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们将在南京江宁区百家湖文化中心举行竹赋金陵·十竹斋2024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本次拍卖拍品近2000件拍品,涉及古今书画、瓷玉珍赏、文房佛像等,品类丰富、品相极优。十竹斋诚邀各位藏家参加,期待与您共襄艺术盛事!
兰楼藏珍·王一羽先生旧藏
王一羽先生的一生,不仅以其浑朴雄健的印风和书风享誉艺坛,而且一生经手书画、陶瓷、家具、杂件等古器物无数,身后留下的藏品颇为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他在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后为南京市博物馆)工作期间,对南京新文博事业的开拓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是南京文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书画·兰楼藏珍
钤印:高其佩指头画 铁岭冷汉子指头生活 宸翰卷节当山色开窗就竹声(三见) 指头生活(六见) 竹声堂(二见) 潘荣杏 徐邦达印 孚尹 徐邦达
题跋:丁丑(1987)秋七月观于白下门因题。东海徐邦达时年八十又七岁。
题签:高其佩指画神品。乙亥仲冬,金陵羽翁题。钤印:王氏(朱)、羽(朱)
出版: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04-008。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385-386。
26×32cm×9 约0.7平尺/幅
高其佩,清代官员、画家,指画的开山祖师。康熙时以荫由宿州知州迁四川按察使,雍正间擢都统,后罢去。工诗善画,所绘人物山水,均苍浑沉厚,尤善指画,晚年遂不再用笔。
钤印:金陵王(朱)、羽翁七十后印(白)
款识:庚午(1990)仲夏,羽翁自题。
出版:1.《兰楼遗珍·羽翁墨迹》,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62。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246。
40×100cm 约3.6平尺
这次吉鸣约我为《羽翁墨迹》写篇文章,给我看了王老百余幅书法墨迹。大多是从七十年代到近几年的,也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正、草、篆、隶、行,无所不及,各类书体皆造诣极深。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南师大徐复老先生家的墙上,看到王老的一幅四尺三开的章草,是自作诗,写得率意天成,非常精彩,吃惊之余仰头看了好久。王老的书法,作为小辈,我是没有资格评论的,还是他自己所言到位:“自汉隶入手,以礼器、夏承为宗,参以张迁、华山、曹全、石门颂诸碑。从而上溯小篆以泰山二十九字为归;大篆以散盘为主,遍临两周诸器;楷书则自魏晋墓志入,不及隋唐;草临二王,归于章草,博采众长,熔铸古今。”在我见到的王老书法中,一笔一划都可以得到印证。
——孙晓云《飞鸿过后留一羽》
钤印:孙晓云(白)、抱云(朱)、肖形印羊、孙(朱)、空境(朱)
款识:丁丑(1997)初春尝书量天尺论书扵金陵。晓云。
释文:孙虔礼《书谱》绝类刘子元《史通》之文,唐时未有韩柳变体,大都如此,所谓画为分数,缀以妍辞,月露风云,相沿六代。相沿六代,盖选学大行虽李杜不能独创也。至其论书则过笔阵图远矣。……如抽刀断水,正如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前人行处故应不传。
19×115cm 约2.0平尺
王一羽与魏紫熙、伍霖生同游肇庆
(摄于 1983 年)
钤印:老魏(白)、紫熙书画(朱)
款识:高山流水有清音。必安同志来索画以之奉赠,一九八八年六月,魏紫熙。
备注:上款人吴必安系王一羽先生在肇庆的朋友。
119×60cm 约6.4平尺
钤印:伍(白)、伍(朱)、霖生(朱)、江山如此多娇(白)、八十年代(朱)
款识:壬戌(1982)年冬月霖生写。庚辰(2000)岁伍霖生又题。
出版:《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63。
66×66cm 约3.9平尺
王一羽与傅小石、傅二石、傅益瑶相聚
(约 1990 年摄于兰楼)
钤印:八十年代(朱)、小石左笔(白)、傅(朱)
款识:野渡。小石左笔。
出版: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65。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410。
45×68cm 约2.8平尺
钤印:傅二石(白)
款识:虹飞千尺走雷霆。羽翁八十华诞志贺,己卯(1999)年三月,傅二石写于金陵。
137×69cm 约8.5平尺
钤印:傅(白)、益瑶(朱)
款识:丁丑(1987)暮秋朔日,访兰楼偶忆黄山,特为羽翁作携琴访友图,即希粲正,益瑶并记。
72×24cm 约1.6平尺
王一羽与沙曼翁、陈大羽鉴赏藏印
(1980 年代摄于兰楼)
钤印:惜墨 ( 朱 )、除难将军章 ( 白 )、寐记 ( 朱 )
款识:吴郡曼翁年方六十五,笔墨拙劣惭愧惭愧。
出版: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 年 4 月,P061。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 年,P408。
134×22cm 约 2.7 平尺 / 幅
钤印:八十年代(朱)、陈大羽(白)
款识:癸亥(1983)伏暑。陈大羽客金陵。
出版: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57。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406。
128×47cm 约5.4平尺
钤印:白露(朱)、云起(白)
款识:一羽方家大雅之藏。壬戌(1982)江东范曾。
出版: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64。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409。
27×24cm 约0.6平尺
钤印:新建图章(朱)、了无挂碍(白)
款识:一羽老师一笑,大丰新建制。
34×94cm 约2.9平尺
▌瓷杂·兰楼藏珍
王一羽先生的一生,不仅以其浑朴雄健的印风和书风享誉艺坛,而且一生经手书画、陶瓷、家具、杂件等古器物无数,身后留下的藏品颇为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丙申年,南京市博物馆在先生子女们支持下举办展览,旨在纪念先生为文博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艺术之风薪火相传。
王一羽与耿宝昌合影
(1990 年代摄于兰楼)
出版:《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08。
王老的收藏中有一件铁砂釉梅瓶。我见过的铁砂釉器有三件,造型都是瓶,最早是在南京博物院的收藏中。我于1986年到南博瓷器库房做保管员,当时我看到院藏中有一件铁砂釉瓶,卡片上写着这件梅瓶的来源是上海伪和平博物馆。那时凡是蒋介石政权时代的机构名称前面都加有一个“伪”字,例如国民党军队称作伪军。关于文物,国际上有个象牙海岸公约,根据这个公约,抗战胜利日军投降后,日本人撤离中国时,不得带走一件文物。于是,当时的民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和平博物馆来接收日本人离开中国时留下的文物。在王世襄先生《锦灰堆》这本书里,记载了他当时作为国民接收大员去上海接收这批东西,成立和平博物馆的事情。和平博物馆的藏品约在1946年移交给了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民国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平博物馆就不复存在了。1950年,南京博物院成立后,原和平博物馆的瓷器就顺理成章地收藏在南京博物院瓷器库房。
为了搞清楚铁砂釉这个品种,我翻遍了能找到的资料而未果,于是就去请教王老。说来也巧,王老的收藏中就有一件铁砂釉梅瓶。老人家拿出他收藏的那件铁砂釉梅瓶给我看。这是一件清雍正铁砂釉梅瓶,造型秀美,外壁的酱釉地上满铺本色甚至发黑的细砂点,釉的质感好似铁砂粉末,沉着古朴。砂底,圈足内有旋坯痕。瓶内壁施薄薄的一层酱釉,手摸亦有旋坯痕迹。从瓶颈内壁看出瓶外壁施两层釉。王老解释说,因为这件瓶子外壁的釉跟翻模的铁砂一样,十分细腻而名铁砂釉。听王老这么一解释,不知怎么回事,我脑海里就浮现出1968年“文革”时期,我上初二时停课闹革命,去南京制泵厂翻砂车间学工时的场景——车间的地上有一堆翻模用的铁砂,表面细细的,十分平整地堆在那里。再看看眼前这件梅瓶的釉,觉得铁砂釉这个名字起得太形象了。王老还谈起这个铁砂釉梅瓶是50年代购自于十竹斋,并感叹到“那时的古董真便宜”。
——选自霍华《兰楼主人·金陵最后的贵族》
出版:
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11。
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418。
一件文物,有的因文化的持续性与特征的模糊性, 要想甄别其产生的年代,是颇为困难的事。父亲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杂志、资料,一件物品到手,凡有不解与疑惑,父亲会不厌其烦地去翻阅,查找;有的要与同行反复探讨研究,有的逐渐摸索出鉴别的方法, 有的则要等待时间与时机。
父亲有一漂亮的红色窑变瓷盘,已在手中收藏了好几十年,,但它到底出自哪个时代,虽与北京的耿宝昌先生、景德镇的刘新园先生等著名瓷器专家一起研究过多次,依旧不能有的解。在父亲去世前不久,耿先生来医院看望父亲,还特别提到它说,先前定为洪武年间,但据最新的考古瓷片看,它的年代要向前提。
——摘自小鸣《抱残守缺 笃志虚怀——兰楼羽翁的收藏人生》
底款:大明成化年制。
出版:《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15。
底款:大清嘉庆年制
出版:
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22。
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420。
出版:《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31。
▌印章·兰楼藏珍
著名篆刻家王一羽先生平生喜爱搜集各类印石,家藏各类珍奇印材琳琅满目,蔚为大观。然而作为金石篆刻名家,王老搜集印石目的不在庋藏,而注重“石以致用”。“石不能言最可人”,王老收集、辨析、把玩、鉴赏印石,进而奏刀治石,以自身的天赋、功力和技艺去体会石性,感悟石之精魂,赋予印石以艺术生命力,使之从一件工艺品跃变成为一件艺术品。
出版:
1.《兰楼长物·羽翁印存》,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79。
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163;P438
田黄石产于福建寿山溪附近的田野之中,因为非矿洞所产,所以无矿脉可循,出产极少,也因此尤为宝贵,有“石帝”之誉。张五常先生曾撰有《也谈石帝》一文,论述精详,特别提到“初入门的人会指萝卜丝纹、石皮与格(后者是一种特别的裂纹——所谓‘无格不成田’),是田黄的三个特征。问题是,这些特征不限于田黄所有,而且真正的田黄不一定有这些特征。”可谓的论。鉴别田黄的优劣高下,是一门不浅的学问,需要从各个方面来综合判定。
这方晚清重臣李鸿章用印,印面镌刻朱文“李鸿章印”四字,结篆匀称典雅,笔画起讫之处保留了书法笔意。其印材颇合于“石中之帝”田黄特征,印石高8厘米,宽4.5厘米,重432克。印章顶部及部分侧面雕有薄意云纹,是典型的清代风格,精美异常,有典型的内府工艺风格特征。印侧镌有“少荃夫子大人命刻”楷书边款,双刀刻就,铁画银钩,笔法、刀法均极娴熟。从款文的语气来看,这方印章应该是李鸿章嘱其门人所刻,而印章材质的珍贵程度,也十分符合李鸿章的身份和地位。此印边款仅为上款,由此推测这方印章很可能还有另一枚与之合为对印,而在另一枚上落镌刻者名字,可惜历经百余年沧桑,另一枚印章今日藏于何处已不可知。如果真的存在一枚与此印大小、重量相当的印章,那么这块原石的重量,起码在一公斤以上。抛开印材的珍稀程度不说,作为晚清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物,这枚印章亦自有其历史价值所在。
笔者所见篆刻史上关于田黄巨印的记载,有袁枚随园故物一枚,重二十两,当然此处重量为清代旧制,折合今天750克左右,大概袁枚后来将此物赠给毕沅,毕沅请“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刻成白文巨印。袁枚长毕沅14岁,两人同于1797年下世,这一段印史掌故,正发生于乾隆帝极力推崇田黄之时,由此也可以知道,即使在田黄石的盛产时期,这样大小的田黄石也已经非常稀罕了。
——朱琪《李鸿章田黄巨印》
朱琪,字石甫,号玩庐、拙工司马。1980年出生。是江苏籍最年轻的西泠印社社员,任教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分院艺术系,在国际学术期刊及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出版:《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73、174、180、181、182、 184、187。
其一:
清 老陇刻“梅里山人”寿山石印
高5.1cm 宽1.9cm
印文:梅里山人
边款:乾隆五十四年春王正月老陇
老陇(生卒年不详 ) 印史缺载,待考。
其二:
丁尚庾刻“梦龙”寿山石印
高4.4cm 长3.5cm 宽2.4cm
印文:梦龙
边款:庾刻
丁尚庾 (1865-1935) 字二仲,号潞河。浙江绍兴人。寓居北京,初以画鼻烟壶谋生。晚徙南京,曾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员。画善山水、花卉,间作指画,书工篆隶,旁及刻竹。篆刻以切刀仿汉,又喜用大篆入印。
其三:
丁尚庾刻“卓玉如”青田石
印高4.4cm 长2.5cm 宽1.1cm
印文:卓玉如
边款:丙寅六月二仲作
其四:
温廷宽刻 “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青田石印
高4.5cm
长2.2cm 宽2.1cm
印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边款:井白
温廷宽(1919-1997)宇景博,号井白。满族,北京人。寿石工弟子。早年从事美术教育,曾任京华美专、中火大学等校救职。1949年后任文物出版社第一编辑组组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擅长文物考古及美术史学研究,兼善书法篆刻。
出版:
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88。
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440。
出版:
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188。
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440。
▌印谱·兰楼藏珍
王一羽先生勤于艺事,尤倾心于篆刻。他对先秦古鉨、两汉古印,以至明清及近现代流派无不通览。喜搜集古旧印谱,尤贵原钤拓本。他认真研读,往往能从刀笔纵横中窥测作者匠心。
出版:《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177。
《秦汉印存》,清吴崚辑集。清同治四年(1865)钤印本。二册(开本高17.0厘米,宽9.7厘米)。四周单边圆角,蓝色版刷。版框高10.2厘米,宽5.6厘米。单面单印。版心无题名、页次。封面签题“秦汉印存,丙寅夏日,吴台朗题签”。
册一卷首有甲子(1864)嘉平月上浣道州何绍基序,钤朱泥“何绍基印”朱文印、“子贞”白文印。册二卷末有乙丑(1865)暮春之初味青主人吴崚识,钤朱泥“吴崚”白文印、“芷生”朱文印。
序者何绍基书名显赫,然亦热心玺印。道咸之际尝参与《簠斋印集》的审定。又自辑有《颐素斋印谱》,为何氏用印及自镌数印。辑集者吴崚由何序及自跋,可知其人嗜印之一斑。
该谱当为珍稀之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之本来自厦门图书馆。据松荫轩印学资料馆所藏,又有花框后印之本。
出版:《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198。
《吴昌硕印存》,吴昌硕篆刻,民国二十五年(1936)锌版钤拓本。一册(开本高27.7厘米,宽13.8厘米)。四周单边,墨色印刷。版框高15.2厘米,宽8.0厘米。单面单印,均附边款。书口上题“吴昌硕印存”,无页次。
书名页署“吴昌硕印存(篆文)丙子四月马公愚”。封面墨笔题签“吴昌硕印存,甲寅四月一羽署”。卷内钤有“潘戉”朱白龙形印,“薛玲印”白朱文,“凤藏室”白文、“一羽藏”朱文等鉴藏印。
扉页有羽翁老题识“凤藏室珍藏吴缶庐印存,一九七四年毓萱手订,白门一羽。”
正文钤印41方,始于“黄本戴氏”白文印,止于“樾荫庐”白文印。
该谱为割裂重装本,未知有无缺页。所知著目见载《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鲁迅美术学院藏有一部1936年钤印本,著录为“上海宣和印社”出版。俟考。
出版:《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194。
《邓石如印存》,邓石如篆刻,上海有正书局辑集。民国锌版钤拓本。二册(开本高30.3厘米,宽13.6厘米)。四周单边,墨色印刷。版框高13.2厘米,宽8.2厘米。单面单印,间附边款(占一面)。版心下署“有正书局”,无页次。封面签题“邓石如印存”。书名页署“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武进后学吴咨题”。卷内钤有“王稼辛藏书印”朱文,“凤藏室藏”朱文鉴藏印。
正文前有邓传密识语,署“时岁柔兆敦臧(1846)初冬,不肖传密敬识于无竟之寓”。
上海有正书局于民国五年尚出版有同名石印本,开本为高19.5厘米,宽13.2厘米,此兰楼所藏为后印再版改装本,出版年约为民国十八年。
出版:《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189。
《赵㧑叔印谱》,赵之谦篆刻,上海西泠印社辑集。民国六年(1917)锌版钤拓本。两集八册(开本高30.0厘米,宽17.8厘米)。四周单边,墨色印刷。版框高18.7厘米,宽12厘米。单面一至二印,均附边款。书口上题“赵㧑叔印谱初集(二集)”,下署“西泠印社”,无页次。封面签题:”赵㧑叔印谱”。书名页署”赵㧑叔印存(篆书,钤‘罗振玉印’白文印)”。卷内钤有“王稼辛藏书印”朱文、“待月轩”朱文、“乐耕庐”朱文鉴藏印。
赵之谦身前的印谱,韩天衡先生所见有魏锡曾《二金蝶堂印谱》、傅栻《赵㧑叔印谱》及朱志复辑《二金蝶堂癸亥以后印稿》三部(《天衡印谭》)。我们在复核兰楼藏谱版本时,尚读到了有1862年徐康子晋题跋的粘贴本一部,所载印章大多为习见作品,但其品相却佳于后世流传品,颇值赏玩。
▌家具·兰楼藏珍
王一羽先生的一生,不仅以其浑朴雄健的印风和书风享誉艺坛,而且一生经手书画、陶瓷、家具、杂件等古器物无数,身后留下的藏品颇为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他在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后为南京市博物馆)工作期间,对南京新文博事业的开拓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是南京文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出版:
1.《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68。
2.《万古云霄·王一羽先生纪念集》,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P412。
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与收藏家朱家溍先生曾数次来家中,与父亲一起赏玩品谈。记得一次在聊天喝茶间,他突然眼睛一亮,指着墙边不起眼的一对圈椅说,那可也是个好东西哟。朱先生所指的是一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藏品。父亲听说在江西婺源见到一对圈椅,成色很旧,看不出什么木质,但式样颇古。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父亲立即派家人乘车前往了解。从拍回的照片上看,木质难以断定,式样却属明式,父亲当即决定购买。婺源离南京几百公里,地处山区,纵然找到车,未必找到路。大家都劝父亲别大动干戈,得不偿失。但是他从来不把困难当作障碍,终于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麻烦之后如愿以偿。椅子到家了,所有看见的人无不摇头嗤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竟是这么一对破旧东西。父亲可不这么想,他除了窃喜又获得一件宝贝,更多的是在琢磨怎样让它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泽。这不,朱先生一眼将之捉出时,已是经过父亲精心的整治打理,而且,当它从肮脏邋遢通体伤病变为面容娇好形态端庄,其榉木的质地也随之确定。
摘自《抱残守缺 笃志虚怀——兰楼羽翁的收藏人生》
出版:《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71。
出版:《兰楼遗珍·羽翁长物》,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4月,P093。
清乾隆黄花梨大理石面方桌,是明式家具向清式家具过渡的典型代表。黄花梨木作为明式家具的首选材质,其色泽温润、木纹细腻,而大理石则为家具增添了一份华贵之气。方桌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简约之美。桌面上的大理石纹理丰富多变,如山水画卷,为方桌增添了无限生机。此类家具不仅是实用之器,更是艺术品,代表了清代宫廷家具的最高水平。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