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27年在三星堆发现玉石器以来的近一百年间,三星堆遗址历经多次的考古发掘,其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珍贵文物,发现的城墙、宫殿、祭祀等重要遗迹,一再醒惊天下。神秘的器型、令人费解的埋葬坑、鬼斧神工的技艺………
展览现场
2024年6月27日至10月10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一层1-2号展厅展出,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无需预约。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汇聚了12家博物馆及文博机构、极具古蜀文明特点的文物265件(套),从雄伟壮观的青铜大立人像,到充满神秘色彩的戴冠纵目青铜面具,再到璀璨夺目的金面具青铜人头像,这些精美文物都凝聚着古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展览现场
一起走进三星堆,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太阳形器
展览现场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太阳形器”自发现以来,就因其独特的构造和神秘的用途而备受瞩目。这些器物在出土时大多已被破坏,但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从残件中成功识别并修复了六件中的两件,且两件的构型完全一致。这些器物的圆形设计,中心凸起的阳部,以及周围放射状排列的五条芒线,都与外围晕圈相连。阳部中心和晕圈上等距分布的五个圆孔,推测是用于安装和固定之用。
铜太阳形器(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目前,学术界对其用途有几种不同的推测。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太阳形器”可能是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或者用于祭祀仪式中,作为太阳的象征被钉挂在某种物体上,供人们顶礼膜拜。这种解释与三星堆文化中明显的太阳崇拜现象相吻合。
铜太阳形器(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太阳形器”可能并非太阳的象征,而是古代车轮的一种表现,其中心部分代表轮毂,放射状的条状物代表轮辐,而外圈则可能代表轮圈。此外,还有观点认为这些器物可能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装饰,即盾饰。
尽管存在多种解释,但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确定“太阳形器”的确切用途。这些不同的假设和推测。随着未来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们或许能够揭开“太阳形器”真正用途的神秘面纱。
铜扭身跪坐人像
展览现场
2021年,三星堆遗址的四号祭祀坑中出土了三件大小造型基本一致的青铜扭头跪坐人。此次展出的这件为保存较好、现存束发最高的一件。人像的头部颔首并扭向右侧,身体呈现出略前倾的姿态,双手半合十,姿态庄重。值得注意的是,手掌和两片盘发的内侧都经过磨平处理,这表明它们可能曾经作为卡槽使用。
铜扭身跪坐人像(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在这件铜像上,人物的双手、小腿和盘发上都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包括云雷纹、燕尾纹、羽冠纹等,这些纹饰的线条流畅,展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根据发掘者的推测,这三件扭身跪坐人像在当时可能共同托举着一件更大的复合型器物,这可能与某种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有关。
戴冠纵目青铜面具
展览现场
戴冠纵目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文物,以其夸张而奇异的造型著称。这种面具的眼睛和耳朵部分的设计非常夸张,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古蜀王蚕丛或神话中的神人烛龙有着某种联系,显示出古蜀人对于神话传说的崇拜和艺术表现。目前纵目面具共有3件,全部出土于三星堆的二号祭祀坑。这些面具的双眼斜长且眼球明显凸出,两只大耳朵尖而向外伸展,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面具的额头上装饰有高约70厘米的卷云形饰,增添了神秘和庄严的气息。
戴冠纵目青铜面具(商)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出土时,这些面具的眉眼部分有描黑的痕迹,而口部则涂有朱砂,显示出它们在古代可能用于某种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面具的侧面以及眼睛、耳朵等部位采用了嵌铸工艺,这种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体现了古蜀文明在青铜铸造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铜虎头龙身像
铜虎头龙身像(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虎头龙身像是一件极具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青铜器。这件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古蜀文明的高超铸造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铜虎头龙身像的高度使其成为三星堆所见最高的动物造型青铜器之一。与三星堆祭祀坑内出土的许多其他器物相似,这件铜虎头龙身像在埋藏时也遭到了破坏,断成了数块,但经过修复,我们得以窥见其原貌。
铜虎头龙身像(商)局部
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呈前爪支撑、身体倒立上翘的虎头龙形态,立于一个三叉型基座的中部。虎头的造型较为方正,圆眼外鼓,鼻子向上微隆,鼻孔清晰可见,脑后两侧各有圆尖的耳朵。口中有四颗门齿和上下各两颗獠牙,增添了其威猛的气势。虎口内衔着一青铜带状物,整体形态似弓,富有动感。龙的爪子设计为五趾,前四后一,显示出其力量感。肩部和股关节两侧各有漩涡纹,膝关节处有尖棱,身体两侧饰有条状斑纹,内部还绘有黑色。在身体下方,有一块长方形的青铜片,以铜丝缠绕的方式连接于器物之上,增加了其稳定性。铜虎头龙身像的底部基座各分支前端铸接有小型青铜鸟,鸟喙内还有小型吊环,显示出精巧的设计。鸟的头部和颈部装饰有鳞状羽纹,双翅和尾羽则饰以阴线弦纹,并填以朱砂红彩,色彩鲜明,生动传神。
青铜人头像
展览现场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面貌基本一致:长方脸,凸眼,眼梢上挑,颧骨部山脊状线凸起,宽鼻翼,薄唇阔口,大耳。人头像的颈部塑造为V字状。头像中空。通过头像的发样、顶部处理,可以分不同类,但其文化内涵无法确知。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戴金面具青铜人头像(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这件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依头像造型,把金箔粘贴在青铜人头像面部覆盖范围除了眼睛、眉毛外,包括整个耳朵在内。金面罩代表肤色或者地位,无法定论。
金面罩
金面罩(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出士 10 件金面罩,分别出土于一号、二号祭祀坑,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三号、五号和八号坑。这件金面罩是2021年在三号坑出土的,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造型威严神圣,是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完整的一件金面罩。
铜神树
铜神树 (商)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被砸击、火烧,树座被砸破变形的铜神树。它一面残缺,一面跪坐人像变形,跪坐人像手臂均残断,树干上有两处明显的砸击凹痕。由于树干及树枝残断,出土器件不全,无法拼接复原。在树座圆形的座圈三面正中各起一方台,方台上各有一高 19.0 厘米的跪坐人像。
铜兽首冠人像
铜兽首冠人像(商)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这件人像头戴兽形冠,冠顶正中有高起的额饰;冠顶两侧有高耸的兽耳;冠两侧有眼形。兽口为空心扁嘴。人像面部和上半身造型与青铜大立人相似,两臂呈环抱状置于胸前,双手中空;身穿饰云雷纹和夔龙纹等纹饰的对襟服饰,腰间系带。下半身残缺。人像或为祭祀者。其头顶有形似象鼻的冠饰,有学者据此推测这反映出三星堆人对大象的崇拜;也有学者认为头的是鸟冠。
竖披发青铜立人像
竖披发青铜立人像(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这件竖披发青铜立人像,浓眉大眼、鼻梁高挺,鼻孔呈“M”形,嘴角向下,大耳,脖子修长。左臂握拳上举,手握飘带,大拇指上翘,小拇指向外呈兰花指状,平举至腰部,右臂从肘部残缺。穿无袖及膝长裙,右衽,腰部束带。臀部后翘,膝盖弯曲,呈半蹲状。立人膝盖连接裙摆处有桃形装饰,两小腿外侧饰眼形装饰。
金喇叭形器
金喇叭形器(晚商至西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三星堆金器的尺寸远大于金沙祭祀区金器。而金沙祭祀区还出土了一些三星堆不曾有过的器物,如喇叭形器、四鸟绕日饰、蛙形饰等。可以看到金沙遗址的金器在三星堆遗址的基础上继承而又有所发展。
这件金喇叭形器在三星堆遗址中未曾出现,是金沙遗址特有的新器物。喇叭形器表面不平整,但弧面也比较平展,附于它器仍欠牢固,很可能均采用了贴金工艺,使用有加固的粘接材料。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两地出土了很多相似的器形,比如金面具、鱼纹带饰、鱼形饰等。在用途方面,这些应该都是用于祭祀时和其他器物一起搭配使用,不能单独成器。两者也有不同,即在数量上,三星堆出土金器数量明显多于金沙祭祀区。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三大精彩篇章。“发现三星堆”篇章,带领观众领略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过程,从最初的偶然发现到考古学的深入研究,带领观众从疑古思潮到文化自信的社会变迁角度理解中国特色考古学的发展。
展览现场
“解读三星堆”篇章,依托丰富的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资料,深入剖析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让观众感受古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展览现场
“定位三星堆”篇章,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出发,将三星堆置于四川文化序列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进行精准定位,展现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展览现场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