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专稿 | 邵晓峰:聚焦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学

2024-12-04 09:50:22 作者:王丽静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文 | 王丽静

在知识产权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粹》这本书中,著者邵晓峰以其特有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勾勒出美术馆发展的未来愿景。这部包含40多万字、620页的专著,不仅是对他七年工作的系统性总结,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深思。

作为一门源自西方的学科,美术馆学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馆学紧扣中国特色,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2014年以来,中国美术馆在吴为山馆长带领下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基于此,邵晓峰认为,美术馆学理论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也应聚焦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07670eb4f6b721907be1bc14e65b34c7.jpg

《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粹》书影

这本书是邵晓峰日常工作积累的理论升华,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受命而作。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始终坚持记录和书写,将研究视点主要聚焦于中国美术馆,结合其多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性工作和拓展性业务,进行了全面思考与逻辑分析,作了深入的理论阐释与案例总结。这些内容具有前沿性、创意性与实操性。书中许多内容是通过他开设的数十场学术讲座归纳与提炼而来,为美术馆管理者、策展人、研究者、从业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带来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与启发。

邵晓峰的研究紧密结合展览实践,为助力构建中国式美术馆学提供了实践指南。在书中,他提出了如何构建世界一流美术馆的问题,并探讨了在新时代发展和把握新机遇时美术馆界必须考虑的课题。他特别强调了展览需要结合深入的学术研究和资源特色,以及长期打造品牌的重要性。

《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粹》不仅是美术馆学领域的宝贵资料,也是探索如何构建中国式美术馆学的学术构想。书中不仅记录了过去,还为美术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特别是在如何通过展览和学术活动来推动美术馆学的研究,以及如何将理论研究与丰富的典藏和各类展览相互动等方面,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支撑。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 对话 邵晓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16074ec33e19788995fac889f85dadb7.jpg

邵晓峰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雅昌艺术网:请您简要介绍在新时代背景下,美术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如何将其置于艺术史、文化史和通史的发展之中进行审视、比较?

邵晓峰:美术馆学作为一门源自西方的学科。自徐悲鸿先生1926年归国后,便不断倡导建立美术馆并发展这一学科,至今已近百年。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美术馆学发展始终紧扣中国特色,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对既有成果的梳理及理论的概括显得尤为重要。美术馆学理论需与中国的文化土壤相结合,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也应聚焦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学。

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美术馆相关的知识体系中也得到了体现。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要结合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将其置于艺术史、文化史和通史的发展之中进行审视和比较。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路径与西方不同,我们的普通观众至今仍能看懂几千年前的甲骨文、钟鼎文、隶书等,这在西方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的美术史呈现、展品梳理以及文字梳理都应围绕这一特点进行。

即使在引入西方艺术进行展示时,我们也应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展陈学,不能简单地将西方的展览照搬到中国。中国人的审美植根于厚重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化,以及与民族、哲学、宗教等内容的结合。美术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应反映这一文化特色。

西方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这并非因为中国人排斥外来文化,而是由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需要时间。以佛教为例,它传入中国后经过了长时间的本土化过程,最终与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同样,美术馆学在中国也应该走一条结合本土文化特色的路子,使之更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和审美,从而得到他们的喜爱和认同。

中国美术馆在节假日和周末常常人满为患,排长队现象十分常见,这反映出公众对于艺术展览的浓厚兴趣。尽管我们已通过技术手段加快了观众的入场速度,但排长队依然存在。特别是遇到大型展览时,观众需要提前一周以上预约,排队时间更长。

因此,将美术馆学置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语境中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对中国的美术馆学进行宏观的梳理,包括藏品管理、作品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传播以及衍生品的设计制作等方面,形成一个全面的美术馆学体系。

我最新出版的《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粹》,就聚焦于中国美术馆学的理论发展,特别是第一篇章的重点就是“美术馆学的拓展和创新”,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术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满足他们对艺术的需求和期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be7e3e10ab95f403b7aae18a1ce53f4.jpg

中国美术馆观众云集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中国美术馆在新时代的角色与功能?有哪些具体的实践和案例?

邵晓峰:2014年吴为山馆长任馆长以来,他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全面推动了中国美术馆学的发展。他倡导“学术立馆”,并建立了中国美术馆的十大展览体系,包括:“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典藏活化系列展;学术邀请系列展;策划与研究专题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国际交流展系列;国际交流“一带一路”特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丝路系列展;全民美育系列展。这些展览都是以往没有的,可谓创立了一个个新的品牌。

近期,中国美术馆全民美育系列展“美润心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正在展出,首次从5000多件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中精选出58件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展出馆藏中用于中小学课本的经典作品。此外,在自2017年以来的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项目中,教师篇的塑像有30多尊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吴为山馆长还积极推广向外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展览——“中国写意”,先后在近十个国家的重要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展览,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

中国美术馆在拓展美术馆功能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引领中国艺术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全国美展、国际美术双年展还是历届中国艺术节,都有大量的拓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美术馆还组织全国的艺术家进行创作。自2017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国美术馆,美术馆还负责雕塑创研班。一方面响应新时代重要主题的创作需求,另一方面也自主组织了许多创作项目,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的《旗帜》雕塑和去年完成的《长征组雕》创作,都获得了诸多赞誉。

此外,中国美术馆还与高校合作,如与北京大学共同培养博士后,与清华大学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与全国政协合作举办大型展览,帮助梳理藏品。同时,中国美术馆还与各大民主党派等重要团体合作办展,这些都是西方所没有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511ce8311fa5bd9d097ed900f70ae5f.jpg

中国美术馆全民美育系列展

“美润心田——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12/1115a5be0b1c6f62dbe9af2f9b3df814.jpeg

“中国写意”展览现场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正门的“中国写意”海报)

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馆在学术研究与理论探索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和成果?如何通过展览和学术活动来推动美术馆学的研究?

邵晓峰:2018年,吴为山馆长作为首席专家,联合全国美术馆界的学术力量,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百年雕塑研究》。这是该领域首次获得此类资助。该课题申报的基础是2017年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展览,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艺术为切入点,对中国美术馆馆藏及当代创作的雕塑作品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共展出了316位雕塑艺术家的590件精品力作,全面呈现了中国百年雕塑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成就。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的篇章与后来课题的篇章高度吻合,即将完成,这也是以往的美术馆所不具备的。它不仅体现在展览本身,还体现在对展览的深化和升华上。这一课题可谓提升了“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研究则涉及五六个方向,最终将形成几十万字的学术理论成果。

此外,该课题还涵盖了新时代部分的内容,其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一书已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这一成果是中国美术馆在实践、展示和研究方面的立体性呈现,与高校和专业研究团队的工作有所不同。它通过展览和学术活动不但推进了美术馆学的发展,而且为美术馆的功能拓展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12/58ee0a0523765d450c4ee49f0dc19b37.jpeg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中国百年雕塑研究”开题论证会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4fc1f14e213ea84e4be9e3d85d8c9bf.jpg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56ce2e38b4b231bebaa2bd0195eb3a6a.jpg

吴为山等著《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

雅昌艺术网:在中国美术馆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角色和功能经历了不断的拓展和变化。您认为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始终如一的,又有哪些方面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作为一个拥有61年历史的文化机构,积累了丰富的藏品,这些构成了我们稳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馆藏已有13万余件,成为一笔巨大的文化资产。这些藏品不仅是展览和研究的核心,也是新中国美术发展的有力见证。这些是相对恒定的。

变化的内容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间节点,对这些作品的展示和解读是不同的。如,十年前为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我们举办了“大道传薪,金石为开——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而今年,在他18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以“美在苍朴——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以来写意花鸟画家作品展”为题,对相关藏品进行了重新梳理,并纳入了20世纪以来的艺术大师作品。对比十年前的展览,我们对吴昌硕作品的展示数量和展陈方式都有了深化,这体现了我们对藏品展示和解读的持续更新。

尽管我馆的馆藏基础是稳定的,但每个展览的具体要求和实施都在发展。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展览内容的更新上,也体现在我们对藏品展示方式的创新上。每一次展览都是对馆藏资源的一次新探索,也是对美术馆功能的一次新拓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bf10ff5cf39e50e36f9ec084c2f02c4.jpg

“大道传薪,金石为开——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6b81d1fbfa3be1c11a673fd6d0334e2.jpg

“美在苍朴——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以来写意花鸟画家作品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馆如何将理论研究与丰富的典藏和各类展览相互动?尤其是“典藏活化系列展”是如何展示古今中外艺术“高峰”的?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的典藏资源丰富,我们的目标是让那些沉睡在库房中的作品活起来。为此,我们需要经常对那些可能被人遗忘的作品进行梳理。实际上,我们经常展出的只是馆藏中一小部分经典作品,相对于庞大的藏品总数而言,这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活化这些藏品,每次展览前我们都需要深入数据路与库房进行细致梳理。例如,吴为山馆长策划了以“美在五岳”为主题的馆藏作品展览,这是我们首次对这一题材进行梳理,从众多藏品中精选出近百件作品。这些尝试充满了新意,因此,典藏作品的活化仍然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13万余件藏品,继续挖掘典藏中那些尚未展出的作品,让它们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展示机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dcfbc3bcafeaa8c521eca113a0819bb.jpg

 典藏活化系列展 展览现场

“故乡——中国美术馆藏台湾艺术家作品展

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馆如何通过动态性、主题性理论研讨会,将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如何将这些理论成果放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不断充实与延展理论?

邵晓峰:我在中国美术馆的工作经历涵盖了研究与展览两个部门,分别担任研究部负责人近四年和展览部工作三年半,对美术馆从学术研究到展览展示的全流程都很熟悉。对于大型展览,我们通常会配套举办研讨会或论坛,这不仅是对展览的补充,也是对展览内容进行理论深化的重要环节。

如果展览结束后没有在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和提升,那么展览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遗憾的。我们精心挑选并展出的作品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挖掘的亮点,这些亮点对于有心的观众和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于有深度的展览,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撰写文章,这也是《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粹》一书的特色之一。书中不仅收录了对10个研讨会的述评,还包括了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关于几大系列展览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对展览内容深度挖掘的结果。展览结束后,我们不仅要总结实践经验,还要将其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归纳和提纯。

通过工作笔记,我记录了展览策划和布置中的琐碎事务性内容,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撰写了提升性论文,这种结合使得展览在理论思考下更加完备,更具理论深度。这些总结不仅利于我接下来的展览策划,也为他人提供了现成的案例和模板,可加以借鉴甚至直接使用。然而,每个展览都有其独特性,尤其是在不同的地方和场馆,特别是地方美术馆,因此需要一些参考内容来适应各自的具体情况。如果没有这些总结,我们就无法全面了解展览能达到的高度和思考的广度。这些都需要通过动态的主题性思考和研讨来实现交融和提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12/bf0ad4c1417a90ab20ed310eced3ad44.jpeg

研讨现场

(特色·融汇——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论坛)

雅昌艺术网:“新美术馆学”理念对美术馆行业有哪些重要推动作用?您如何看待这一理念?

邵晓峰:美术馆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晚,1936年才在南京建立了第一家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1960年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美术馆的运营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在《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粹》这本书中,我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学展开了很多思考,无论是高校、博物馆、美协、书协,还是各大民主党派、总工会等都有艺术展示的需求,通过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和早期策划参与,可以显著推动美术馆行业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首次让美术馆和博物馆提前介入,也是首次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画院承办。这种早期介入,从筹备、工作布置到作品展示的全过程,打破了以往仅租用场馆的模式,强调了早期策划的重要性。由于每个展示空间的独特性,早期介入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展览布局,使得展览在展陈上有所提升:第一,作品陈列疏朗,不再拥挤;第二,展陈简洁大方,以突出作品为主要目的,大幅度减少搭建与装饰;第三,作品摆放不再机械地按金、银、铜奖的顺序,而是根据作品特色与空间效果来决定。

正因为如此,美术馆专业人员的早期介入有助于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并相对降低成本。我们反对无序搭建和过度装饰,主张以作品为主,装饰适当。当前许多展览存在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展品之外的次要元素,导致作品本身被忽视。因此,我们应该首先专注于藏品和展品的研究,而非过分关注展示搭建和环境设计,以避免喧宾夺主。设计是需要的,但不能主次颠倒。一个好的展陈设计师应该是尽力烘托作品,而不是让设计本身成为焦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146584175a06920b54a572ebbc50556.jpg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

雅昌艺术网:在推动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方面,中国美术馆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和行动?您如何看待美术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特色故事的重任。我们致力于推动文明互鉴与交流,并通过国际展览实现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术馆积极筹备和举办各类展览,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美术馆还承担着两个重要的国际联盟秘书处的职责: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吴为山馆长同时担任这两个联盟的秘书长,利用这些平台积极推动国际展览的举办,这不仅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文明互鉴交流的重要体现。

在文化自信输出方面,我们主要围绕“中国写意”系列展的国际推广,倡导文化自信,弘扬文明互鉴,并重点推介以齐白石为代表的中国写意艺术家,包括中国写意雕塑和中国画大写意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聚焦策略,使得“中国写意”成为国际社会识别和记忆的中国文化符号。

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的美术馆界,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中国美术馆积极利用各种机会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让西方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引进外国艺术,让中国观众了解外国艺术的发展状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77725258a7983ea80c8cfbd17e6867e.jpg

国际交流展 展览现场

 (“艺韵华章——中韩水墨作品展开幕式

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美术馆的未来发展?对于美术馆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美术馆有哪些长远的规划和预期目标?

邵晓峰:数字化转型是每个美术馆都在关心的事情,中国美术馆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一进程。

首先,在宣传报道方面,中国美术馆建立了全媒体矩阵,通过12家不同的平台推广展览,利用数字化技术服务于不同的受众。此外,我们还为一些展览制作了三维线上展厅,让观众能在线浏览展览。在一些展览中,我们运用了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观众与作品的互动。

在馆藏藏品保护方面,我馆也大量应用了数字化技术,包括修复、采集和研究等。我们正在积极筹备购买最新的3D扫描仪,对雕塑等藏品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存储,以便未来的修护。此外,鉴定工作也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撑。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还需要加强建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4f4a518919935322f7837b0a685eec6d.jpg

应用数字科技 增加观众互动

(“艺术3.0——一山艺术个案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近些年,美术馆在展览策划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美术馆的功能和观众体验?

邵晓峰:美术馆在展览策划方面更加主动。我们围绕重大时间节点主动策划展览,增强了展览的社会相关性和时效性。我们为特定单位,如政协、民主党派和文史馆,策划专门的展览,既吸引其成员的关注和参与,又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影响力。我们积极发现并邀请优秀艺术家,通过学术邀请系列展,和策划与研究专题系列展,展示他们的作品。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呈现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还能填补我馆藏品的空缺。

雅昌艺术网:在美术馆学理论方面,您还比较关注哪些话题?对美术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何预期?

邵晓峰:在《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粹》这本书中,我对未来的美术馆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展望。

如何构建世界一流美术馆,这是美术馆界在新时代发展和把握新机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还强调了展览需要结合具有特色的深入研究,长期打造一个品牌。以“墨韵文脉”品牌为例,自去年5月以来,我馆不断强化构建这个项目,使其成为了我馆的标志性品牌,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连续性、统一性和传承性。

在新媒体时代,尽管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仍十分浓厚。我们5楼“墨韵文脉”展厅经常人满为患,因为原作的感染力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团结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交融特色资源,互相支撑,不断合作,提升展览质量,满足观众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

中国美术馆作品不仅在北京展出,还源源不断地巡展到外地,同时我们也引入外地兄弟馆和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这种不断的循环往复,不仅有效地“盘活”了众多艺术宝贝,也显示了优秀资源循环活化是未来展览发展的趋势。典藏活化不仅在本馆进行,也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各大馆进行,尽管国际合作更为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智慧,我馆一直在积极推进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746ff13b344e3d58acf1b57a33882ac7.jpg

“墨韵文脉”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谢谢!

责任编辑:王丽静

推荐关键字:《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与案例集粹》 中国美术馆 美术馆学 邵晓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