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白-海派剪纸-《梦回故乡》2007年
岁月泛黄,梦回老上海
李守白-海派剪纸-《乡醇》2007年
或许是不知梦的缘故,流离之人追逐幻影。几十年前的老上海,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如今的灯红酒绿。有的是白墙黑瓦的弄堂,逼仄紧凑的街道,街坊邻里传来的人间烟火。
回忆那些年的生活场景,叫人百感交集,没有人一个上海人,可以从老上海的回忆里平静地走出来。
然而时光流转,老上海终将一去不返。
李守白-海派剪纸-《亲近上海》2007年
老上海的弄堂是这座城市最为重要的血脉,石库门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市民,他们在这里滚轮子,踢毽子,也在这里长大。
里弄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天真的天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弄堂的各种叫卖,总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学着样子,和着调子一起唱,这就是他们的学堂,也是他们温暖的厢房。
李守白-海派剪纸-《闲趣》2007年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一只saxophone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齐的圆桌子的队伍,椅子却是零乱的。暗角上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气味,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
这是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的一段描写。老上海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城市。十里洋场、石库门、思南路……每一样,都无不让人追忆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旧梦。
李守白-海派剪纸-《石库门留影》2007年
对于文人墨客来说,故乡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袅袅升起的炊烟,弥漫在童年的记忆中,也藏匿在时间的深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黑夜中撒下一片温柔,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寒冬腊月,即便天涯,也念念难忘。
而老上海于上海人就像是一条江水,奔流不息,永不停歇,带着无法言语的情感,像大河一般在胸口涌动。
李守白-海派剪纸-《琴思》2006年
还记得六十四条永不拓宽的小马路,她们或时尚摩登,或风韵别致,但都带有历史积淀的独特底蕴。岁月的沉淀在这里就像是一首诗,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岁月,拥有了最纯真的快乐,无论我们走到哪,上海的那份亲切总是那么温暖。
它是一座记忆之城,也是一座故事之城。
李守白-海派剪纸-《菊黄蟹肥》2007年
青砖拱门的街头,带着别样的复古精致,让上海这座都市充满了摩登风情。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烙印着千千万万上海人的生活。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李守白-海派剪纸-《共鸣》2007年
从梅兰芳的京剧到周璇的歌声,从张爱玲的小说到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旗袍风韵,上海的文化艺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的文化天空。
那些经典的旋律、文字、影像,如同一串串珍珠,串联起老上海的文化记忆,让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
李守白-海派剪纸-《海上遗梦》2007年
尽管如今这些岁月都已悄然离去,但老上海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时间、关于文化、关于生活的无尽故事。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触摸到未来的脉搏;你可以品味到传统的韵味,也可以领略到现代的风尚。
老上海,一座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的传奇都市。
李守白,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现为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华东师大、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多地举办展会和参展;摘取包括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在内的10多个金奖;被世界多国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 版权说明 ·
相关图片来自于李守白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来源:守白艺术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