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专稿 | 邓建强:圣迹刻墨 我的创作十年

2024-06-13 16:52:55 作者:江静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在确定湖南省画院美术馆个展的行程后,艺术家邓建强提前从重庆前往湖南考察展厅,对三楼展厅中那面长达24米的墙印象深刻,他决定为这个空间量身打造一件作品。6月2日,“圣迹刻墨——邓建强水墨艺术展”在湖南省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他自2018年以来的作品近百幅,其中就包括这件在三楼展厅醒目位置展出的长17米、高2.45米的水墨长卷《大足石刻之圆觉洞》。

水墨石刻圆觉洞创作从起稿开始到作品完成,邓建强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作品积墨积色,没骨与线造型相结合,巧妙应用水墨的水、色、墨、纸、笔之混合肌理,使画面生动有趣,画面的虚实节奏、浓淡恰到好处,并以横切面的形式展开,表现了圆觉洞的全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930d2b81b8a917554c7f227f992fe7bd.jpg

展出中的《大足石刻之圆觉洞》

2016年以来,邓建强以川渝地区石刻造像为主题展开创作,围绕大足、合川等地的佛教题材石刻推出了系列水墨作品。近三年,他以全景俯视创作视角开启巴渝古镇题材创作。

从大足石刻到古镇,邓建强的这一创作转变过渡的十分自然,“从地域关系来说,大多石刻生来就与古镇有关,他们通常都在某个村镇的某个山崖上、庙宇内。古镇和石刻本身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笔墨语言来说,我一直在探索构建属于我自己的笔墨语言体系,这两个题材我都用淡墨、灰墨去表现。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是自己有意无意之自然关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5c3edbb01ea0deb301b2cdc2716a9ee5.jpg

展览现场的古镇系列

展出作品隐藏着很多古镇的名字,如合川的涞滩、荣昌万灵、永川松溉、龚滩、磁器口等,皆以全景描绘为主,细节引人驻足。邓建强介绍,这是先后在重庆、四川等地的10余个古镇发现的,虽然古镇的年代不一,有民国时期的,有明清朝的,当然也有更早些年代的建筑,它们在不断的修缮中发生“质变”,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古镇因所处的地区分属于不同民族而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古镇构架以及房屋造型结构是有差异的,但也有不少古镇在房屋建筑造型、结构、色彩等方面很难找到明显的差异,因此也会有一种分辨不清身处何处的感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f648472ab3c6de803812790cc2a510c9.jpg

清音-合川涞滩古镇    240cm×200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所以,我画古镇都是以全景视角呈现古镇,要么是依山而建,要么紧靠江、溪、河而存。我希望将古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表现出来,我描绘的古镇作品试图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当代价值共同呈现。”邓建强表示,与精准的地图不同,艺术创作中的古镇不在于还原古镇原貌,而是会突出最具有辨识度的几个点,比如古城门、寨门、作坊、祠院、牌楼、四合院建筑,以及整个古镇特别的结构等等,这些都以此形成属于古镇的面貌和风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e54be8cec22ef244bedd262c33c04245.jpg

清雾合川之龙多山    240cm×200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水墨石刻、古镇系列和大写意花鸟画,是目前邓建强探索实验的三个创作方向,三者有联系有差异,此次展览以前两个方向为主,被邓建强视为自己近十年创作的阶段性作品。

“我画画不喜欢重复,也不喜欢一直不变地画同一个题材,但同一个题材我一定要画得有体会、有感悟、有收获,并能非常熟悉驾驭、掌握才在此基础上拓展与前行。我所有的作品之间一定在某一方面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共同促进。石刻、古镇和花鸟,它们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的表现。它们同属于中国画笔墨的范畴,都是中国画精神的表现,通过它们可以建构我对中国画新的理解和认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644b96f218e417df0bdf2556ddd66e8d.jpg

雾绕万灵之荣昌万灵古镇    240cm×20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邓建强曾长期担任文化和美术行业领导职务,但大量且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并没有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反而让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成为他艺术成长之路上的养料。从传统形态的山水画创作到颇具个性语言的重彩花鸟,再到以石刻为题的水墨新作,以及最近的古镇系列,邓建强的绘画现场一路变化。对于中国水墨的创新表达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成为邓建强艺术的两大重要特征。

此次展出作品中透露出的笔墨新意和新主题,吸引了广大观展嘉宾和同行的高度关注与赞许。

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庞茂琨所说,本次展览凝聚了邓建强多年来在艺术上的心血与思索,他将中国文化艺术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相融合。他笔下的古村和摩岩石刻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作为我国中西部内陆高地,湖南和重庆同处在长江沿线,同受长江文明的惠赠,孕育了一衣带水而又各具特色的潇湘文明和川渝风貌,滋养着一方艺术的生长。此次展览既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画艺术精神,也是希望借此机会为重庆湖南两地的美术创作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并通过艺术媒介连接起湖南重庆两地文化艺术等多领域互动来往的通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46a8a5daf5194a8d45e5e6a98888584b.jpg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看来,邓建强从传统中来,笔墨、造型等各方面的传统积累非常厚实,但是他并没有躺在古人堆里亦步亦趋,而是有了大量的、非常鲜活的、作为当代人的一些体验,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点。张江舟表示:“邓建强的笔墨洁净透明,恰合了当代人远离尘世、复归心灵、对世外桃源般精神理想的心灵诉求。建强一路走来一变再变,从传统形态的山水画创作到颇具个性语言的重彩花鸟,再到以石刻为题的水墨新作,变的是表现内容和语言形态,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情拥抱和艺术之路上的艰难求索。他的从艺方式和创作实践,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著名艺术家袁武回忆,在十几年前第一次见到邓建强的水墨作品画册时就很受震撼,也很有启发——淡墨加上大量用水,让佛像和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大型的、意象的绘画艺术极具东方特质:“好的艺术家应该具备三个元素:首先要有传统精神,没有传统就没有高度;其次要有当代性,没有当代性就没有发展;最后要有个人语言,没有个人语言的艺术家的艺术都是没有意义的。邓建强做到了以上三点,而且会越做越好。”

四川省美协主席梁时民表示在现场看到这么多大尺幅的作品,非常震撼。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工作之余的创作之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品表现出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在传统大写意的方法之上加入了泼墨泼彩的新尝试。梁时民认为,邓建强以四川一带的民居和佛造像为主题,是对古建、古镇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望。在当下的时代,这种回望尤为可贵:“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当中,高楼林立,到处都是五光十色、繁华似锦的场景。但是传统不能忘。石窟和造像的存在本是引导人心向善,跟我们现在提倡的正能量是一致的。邓建强的作品让我们静下来一起回望传统,提醒人们静下来,去除浮躁情绪,沉下心来为人处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def5aa025e412252f4e8efa562fa3b0c.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呈现了极具地域特征的重庆历史人文和自然地貌,正如湖南省美协主席旷小津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是湘渝两省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活动。邓建强水墨艺术展的“入湘”能够激发湘楚本土艺术家的灵感,为湖南本土的创作注入更多开拓性元素和开创性思维。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学术互通将进一步推动湘渝两地文化的深入交融和互勉互助。

“邓建强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对水墨语言表现力的探索,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笔墨和色彩之上的审美意识及时代特性的把握,无不流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积累,我们也能够看到他在题材和形式之上的艺术观念及精神追求的智慧,则展现着他对现实类型的生活感悟和思考。这些属于他自己的现代话语转换方式,无论是从艺术、人文还是社会学角度,都值得探讨学习和借鉴。”

湖南省政府参事、省美协名誉主席朱训德在观看展览后表示,本次展览让他对中国画和中国水墨有了一些新的思考,邓建强表现出的探索精神让他深受感动。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说,默守陈规只能让我们停滞不前,勇于创新和探索非常重要的,能带来无限的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6ac68cc453bcfc57de66b394e4b03c15.jpg

水墨大足石刻系列    50cm×3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山西省美协主席王学辉也表示,邓建强在早些年为重庆美术与画院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卓有成就,本次展览中突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在水墨实践中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有新的探索:“以传统的石刻造型为题材,以传统水墨的方式,邓建强让石刻造像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将中国传统水墨得到充分发挥,既有传统的造型艺术魅力,又有现代绘画的最新呈现,在水墨探索上给我们也有很多启示,祝愿他在水墨这条路上他走得更远。”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从2016年开始关注邓建强,在他的印象中,邓建强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画俱佳的全才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地域特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尤其是在大足石刻佛教题材的水墨语言呈现上,以画山水的状态画人物,以画人物的状态画山水,将山水与人物融为一体,同时巧妙融入了一些现代审美元素,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与大足石刻相比,他在古镇系列中更多的是将乡情融入笔墨,从而表现出对民族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一种深度探索和追寻。作品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实践,坚持走进现实生活,让笔墨与生活发生碰撞,从而获得一种立足传统的新式笔墨语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3249aac684beadc6fc624852c28b33bd.jpg

水墨安岳石刻系列    50cm×3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天津市美协副主席、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表示,邓建强既有在画院的严谨创作经历,又因为美术馆工作接触了大量的精彩艺术品,宽广的视野加上非常好的基本功,邓建强对于绘画的理解以及由此展开的创作是全方面的。从本次展览来看,显示出邓建强在创作上的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选取题材独特,比如以大足石刻为蓝本,以写生为基础的创作,将当代水墨与古代的石窟造像相结合,是具有创作性的体现;艺术语言非常独特,作品多以素色为主,加入了一些淡淡的色彩,既有对传统的追思,又有对现代美术的拓展;第三,本次展览以大尺幅作品居多,呈现出饱满的创作状态。用创作践行理论研究,这种兼顾管理工作、理论和创作的工作方法和状态给我们很多启迪。

邓建强还透露了他今后的创作计划:用3年时间将重庆具有代表性的古镇都走一遍,然后再往外走,看看长江边其他省份的古镇,计划在10年内走完全国的重要古镇,期间将持续石刻水墨的创作。他曾表示,“很多朋友都问我,你画这么多作品且巨幅作品不少累不累?我觉得一点不累,画得很愉快很轻松,感觉很高兴。石刻和古镇都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脉,它们精湛精彩的结构与造型无一不是我们的范本,我以水墨的形式表现它、传承它,是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敬畏。”

责任编辑:江静

推荐关键字:圣迹刻墨 湖南省画院美术馆 邓建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