砚秋的锐意进取和国粹的博大之美。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