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6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24-07-28 09:38:00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5b0ff815f40900a7b92ec52f11831ec6.png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6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彭雪莹 “十一种床”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床”为起点 探索私密与公共、内与外的关系

2024年6月2日, “十一种床”在弘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彭雪莹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f2d2c5f08587678364f37e82e6650e9b.jpg

葛宇路导览其作品《吹往北京的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64203f36f051ac406ab53eb0e1e32813.jpg

观众与子杰作品《ZZJJ》互动

本次展览以“床”为一个起点,希望引向的是对如何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实践和想象。“床”可以被解构、重组、变形,但也需要尊重和维护。以此出发去探索私密与公共、内与外的关系但并非取消两者边界。如何从私人的生活形态中开辟出一个提供差异化想象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以更灵活的身心、可共享的方法来应对和反击环境的窘迫、促成更多样、更亲近的连接,同时又可保有个体的私密、尊严和独立?这是展览“十一种床”抛出的问题。

展览现场:床不仅是用来睡 还可以有很多其他可能

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单元:在第一单元中,十二位(组)艺术家将对展览主题及作品所处的空间关系作出回应,这也是一个可以在床上睡觉的展览。比如艺术家子杰作品《ZZJJ》,观众可以躺卧在床中看书或者睡觉;观众还可以躺在床上,听艺术家葛宇路讲述《吹往北京的风》的故事,李燎《单人床01(光谷)》在公共空间,李燎清洁出一块单人床面积的地面睡一觉直到自然醒或遭遇意外性打断结束。他主动搅入或故意悖反规则与习惯,引发经验上的再认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26c7a7ee5a077c073eeea3a7e0180db3.jpg

策展人彭雪莹为观众导览李燎作品 《单人床01(光谷)》和《单人床02(操场)》

拍摄/王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5381977db511c733135976844293d548.jpg

观众观看寺苗秀琴作品《东村新妇》

第二单元则邀请了七位(组)左右来自各地的创作者/艺术小组,在展期内陆续来到温州和弘美术馆做城市行走、工作坊、演出等活动,这样一来,弘美术馆已然成为一个“八小时钟点房”,钟点房往往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发明和集聚各种玩法:来自五湖四海、身怀六艺、不同身份不同目的人聚在一起,各自折腾或一起折腾,最后,到点走人。卷起铺盖,“床”不见了,空间和经验却在我们身体里留了下来。

策展人:鲍栋《返场时代》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侧写“90后”一代

2024年6月7日,“返场时代”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鲍栋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cd2093feef248530a081ee14021b7ee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441290347c758074b12b40405de8a5e0.jpg

展览现场

《返场时代》展览的灵感来自于被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称之为“短二十世纪”的“谢幕”,以及在“谢幕”之后,正朝我们扑面而来的这个新时代。展览试图通过聚焦“90后”艺术家群体,将他们作为一个切片,从而对“90后”一代人形成一个侧写。邀请观众走进这一批处于时代剧场幕间的年轻人之中,记录下他们真实、激荡的观点,侧写出这个时代鲜活、多元的相貌。他/她们的艺术究竟是延续还是创新,是终结还是重启,是落幕之后的余兴安可,是⼤时代之间的幕间插曲,抑或是下个时代来临前的开场序曲?展览尝试从“返场时代”这样的历史框架下重新去理解这⼀代⼈和这⼀代⼈的艺术。

展览现场:引领观众走进中国年轻艺术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场展览是对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创作实践的一次深刻探索,通过四个主题单元,展现了艺术家们对艺术、文化、技术和社会的多维度反思与回应。从“永别了,现代”单元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挖掘,到“未来原住民”对互联网技术的重新审视,再到“社会的田野”中艺术家作为田野调查者的角色,以及“多巴胺归来”中对日常物品的新颖解读,每个单元都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艺术家们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f228f1dd0e80140356e4cc6caf261c0c.jp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1cb9dfd78bf144b68cbee342a6a080cb.jpg

展览现场

展览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创意和思考,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被邀请参与到艺术家们构建的对话中,体验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最终,展览以佘璐芸的《飞达》中的电子送料器废屑制成的小吊坠作为结束,象征着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艺术家们对材料和媒介的创新运用。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引领观众走进中国年轻艺术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策展人:杨紫 “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中国本土哲学思想拓展我们认知世界的维度

2024年6月16日,“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在泰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杨紫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53e0694ddaab62cf4e39872e1923a209.jpg

清 丁观鹏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 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95277c3941bae2ee7748cc5d9f6e324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c989cbd4df7d69f17cb9a516c8d35c07.jpg

展览现场

依据清代《是一是二图》,巧妙串联起当代艺术作品与《是一是二图》之间那些或具象或抽象的微妙隐喻。从艺术出发,寻找与之应和的艺术,从一个原点回到另一个原点,是展览构想的初衷。展览将《是一是二图》中蕴藏的哲学命题拆解开来,一方面取其中种种古代美学形象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转化和借用——即便这些对应是在艺术家不经意的意识状态下促成的巧合;另一方面,古画所透露出的气息,似乎能以为鉴,反思现代性进程中急性发展、人与人隔离、终极意义匮乏所带来的弊病,这也是展览选取的、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创作所共同面对的课题。旨在以全球视角关注并呈现当代艺术生态。除了视野穿梭于中外的中国艺术家,印度尼西亚、越南、丹麦等国外艺术家也参与了本次展览。诸多作品及艺术家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参展。参展作品不仅表现了十五位中外艺术家对于自我形象与认同的不懈探求,更以中国本土哲学思想拓展我们认知世界的维度。

展览现场:似曾相识的观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2a2c7a525e130ee1846331b3712d4ea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340cc6587008b147f855fe1c0401206d.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通过递归原则,将艺术家作品拆分重组,于泰康美术馆不同空间中重复展示,营造似曾相识的观感。作品涵盖绘画、影像、摄影、雕塑等多样媒介。唐菡的《无限容器》以录像形式探索物质的轻盈与厚重,周滔的《大数据之轴》则通过摄影捕捉时间的绵延与连续性。余友涵、王旭、童义欣等艺术家通过不同视角展现对立与连续的美学。Jesper Just、I GAK Murniasih等艺术家传达自我意识的肖像,而李子勋、佩恩恩的作品则蕴含超现实主义元素,暗示命运的悲剧性。石青的《白糖记》反思现代性,强调个人价值。唐永祥的作品则通过日常图景与绘画的互动,探索现象与精神世界的共振。展览作品的选择与《是一是二图》相呼应,展现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

策展人:箫岭 “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当下人机关系及其存在意义

2024年6月22日,“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群展在山中天艺术中心启幕,此次展览由箫岭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8129d2e56a478ad35c5783513f8e50c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f7fa919ee7bd9bfd513b5ad5543772c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2854021fd2cba1ea7d17e2ac277c1005.jpg

展览现场

源自策展人箫岭在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神经艺术领域的长年研究,深入探讨这些领域在机器学习和新媒体层面的意义与启示。展览通过对六位来自不同国家、跨越代际、多元学科的艺术家创作进行解读,探索当下时代的人机关系及其存在的意义。展出作品涵盖绘画、摄影、综合材料装置、影像、雕塑等一系列传统与新兴媒介作品,以此将东西方视角相互融合至同一框架中,跨越文化的边界和时间的局限。

展览现场: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587be735e4f7ce3f4866f2e6e568b83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c786c3726fd5f95c00c73cdd7447463d.jpg

展览现场

展览中,艺术家们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和形式,深入探讨了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谢南星的《明信片》系列通过画布印刷技法,对风景写生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情节式探索。于尔根·斯塔克的《传播模型》和《侵蚀——DMZ》分别通过行为表演和声音与沙粒的互动,揭示了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和记忆的易逝性。乔汉娜·赖希的《改变的符号》和《在光芒中》则通过数字洞穴绘画和菊石化石的融合,探讨了写作的演变和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掌控。此外,范冉冉的《噎》、陆明龙的《AIDOL 爱道》、于尔根·斯塔克的《V1S10N》系列、王拓的《痴迷录》以及《光之素描》系列等作品,均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对人类在技术发展中的处境、身份、记忆和美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表达。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技术、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探索,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自我、存在和未来的深入思考。

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 杨北辰 “曹斐:潮汐宙合”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一种开放、包容且持续演进的世界观

2024年6月22日,“曹斐:潮汐宙合”在浦东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和杨北辰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57160e3a682ee29a818f02fd9621c1d5.png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摄影:夏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ee1bbde3f2bbeac953ad52bf264524d2.png

展览现场 ©曹斐工作室 摄影:彭靖 

“宙合”一词出自公元前7世纪哲学家管仲所著的《管子·宙合》一文,意即天地之间和谐共生的状态,而“潮汐”指向了时间的涌动与绵延不绝——前者具备囊括上下古今、万事万物的尺度,后者则强调流动、关联与变迁的生命本质。“潮汐宙合”意指一种不断自我完善与更新的体系,这暗合了曹斐创作中的精神气质,一种开放、包容且持续演进的世界观。

展览现场:融合交汇的场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a9eb449f03720a28f11fc3d5d25a6bb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c5086f2fabb52142eea0cc8f5e2d0a44.png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摄影:夏木

此次展览在美术馆二层空间以"时间"、"身体"和"技术"为主题,通过突破性设计重塑展览空间,展示了艺术家从1995至2005年间的早期作品,包括舞台剧、观念影像和实验纪录片等,这些作品多使用便携式录像机拍摄,直接介入日常环境,展现艺术家的创作质感和在地魅力。2006年的代表作《谁的乌托邦》深入体验当代工厂生活,感知社会疾速发展下个体的梦想与英雄主义。2018年的《亚洲一号》和《11.11》继续关注工厂生活和个体孤独。曹斐的创作背景从珠三角辐射开来,变得更加多元。"红霞"项目是其长期研究,涵盖科幻长片、纪录片、虚拟现实作品等,形成"红霞宇宙"。最新项目《疾飞》呈现新型"农业未来主义",建立未来主义与人类传统的新连接。曹斐也是元宇宙领域的先行者,从2007年开始创作多媒体作品,如《人民城寨》和数字化身"中国·翠西"。2022年,她关注元宇宙演化,创作《元纪录》、"多托邦"系列和《Oz》等作品。本次展览中,展览的展陈设计将空间打造成融合交汇的场所,创造出互动沉浸的观展体验。

策展人: 崔灿灿 马轲个展“前奏与沉思”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从对已有成果的沉思 引向艺术家的未来

2024年6月23日,艺术家马轲个展“前奏与沉思”在西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de2758604cb5771fda0e2bfed3d533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6fba3edd0466d5c049888e1ab33a067.png

“马轲:前奏与沉思”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摄影师:黄少丽,青岛,2024

和大多数70后不同,马轲从90年代末就声名鹊起,经历了多次中国当代艺术的起伏与考验,他的绘画几经变革,却又超越代际、杰作不断,始终在绘画浪潮的前沿进行实验,成为中国新绘画的代表人物。“前奏与沉思”亦是对这段历程的回溯,也是马轲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中期回顾。展览分为9个单元,以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出了马轲自1997年至今的150多件作品,涵盖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与转折点。作品媒介包括绘画、纸本、手稿、档案、纪录片等不同媒介。然而,与过往的回顾性展览相比,主题中的“前奏”,又试图给“回溯”这一行为,赋予另一层时间的含义,从对已有成果的沉思,引向艺术家的未来,期冀下一个时刻的来临。

展览现场:在作品中感知艺术家的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015033d2a343e8d0c14fc59e99239b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5b2ab0fc939fd166a2cf509cb68dd370.png

“马轲:前奏与沉思”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摄影师:黄少丽,青岛,2024

本次展览在西海美术馆的两层空间内分为九个单元,通过错落有致的展墙设计,将不同视角下的艺术家创作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叙事结构。艺术家不仅对传统文本如《盲人摸象》和《西游记》进行了重写,还在作品中探索了重复与变化的可能性。六号展厅通过划分三个空间,展示了马轲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蒙太奇式的时空体验,呼应了其作品中的"折叠时空"概念。七号展厅的窗户与"风景的变革"主题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一种宏大的诗性氛围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人远天涯近"的意境。

策展人:海杰 陈钟昊“未来档案——科技、艺术、游戏以及算法的交互”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重塑我们对艺术与技术交织关系的理解

2024年6月23日,“未来档案——科技、艺术、游戏以及算法的交互”展览在苏州寒山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海杰与陈钟昊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2d927e2c4a9a62da952f5a4f1081221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735073f1915bcf8083f49d24afa58457.jpg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通过汇集艺术家、技术专家、学者和科学家的作品,深入探讨了现实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我们认知与体验中的作用。展览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影像、声音、互动装置、生物艺术和现场编码等多样化的作品,还引导观众思考现实与影像、肉身与代码、技术与控制等多重议题。《未来档案》不仅是对未来的考古学,更是一场即时性的实践,展示了艺术家们如何以独特视角和创造力,将未来的幻想变为现实,重塑我们对艺术与技术交织关系的理解。随着2023年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赛博朋克的霓虹闪烁和人工智能革命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展览现场:探索人类与自然、技术与现实的交织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d8d4ab70917569d95bee85cf8d8d642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0f7fe6e03ad544651f55766d17d634e6.jpg

展厅现场

展览汇集了多位艺术家和创作者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与自然、技术与现实的交织关系。《交织存在》通过芦苇、交互系统和音景系统,挑战传统自然观念;方政的《置信度》反思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真实性;郑达的《有机元Ⅱ》展示人作为信息终端的新主体性;Alvaro Collar的《母亲的家》探讨回归纯真时代的想法;Juan Carlos Vasquez的《狂喜/光明/惯性》提供沉浸式游戏体验;曹澍的《无限和无限加一》探讨劣质建筑效果图的虚假性;杨迪的《换季之歌》描绘虚拟与现实的流动边界;武子杨的《事件模型 - 81日》通过AI技术记录新闻和社会事件;卢意廷的《太空入侵者/小蜜蜂:纸上游戏》将绘画与电子游戏结合。这些作品共同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现代艺术视角,引发观众对现实与虚拟、技术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策展人:郝青松“疗伤一代”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中西方女性艺术家的对话

2024年6月25日,“疗伤一代”中国女性艺术家对话展在宥爱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郝青松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34919364c5b6ca63de9e855b25a477d4.jp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28362649a70f843ee09d967220248e82.jpg

展览现场

展览以“疗伤一代”为主题,呈现融合绘画、装置、影像等多重表达形式的40余件艺术作品,是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生命艺术的一次集中亮相。展览呼应了同期正在展出的“妮可·巴菲特:疗伤一代”亚洲大展。“疗伤一代”的同名主题构建了中西方女性艺术家在艺术、生命状态、日常经验等等的对话。当代艺术的疗伤主题,具有超越女性主义的视野。正如宥爱美术馆的生命艺术定位,转型中的当代艺术关爱生命,疗伤自己,也治愈他人。

展览现场:艺术家对生命、身体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3fcb97312383a4af3350960fec6ec7f.png

艺术家陆蓉之和赵小黎作品空间,宥爱美术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d108c6077b95d0465d4bf0d32d9621c0.jpg

王宝菊 来啊,我们跳吧 2023 三屏录像2'3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b3687009c5aeec99117b18db4a6b5e3b.jpg

陈樉与雷双作品现场

展览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个人经历、身体、情感和身份等主题。王宝菊的《来啊,我们跳吧》通过三屏录像展现了新疆天山的壮丽景象;陈樉的《玫瑰》通过油画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雷双的《弦断》则是在病痛中创作的,展现了生命的顽强;王帅的《WOMEN系列》通过物影成像的方式探索了群体的共有记忆;王晓天的《最勇敢一刻》通过剖宫产妈妈的疤痕照片探讨了母性的勇敢;贾秋玉的《安全地带》通过斑马线探讨了安全感的构建;宋雅君的系列油画从“人”的角度探讨了生命关怀;郑孟梅的《失眠档案》通过纺织品和绘画表达了夜晚的情绪;刘佳玲的《仙人掌》通过拟人植物探讨了植物与人类的联系;周雯静的《红色系列No.1》通过水彩探讨了女性的身体经历;张子轩的《独唱》探讨了女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张玥的《哺育》通过生米的象征探讨了母女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共同呈现了艺术家们对生命、身体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策展人:策展团队“半手动时代”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究技术介入对当代绘画产生的影响

2024年6月28日,重美术馆年度大展“半手动时代”开幕,此次展览由周翊、董菁、李佳、段少锋、冯兮、缪子衿等组成策展团队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060201365d8c728c78276165174370c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c5b8dcabe4ba6147ab86e270f1b2977f.jpg

第一单元:插电  重美术馆,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12638d71f145f35658582437c627a879.png

第二单元:“界面 / 黑箱”重美术馆,2024

当代艺术正处于“半手动时代”,艺术家们不再受传统手工技艺的束缚,积极运用机械装置、数字软件等新技术工具进行创作。他们甚至放弃传统技术,选择驯化新机器,探索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改变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作品效果,也拓展了艺术语言的边界。本次展览主要围绕绘画这一艺术领域展开,试图探究现代技术的介入对当代绘画所产生的影响。展览邀请周翊和董菁、李佳、段少锋、冯兮、缪子衿这五位/组充满活力的策展人共同策划。他们分别负责一个主题单元,从五个不同的视角和方向,呈现当代绘画的特征及探索背后的成因和意义。

展览现场:在技术媒介时代如何定义自身的创作和认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c7c52f8e5347700971c75fb24ce81703.jpg

第三单元:“世界的舞池”重美术馆,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391beda149df5b08225f10fe51142eb1.jpg

第四单元 “靴子落地之前”重美术馆,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32c4efd15af327e5b99881b47bc4871b.jpg

第五单元 “半自动笔刷”重美术馆,2024

本次展览通过五个单元深入探讨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第一单元“插电”展示了数字技术对传统媒介的影响,艺术家们在接触新媒介后,创造出看似传统但气质迥异的作品。第二单元“界面/黑箱”关注了技术媒介时代的认知装置,探索了人与机器、算法和程序的互动。第三单元“世界的舞池”反映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全球化技术发展的影响,将艺术作品从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世界。第四单元“靴子落地之前”以“靴子落地”典故为灵感,通过公开收集关键词和现场创作,强调了偶发性和集体创作的绘画行为。第五单元“半自动笔刷”则探索了艺术家与技术的合作模式,展示了3D打印、3D建模软件等工具在创作中的应用,呈现了虚构与现实的交融。这些单元共同呈现了艺术家们如何在技术媒介时代重新定义自身的创作和认知。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90后 女性艺术 科技艺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