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中轴之美 文脉延绵——界画《京城之脊》创作谈

2024-08-04 20:39:35 来源:艺术家提供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3fd673f7fae2845c33852fbf85a6de33.jpg

黄华三、高毅创作团队《京城之脊》460x163cm 绢本工笔 2024年

黄华三、高毅

“中”字建构画面布局 描绘古今大美中轴

北京中轴线是建立在中华文明秩序和美学观念基础上都城核心建筑群的杰出范例。700年来,北京都城的营建不仅是一个城市秩序的构建过程,更是国家秩序的表征。中轴线作为都城北京核心建筑群,从建筑规模、形制、布局到装饰细节,无不是对这种基于中华文明传统观念的秩序进行了极致的表达,是一项规模宏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态遗产,清晰地构建了一个中华文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体系。

伴随“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申遗过程,为了以美术家的视角,用绘画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好中轴线的故事,北京文联、北京美协多次组织“围绕中轴线美术创作”的座谈会。在会上,文史专家们提出,“目前还需要一幅能够完整呈现中轴线全貌、重点展现中轴线上重要历史建筑的美术作品,用于代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主视觉形象”。为此,北京美协组建了黄华三、高毅创作团队,自2022年底起开始投入创作美术作品《京城之脊》。在创作分工上,黄华三重点把握画面布局与呈现效果,高毅则深入作品的细节刻画与造型表现之中。创作团队查阅了大量“北京中轴线”相关书籍,收集了其中每一栋建筑的核心尺寸与结构数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f8a020456c87186e67e3ee7bbed98a64.jpg

《京城之脊》局部

作为创作团队的主创画家,我们都是在北京成长起来的“60后”画家,曾无数次行走于中轴线的各个线段,但是对中轴线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也是伴随着这幅作品的绘制过程渐渐清晰起来。在创作草图绘制阶段,我们就确定这幅作品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中轴线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来。一方面要对中轴线进行删繁就简、虚实结合的精神性、概括性艺术表达,突出中轴线中正、对称之美;另一方面,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这幅作品应该以“中”字搭建起画面主要结构,遵循“尚中、尚正”“中为至尊”的传统文化思想。如《吕氏春秋 慎势》所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立庙”之说,表明“中”在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的重要性。此外,“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也是依照《周礼 考工记》所记录的一套国都营建的规制。左为上,要崇敬先祖,提倡孝道;右为后,祭祀土地,民以食为天。因此,《京城之脊》这幅作品秩序井然地排列了贯穿中轴线南北,这幅作品,不仅用画面呈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营造智慧,更展现了中轴线营建历史动态发展的轨迹,用绘画语言构建出一个中华文明包容、多样的信仰体系与和谐的画卷。

重拾古典界画技艺 数易其稿精准呈现

《京城之脊》的创作,创作团队重拾了中国古典界画的表现方式,以界尺引笔尽精微刻画古典营造之美,以工笔重彩还原中轴线古建锦绣色彩,以仿古绢本彰显传统绘画的优雅气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59c9bee5e11a83a40b208e835b9981ac.jpg

《京城之脊》局部

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门类,表现内容以亭台楼阁、池馆水榭、廊桥舟车为主,画家以界尺、引笔为辅助作画工具,故名界画。事实上,中国古代界画所精准呈现的宫室楼阁等建筑形制,不仅象征着居住者的地位与身份,更是社会礼仪的具体体现。界画不仅通过精微刻画表现建筑繁复的结构与造型,更通过画面建筑的不同规制,承载了儒家倡导的伦理秩序与等级观念。

北京的中轴线以皇家建筑为主,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中最为精彩的是细节的体现,其建筑的等级制式,纹样象征,无论是彩绘的图案,还是琉璃的鸱吻、脊兽的表征,还是斗拱、门楣的装饰绘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审美品格。中轴线建筑构造的细节,只有以画风细密、工稳、繁复的界画技法,才能够将其精准刻画出来。此外,中轴线的色彩体系显示出集绚丽辉煌与稳重高雅为一体的审美高度。宫城建筑热烈的红、黄两色,间以青绿画檐彩绘以及汉白玉明亮原石的淡雅,使宫内色彩既绚丽又典雅,营造出吉祥、喜气又庄严的氛围。宫外的建筑以灰砖为主体,配以黑瓦绿剪边、红柱头的色彩,雅致又不失华丽。因此,创作《京城之脊》的颜料,选择了有“千年不变色”之称的矿物颜料,从色彩饱和度上保证了比其他颜料更加鲜明、持久。在画面很多细微之处粘贴了纯金箔,并以金粉描金的方式力求把中轴线上端庄、华丽的建筑细节尽善尽美地呈现出来。《京城之脊》的创作之所以采用界画的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让观众看到中国画的古典之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中国绘画传统中精微的表现手法传承下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a25f2d6307aca8e38d054e6e8050bdd9.jpg

《京城之脊》局部

《京城之脊》从尺幅上讲,可谓中国绘画史中界画之最。其创作过程历时近两年,绘制中曾数易其稿,创作团队最终以散点透视构建出一个北京中轴线的完整画面。在绘画表现上,《京城之脊》以现代审美观照全局,采用传统绘画最适于表现建筑营造的古典界画技艺技法,以工笔重彩作为赋彩方式。一方面界画技法可以确保画面建筑造型的准确性与细节的深入刻画,而另一方面,重彩画矿物颜料的丰富性可以保证画面色彩的饱和度与色彩的绚丽呈现。为此,作者不遗余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穷尽点、染、勾、描、贴箔等不同表现手法,使画面多种不同质地的绘画材料形成对比,华丽的色彩与炫目的质感相互辉映,视觉效果丰富而饱满,最大化地释放出传统绘画技艺的多重美感,完美呈现出北京中轴线恢宏的视觉图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be182e02841d7d9e5ccf287d0a5d182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b78e94fa2bd73319e48bf0173519163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4cf59e35b04cac8488c176653d482f1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69ef7cea0d34c256b4ab3b24e7fc6a73.jpg

创作现场

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深度参与了《京城之脊》的创作,他评价道,“《京城之脊》在视野的宏阔度上做到了‘致广大’,在每一座建筑的细节刻画、描绘上做到了‘尽精微’,给人以古都文化、首都文化、中国文化的浩然正气与典雅气象,同时又让人能够从建筑中读到‘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坚守中华文化主体 发挥能动创新作用

世间万物皆有其起源,而关键在于守护其根本。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沧桑而愈发璀璨,恰因文化主体性的光辉,指引着中华民族世代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中国文艺之根深植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课题。“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艺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双创方针” 从创造与创新的角度,将传统与现代的命题引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成为我们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根本遵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bad95a7a1208ffe43fb97000ad401824.jpg

《京城之脊》局部

在构思《京城之脊》的初期,经过与文史专家的多次沟通,对准确表现北京中轴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创作团队多次踏上中轴线进行实地考察,实际感受建筑物的雄伟和细节的完美,同时查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参考了梁思成团队制作的建筑图稿。逐步完善了对中轴线从感性到理性深层的认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f4ac02c7950af75c5d9f21ab89563a7b.jpg

《京城之脊》局部

今天的美术工作者,应该将自己的艺术生命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如何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之上,以新的视觉形式、新的创作手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创作《京城之脊》,就是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主体,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与创新性的一次艺术实践,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对传统绘画语言的现代转换,使之为今天的创作服务。创作中所有传统与现代工具材料的使用,都是为了使画面主题得以最好地呈现。此外,抛开“材料”或是“技法”的因素,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延展:面对新时代的新主题,美术家如何能够激活传统绘画,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何能够在创作中捋顺自己与古典艺术的上下文关系,让我们今天的创新与过往的文化传统相关联,如何能够使我们基于古老文明的传统艺术对当下的美术创作带来新的启示,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广大美术家深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a1245aa1da4b7b7c88d78a270afd07f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2572b645ba4d01123debf27a7bbf72d1.jpg

《京城之脊》局部

《京城之脊》的创作实践,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在艺术创作中秉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的原则,更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能动性与创新性。当代美术家只要能够与时代同行,以时代精神赓续我们优秀的传统,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美术作品。

(黄华三、高毅: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850d85d41b855752009fda6c6f17a5f2.jpg

黄华三

1966年出生。

1980-1984年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84-1988年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本科学位。

1988-1990年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1990-1995年 德国汉诺威专业大学造型艺术系研究生。

1995-2000年 自由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德国。

2000年至今任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美协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5efb2c599d6926b63149e3b24b07f511.jpg

高毅

1984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

1990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91-1995年德国汉诺威专业大学造型艺术系研究生。

1995-2000年自由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德国汉诺威。

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1年至今任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女艺术家艺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丽静

推荐关键字:《京城之脊》 北京中轴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