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专稿 | 冯斌:在人间

2024-06-21 11:23:20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越来越虚拟化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温暖?2024年6月15日,"冯斌2024"在锦都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不仅弥补了其作品《相遇》不能同台展出的遗憾,同时,通过他的"舞蹈"系列作品,细腻地描绘了都市人的孤独与疏离,以及对人际联系和温暖的渴望。冯斌的艺术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水墨艺术的创新,更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回应,他的作品为这个浮躁的世界带来了宁静与思考,引导我们走进艺术中心,体验从"圣域"到"天上人间"的心灵之旅,寻找属于自己的"相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c67aa8cc3719768f78d62b78904fa177.jpg

展览现场

在锦都“相遇”

2024年5月30日,“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艺术家有溥心畬、黄君璧、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邵大箴、周思聪、刘丹、许仁龙、蔡国强、王天德、徐累、冯斌、方向、丘挺、毛东华及孙浩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103aad5c7e1db0c93c99dec5f1f1b084.jpg

中国美术馆“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bbb801d7c50488a43bbcffabc722c0a8.png

锦都艺术中心完整版《相遇》

其中,艺术家冯斌的参展作品为《相遇》,是一组二联画,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只有一幅作品得以展出。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让《相遇》一画能够完整呈现,2024年6月15日,锦都艺术中心举办的"冯斌2024"个展特别加进了这幅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两幅作品终于得以"相遇",以完整的面貌呈现给观众,实现了艺术家最初的创作构想。

人间即是天上

此次锦都艺术中心个展,主要展示了冯斌以“跳舞”为主题的作品。策展人荣剑在评价这部分作品时谈到,冯斌的这一系列画作从精神层面到绘画语言,相较于其表现西藏“圣域”系列作品,无异于是从“圣域”走向了“天上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1901643d2776a1b8703e6a17474dfe97.jpg

荣剑认为,冯斌画面构造的不再是宁静致远的心灵世界,取而代之的是躁动不安的人世间。进而,他提出疑问:画风如此剧烈的转变,冯斌想给旁观者提供何种启示?

展览开幕前,冯斌在朋友圈发的一段话或许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莫得形而上的天上只有形而下的人间,不假于外形器,人间可参色空,或证人间即是天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304b0fcab1376b328e3d8c88bc40f9b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6de3188fb78e1cd62ea840c177c71b9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003bbb02cca06252d6dd30876d8cbdc5.jpg

"冯斌2024"展览现场

这段话也可以看作是冯斌对自我创作转向的回应。从“跳舞”系列开始,十多年来冯斌一直是“在人间”的状态,通过双人的、多人的、群体的舞蹈,来呈现当代都市人孤独的、疏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日前,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深感孤独,而数字化和亲身人际接触更少的工作方式,正在加深这种孤独感。美国医务总监去年宣布孤独成为“流行病”。

这也是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其著作《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所谈到的“城市病”,既大城市人的个性特点建立在表面和内心印象的迅速变化上,这种不断的变动引起了精神生活的紧张。面对外界环境的潮流和矛盾,大城市人会建立防卫机制来对付威胁,主要依靠理智而非情感的人们来作出反应。人们的行为和交际趋向于量化和数字化,以金钱为标杆,倾向于一种“理性计算”,大城市生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人们严格遵守时间,精打细算,准确无误,因此大城市生活中的人呈现冷漠、孤独、不信任和持续的精神紧张等特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cefd2956c1440167c15da8f936eecae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5789bada950c23f8e05b406594d03a1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3c6fadbac13ae916d16f299329aa5f3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a1445da35af08770d42502106ea53530.jpg

"冯斌2024"展览现场

冯斌的“跳舞”系列作品,画面通常采用一种半抽象的表现方式,人物的细节并不清晰,而是通过模糊的轮廓和色块来表现,这种柔化、边缘模糊的效果,仿佛人物在一团雾气中跳舞。这种处理增加了画作的梦幻和朦胧感,再加上人物肢体语言的表达,将都市人的冷漠和排斥感具象化。冯斌通过“舞蹈”中的动作、节奏和画面语言的运用,展现了这种疏离感和内心的挣扎。

冯斌的创作不仅仅停留在对都市冷漠现象的描绘,更通过“跳舞”的形式,引发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去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城市病”,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温暖。

不是水墨的“水墨”

2024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展览上,著名艺术家靳尚谊在观看了中国画系毕业生作品之后,指出了作品缺乏大写意的问题,成为讨论中国画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中,冯斌的作品与赵无极、蔡国强等艺术家的作品相邻展出,靳尚谊在冯斌的陪同下参观作品时,再次提出了相同的批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baad802cae87636424b8943862276f1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f86ea6688f4fa8eae0a5a17ea70f96d0.png

中国美术馆“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展览现场 冯斌陪同靳尚谊先生参观作品

冯斌在回复中讲到,他们这几代艺术家所经历的艺术学习轨迹,从初中到高考再到美术学院,基本以西方造型基础为主,教学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至于作品是不是“水墨画”,冯斌的回答非常明确:“不是水墨,因为没用多少水墨,反而丙烯、亚麻布用的更多。”

如果非常要讲是“当代水墨”的话,冯斌认为是自己在创作中借用了水墨表现的方法、效果,但他强调到,在内涵和发挥上,是更新而出的“水墨”,绝非亦步亦趋、众所云云认知上的水墨。

我们对“水墨”的认知是否还太“原教旨主义”的保守和负隅其物质性了?而至“水墨”被局限与狭隘了?去年在“刘国松艺术奖”发言中,冯斌就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他看来,“水墨”滥觞且蔚为大观也只是宣纸被广泛生产和使用的近五百年而已(与二千多年的历史比,绝非悠久传统;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发展比较,更新迭代的活力其实不强),而今天,我们的“水墨”认知是否也该再有一次“水墨革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31b5dd4ff22d5c0d1a315a149381bd4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1648366fa2c34ad82d08eed02c747a0f.jpg

1999年高雄山艺术美术馆个展海报及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3fc89e65473489d66e8800b9a13bfef5.jpg

2010年北京798山艺术空间个展现场

冯斌的绘画,借助水墨这种方式把写意的因素引入画面,以此探索中国画的新途径。上世纪90年代初,他画“西藏系列”时,便受到外界是不是中国画的质疑,在不被认同的情况之下,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才成就了今天独特的艺术面貌。

正是如此,他的作品才会出现在此次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之中,才会被林明哲先生及纽约 Greenberg Van Doren 画廊系统性的收藏。在展览的研讨会中,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探讨“现当代水墨”这一主题时,我们可以看到林先生的收藏涵盖了美术史上定义的名家大师,这无疑展现了他宏观的视野。他的油画和西方绘画收藏,更使他具备了相互参照的能力,拥有了国际化和当代的视角与敏感度,去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40616399be55e4e9499a47bd31c7b58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4e725a09a4b1dc71444a61b4c8a20f8f.png

2011年香港国际艺术展个展海报及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4152d472832431a7af93e13a2469b98.png

惠灵顿城市美术馆及特拉维夫美术馆个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林先生就为吴冠中在台湾举办了个展,并赴巴黎收藏赵无极的作品。周思聪后期的全部作品也都由他收藏。包括我的西藏系列画作,林先生从1994年就开始收藏,并在1999年于高雄山美术馆为我举办个展,出版画册。我后来创作的‘跳舞’系列,林先生也持续关注并收藏。林先生的视野不仅限于我个人的作品,他还扩展关注到了我策划的成都双年展‘新人特展’,并对几届水墨新人的作品进行了跟踪收藏。在当时,这种‘新国画/新水墨’在学术上存在争议,在市场也不受青睐。但林先生坚信,国画/水墨在国际化、当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化和更新,以不同的面貌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冯斌的创作,著名批评家王林评论道:”从以前的新工笔设计性出走以后,冯斌完全转向了绘画艺术的感觉性和感受性。这难道不是一种新写意的创造吗?“

王林认为,冯斌原来画西藏,这是四川美院的传统题材。在这个过程中,他主要是改变材料,用"的确凉"一类化纤薄布和丙烯颜料作画,基本上不属于笔墨画家。一一笔墨这玩艺,有时一旦沾上,就是些什么天人合一的大道理,真让人不知所措。冯斌很明白自己想走的路,他从小处着手,以舞者为题,在窄缝处开辟创作自由。很私下、很个人,也很市俗。把水性颜料当水墨使用,剔除文人画的程式化笔法,笔下人物朦胧、浸润、恍惚、不重表情,只重体态。在水色相触、处处偶发的绘制之中,表现男女相拥的情态、心态和意态。在情欲中沉醉,也在情欲中迷失。

冯斌的艺术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水墨"在当代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需要勇气、坚持和开放的心态。正如冯斌讲到的:“如果大家都固守旧有的,不改变和发展,那新的可能性何以产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参与到这条道路中,为"水墨"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一传统艺术更新活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冯斌 水墨 相遇 舞蹈 锦都艺术中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