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光影与圆象:余友涵与耿建翌的当代交响 | 嘉德香港2024秋拍

2024-10-02 20:00:00 来源:快讯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嘉德2024秋季拍卖汇聚当代艺术先锋——余友涵与耿建翌的代表作,二人为首批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余友涵的《抽象1986-27》与《抽象1986-17》,为艺术家「圆」系列的早期珍稀之作;而另二件系列油画,则以一代伟人对话西方艺术史的独特视角,解构一个时代的崇拜与反思,融汇东西,展现历史偶像的全新面貌。而耿建翌的两件作品则藉由光影碎片与理性及感性交融的银盐影像,挑战传统视觉逻辑,为观者带来非凡的艺术体验与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圆融之境.偶像新解

余友涵的大巧若拙与敢为人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81e8cadf2fceb95c8174a9bc7315e538.png

艺术家余友涵

余友涵1943年出生于上海,为中国早期抽象艺术及政治波普艺术的翘楚。1973年他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返沪,任职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直至退休。早在1999年,其作品便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他擅长以图像符号解构与再现多元文化下的历史变迁,并开创中国政治波普艺术的先河,先后发展出「圆」等系列绘画。其作品获藏于众多知名艺术机构,包括上海龙美术馆、南京金鹰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雅加达余德耀基金会、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昆士兰美术馆等。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圆系列』画作采用的是原始手法,具有逻辑、结构和惊喜。它们以不同方式演绎了一个视觉隐喻,象征了现实世界中的光影变幻。”

——英国艺评家柯林斯(Matthew Collings)

1984年,余友涵取材于老子「自然无为」的哲学观,开始从具象绘画转入抽象实践,「圆」系列应运而生,尔后四十余年,他以点、线为笔,灵活多变地构建了以「圆」为核心的画面。是次呈现的《抽象1986-27》及《抽象1986-17》皆出自于该系列,作品由现欧洲私人藏家珍存逾十年,当中大道至简的丰富层次让人过目不忘。

方圆中的宇宙与内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f3eea916c5989f89cc8e00763b751857.png

余友涵

抽象1986-27

压克力彩 纸本 | 一九八六年作 | 80×105 cm.

Yu Youhan

Abstract 1986-27

Acrylic on paper

Painted in 1986

出版

2013年5月,《艺术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第63页

2016年,《余友涵画集(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第51页

来源

布鲁塞尔今日中国画廊

现欧洲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附:布鲁塞尔今日中国画廊开立之艺术家亲签作品证书

估价 ESTIMATE:

HKD 180,000 – 280,000

《抽象1986-27》以潋滟的橘红色彩为主调,艺术家匠心独具地将圆、柱形等几何元素巧妙配置于温暖的背景之上,以中区对比的湛蓝色圆形为中心,透过几何形状的疏密安排展现线条与空间对话,圆形左右的蓝绿竖线若摩斯密码,秩序紧凑地作横向铺排,与背景的红彩形成强烈对比,又恰到好处地与大圆边界处黑色的点线遥相呼应。有趣的是,作品中的线条没有一条是绝对封闭的,透过断续相连,若欢迎各种外来的可能与变动,并保持一种伸缩的弹性,若示现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与体悟、以及老子「寓圆于方」哲学,言说人生若方圆相济、伸缩有度,便可豁达圆满的精神。画面中红、蓝、橙、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暖色的活力与冷色的收缩,阐释了作品多维的层次与蕴含的情感深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dd9b96dc9ed321906ae5943d4b6dbd44.png

余友涵

抽象1986-17

压克力彩 纸本 | 一九八六年作 | 80×105 cm.

Yu Youhan

Abstract 1986-17

Acrylic on paper

Painted in 1986

来源

布鲁塞尔今日中国画廊

现欧洲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附:布鲁塞尔今日中国画廊开立之艺术家亲签作品证书

估价 ESTIMATE:

HKD 150,000 – 250,000

反观《抽象1986-17》,艺术家以极其克制的深蓝色为基底,加以宝蓝色块展现其标志性的圆形。在这一不规则的圆形上部,悬浮着两排星星点点的暗红色块,一排竖直,一排水平,与圆中部穿过圆心的横平方块形成神秘的符号配对,若隐若现,彷佛黑夜深空里,若隐若现的光线交替,引领观者穿梭于有无之间,响应着生生不息的宇宙哲理。这些点块若击鼓的节拍,以独有的节奏与韵律探索自然秩序,画面深不见底,又宁静和睦,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寻觅当中蕴藏的博大与自由、瞬间即永恒!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借用波普风的绘画方式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以轻松的风格呈现,加入些许的调侃和批判,却不失对他的尊敬。在我的作品中已不再是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而是个凡人。”

——余友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890d380acb2728f8b26894e1444185ee.png

劳森伯格和沃霍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访华推动了中国波普艺术的发展

上世纪八〇年代末,伴随中国商业化与消费主义的发展,当代艺术进入自由蓬勃的时代,1982年沃霍尔(Andy Warhol)访华及1985年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在中国美术馆的巡回展推动着中国波普艺术的进程,此亦启发了余友涵,他在90年代初期开始了以历史为题材的波普实践。是次呈现的两幅同名肖像作品诞生于千禧年前后。该系列之作仅33件,藉由与西方大师的对话,展现西方艺术流派的历史推进、演变,同时也诙谐地探讨中国新生自由经济与「标准化」的共产主义之微妙关系,留下耐人寻味的解读空间。

曾有人问瑞士著名藏家希克(Uli Sigg)如果遭遇火灾,他最先抢救什么作品,希克毫不犹豫地选了一幅余友涵的肖像。澳大利亚艺评家格拉斯顿(Paul Gladston)认为余友涵的作品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非常具有挑战性,令人无法回避」,显见该系列作品的要义。

图象的解放与自由

耿建翌暗喻及指示的艺术宫殿

耿建翌终其一生致力于打破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界限,擅长以喜怒难辨的神秘图像引导观者在图像符号中探索自我。他长期深入对「光源」与「受光」所成物像的探讨,在九〇年代先后创生「对一般运动的简单解释」、「受光部」、到「暗房摄影」系列作品,揭示「人」的多样化形态。其作品被许多国内外知名机构收藏,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和香港M+美术馆等。尽管他于2017年因病离世,但其艺术影响力回响不绝。202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行耿建翌大型回顾展,其自信大胆的风格、时尚内敛的色彩,及丰富的作品媒介,展现了他横溢的才华与对生命哲学的深思。是次呈现来自艺术家代表系列「受光部」及「银盐照片」二件意义非凡的代表作。

光影拼图:「受光部」里的视觉解放

“根据我的经验,当我们试图看清一个人时,往往也会不自觉地看到其他人的影子。”

——耿建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d44255ac4e09acb54aeea85517b44217.png

耿建翌

两个受光部

彩色铅笔 纸本 | 一九九九年作 | 32×25cm.

Geng Jianyi

Two Spots of Light

Coloured pencil on paper

Painted in 1999

出版

2022年,《耿建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第156页

展览

2022年11月10日至2023年2月12日,「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23年3月18日至6月11日,「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来源

上海香格纳画廊

亚洲私人收藏

估价 ESTIMATE:

HKD 20,000 – 40,000

「受光部」系列最早开始于1990年,艺术家对光在人脸上所造成的碎片形状着迷,当人物形象交织重迭,视觉焦点即不再聚焦于单一的个体人物,这一「光影实验」改变着观看的习惯。在该系列中,他运用「标准照」和「合照」的构图,巧妙提取并迭加了不同人物的受光部分,在此过程中,原本具体的人物形象被逐渐淡化,直至完全消解,仅留下「受光部」与阴影,这些光影碎片打破了传统描摹的写实语境,使对象物成为一个全然「新生而解放」的造型。2022年耿建翌大型回顾展便选用该系列之作做为海报,标示了此于艺术家创作中特出的地位与重要性。

完成于1999年的《两个受光部》即为该系列之经典。据可考出版,本作为艺术家存世的「受光部」系列中极为稀罕,仅有十件的色铅笔纸本作品之一。作品以温暖的褐色彩为主调,肖像的面部特征被艺术家以碎片形式表现,具象面孔若隐若现,而迭加其上的另一个面孔削弱了主角的辨识度,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悬念交融在细腻的铅笔笔触与明暗块面的随机组合里。作品构图简洁有力,在色铅笔触轻重变化、动静交织、笔锋的多角度妙用中,使观者在斑驳的明暗层次中思考画者对「观看—被看—接受—距离」的探究,打破固有认知,重新审视观者与艺术家、与画像的现实互动。

摄影中的绘画,绘画中的摄影

“我认为在暗房里涂抹银盐照片,这种创作过程中想表达的其实更多的是偶发性,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比较核心魅力的东西。”

——耿建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50304e82886a8668e7010e075f6e9244.png

耿建翌

可见的日常影画3

化学法涂鸦 银盐相纸 | 二〇〇五年作 | 83×100cm.

Geng Jianyi

Visible Daily Image 3

Chemigrams on silver halide photograph paper

Painted in 2005

出版

2022年,《耿建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第370至371页

来源

上海香格纳画廊

现亚洲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附:上海香格纳画廊开立之艺术家亲签作品证书

估价 ESTIMATE:

HKD 500,000 – 800,000

1995年,耿建翌延续着对碎片形象消失与重迭的兴致,开启了别开生面的「暗房摄影冲洗艺术」的大胆实践,沉醉于物像在光影与显影液浸泡下逐渐苏醒的过程,他摒弃了传统相片冲洗的规则,转而在银盐相纸上涂鸦、绘画、甚至泼洒、抹除,让观者以流动的显影液为线索,在虚实难辨的视觉游戏中寻找「他是谁」的痕迹与谜底,《可见的日常影画3》便为个中经典。综观耿建翌存世的银盐照片作品大多为单色,其中细节丰富、笔触清晰的作品相当罕见,且大尺幅者极少释出,是次上拍者即为其摄影绘画系列中难得一遇细节饱满的大尺幅之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54944b6d542fbaf5db91209af03ccd8a.png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秋天的节奏(30 号)》,油彩画布,266.7 × 525.8 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其画面满布的线条超越空间的局限,耿建翌《可见的日常影画3》引人注目的线条与构图与之媲美

该作采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式的满幅构图,运用显影剂和定影水为画材,在曝光相纸上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掩盖与破坏底片原有的成像,呈现摄影与绘画合一的超现实画作,赋予原照片显影的叙事线另一破坏及开放的解读路径。「随性与肆意」为其核心理念,艺术家以照片成像的底色为「颜料」,以笔刷让药水在相纸中流动,笔锋有力、线条逡巡蜿蜒又繁密交织,如生命史诗中的重迭与消逝,笔刷纹理绵延不断,在跳动的韵律与痕迹的消解间,打破又重建对本质事物的理解与认知。就如同什么是「人」,或何为日常事物的「本真」?并非能透过摄影的外在表象而能呈现,人是经由自我、社会、外界价值体系塑造,而成为一个千面的复杂个体,具有多重的面向,耿建翌在此藉建立与破坏的可过程提出哲学的诘问,引人深思。

中国嘉德香港2024秋季拍卖会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拍卖:10月8日 | 10am

预展:10月3-5日 | 10am-8pm

10月6-7日 | 10am-6pm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 展览厅3CD

责任编辑:罗书银

推荐关键字:中国嘉德香港2024秋季拍卖会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