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庆幸自己还活跃的时候,就能目睹数百年后自己作品的样子。某种意义上也是了解我将如何衰老,如果作品就是艺术家生命一部分的话。”
——蔡国强,2024
9月17日,盖蒂与南加州大学联合主办蔡国强个展“媒材的远行”(Cai Guo-Qiang: A Material Odyssey),于南加大亚太博物馆(USC Pacific Asia Museum)公共开幕。展览扎根盖蒂文物保护研究院和盖蒂研究院2016年起对蔡国强艺术媒材与创作过程的研究,回溯蔡国强与火药四十年的漫长对话,包括其最新AI作画探索;约48组/件作品,以及大量科学研究,几乎覆盖南加大亚太博物馆所有展厅。
蔡国强与Rachel Rivenc于盖蒂文物保护研究院实验室,2018
“媒材的远行”策展人包括:盖蒂研究院保护与修复部主任Rachel Rivenc与副院长Andrew Perchuk、盖蒂文物保护研究院科学部主任Tom Learner,以及亚太博物馆策展人Rebecca Hall。
左起:南加大艺术副教务长Josh Kun、南加大博物馆馆长Bethany Montagano、蔡国强,以及“媒材的远行”策展人Rachel Rivenc(盖蒂)、Rebecca Hall(亚太馆)、Tom Learner(盖蒂)。于USC亚太博物馆。顾剑亨摄
相关研究成果亦将作为《艺术家的媒材》系列丛书之一,由盖蒂出版发行。蔡国强也成为盖蒂该系列研究的第一位在世艺术家,其他被研究的对象包括著名画家德库宁和丰塔纳。
盖蒂出版《艺术家的媒材》系列丛书,网络图片
南加大博物馆馆长Bethany Montagano表示:“蔡国强执着于古老与前沿技术的实验,创作令人惊叹的作品,激发观众思考人类如何利用各种元素、以及人类和宇宙关系等各种问题。他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在不同年龄观众心中激发的敬畏与好奇。”
南加大博物馆馆长Bethany Montagano于“媒材的远行”开幕式,2024。顾剑亨摄
“媒材的远行”策展人、盖蒂研究院保护与修复部主任Rachel Rivenc于“媒材的远行”开幕式,2024。顾剑亨摄
9月16日,“媒材的远行”开幕晚会上,著名策展人、作家Paul Holdengräber与蔡国强畅谈艺术史、绘画、故乡与亲人,逾一小时的对谈亦通过zoom与千位线上观众分享。
Paul Holdengräber与蔡国强对谈,2024。顾剑亨摄
“蔡国强:媒材的远行”将展出至2025年6月15日。
云逛展:“媒材的远行”展厅图片精选
展厅1:以火药创作 (Making Art with Gunpowder)
展厅2:起源 (Origins)
展厅3:日本 (Japan)
展厅4:亚太馆永久收藏精选
展厅5:创作过程 (Creative Process)
展厅6:载体 (Substrates)
展厅7:技法 (Techniques)
展厅8:蔡国强大事记(Chronology)
展厅9:新旅程:人工智能 (A New Proces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展厅10:寿命(Longevity)
展厅11:永恒 (Eternity)
“即使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你也无法永远拥有它。永恒和永远在中文里是不同的。‘永恒’超越时间的存在,而‘永远’存在于时间之中。所以当我们通过艺术与永恒对话、与它相连,我不会试图从永远的角度去应对,而是用瞬间去把握——似乎只有在混沌的片刻才能品尝到永恒的神秘。”
——蔡国强,2016年
蔡国强为盖地出版《艺术家的媒材:蔡国强》(Rachel Rivenc著)撰文,亦收入展览小册:
“媒材的远行”展览小册封面,2024
惑星留痕
我1984年起使用火药作画,86年底去了日本,开始以画为生。有些收藏者会问火药画的寿命,我从说“才几年”到后来说“才几十年”的历史,只有交给历史给答案。想想那么多收藏我作品的美术馆肯定也想问,或者在背后有过不少讨论。
80年代,蔡国强于日本创作火药画
蔡国强于其大阪当代艺术中心展览,1990
2015年,我历经地球一圈又回日本,在横滨美术馆个展。虽然还是有大型装置,但是少年时期衷爱的绘画和艺术史随着我年岁增长更为狂热,对话日本春画和刺青,更让我有动力捡起三十年前刚到日本就发现的用于白天烟花的彩色火药。与完全由自然成分构成的黑火药不同,当人们为彩色火药的艳丽夺目兴奋,也会对它的保存和变色担心。我可以无所谓,但艺术家的工作室知道不能这样下去。
2015年蔡国强日本横滨美术馆个展“归去来”,蔡文悠摄
2016年,我的工作室就作品中彩色火药的寿命和保存问题,通过MoMA修复专家推荐,开始与盖蒂文物保护研究院的Tom Learner和Rachel Rivenc对话,未曾想从此展开盖蒂对我四十年艺术生涯作品的大规模研究。虽然我那些为外星人做的爆炸瞬间,作品已随光速远行旷宇,但漫漫八年研究旅程中,Rachel和同事拜访一家家地球内收藏我作品或开幕我展览的机构,我与他们和Andrew Perchuk等很多盖蒂人,不,是我们这些地球人之间,也成了不散的“旅伴”。
蔡国强与Rachel Rivenc、Tom Learner和盖蒂研究员,于盖蒂文物保护研究院实验室,2018
几次去盖蒂,我的心情都有些忐忑,好像是为自己的“孩子们”向医生问诊。我一直不太喜欢自己家乡泉州这样的习俗:婚礼前人们常会去问卜,了解对象的命运。但我觉得,如果真爱她,就别算命,而该听天由命!因为哪怕负面预测也不能太在乎;你在意她的生老病死,不如对她更加珍惜爱护。我觉得自己和火药就有这种爱侣般的浪漫关系。使用火药媒介40年,让我未曾厌倦的是它的意外和不可控,也是我从未完全了解、更未彻底解放它的潜力。它没有成为我的“东西”,对我是折磨,也是吸引;同样,收藏者也要享受不能控制作品变化的不安和乐趣。
2016年,火药画《白声》爆破瞬间,蔡文悠摄
感谢Rachel和研究院让时光加速,让我们能够一窥未来。我庆幸自己还活跃的时候,就能目睹数百年后自己作品的样子。某种意义上也是了解我将如何衰老,如果作品就是艺术家生命一部分的话。当我们接受和拥抱变化,就不会真正受影响,而是继续冒险实验。事实上,正是盖蒂专家让我更坚定万物皆变,变化也是作品生命的一部分。我确实总是等待作品的艳丽沉淀,宝光泛醒……
盖蒂文物保护研究院“光老化”实验仪器下的火药测试
“媒材的远行”展览,已由盖蒂策划,在北京故宫博物院(2020)和上海浦东美术馆(2021)实现,现在又巡回到洛杉矶的亚太博物馆(2024)。没想到致力研究“过去”的盖蒂,竟大跨步地向未来、向跨物种文明探索的未知宇宙挑战,策划了由我cAI™主导的白天烟花《WE ARE》!
白天烟花《WE ARE》,2024。顾剑亨摄
如果艺术家的创造,无论虚实,都是惑星留痕;如果AI与火药一样,也充满不安、联通看不见的世界。如今诞生于高维虚拟世界、在须臾间呈现的《WE ARE》,对于以修复保存为使命的盖蒂来说,其新生的脉动,当令人无限神往和感慨!于此看来,不止我,盖蒂的远行,也才刚刚开始。
蔡国强
2024年6月
盖蒂出版《艺术家的媒材:蔡国强》(Rachel Rivenc著)封面,2024
“无论从物质还是哲学角度来说,蔡国强一直对研究和理解他所用媒材的老化特性非常感兴趣——尽管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经久留存,却不希望这些知识束缚自己的创造力。归根结底,改变不可避免,而岁月会带来意想不到另一种美。”——盖蒂研究院保护与修复部主任Rachel Rivenc,“熵之悖论:蔡国强的艺术媒材与创作过程”
盖蒂出版《艺术家的媒材:蔡国强》(Rachel Rivenc著)不日即将问世,敬请期待!
注:本文中未特别说明图片提供者之处,均由蔡工作室提供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