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向明
孔紫 上工 230x350cm 2014
中国画的传统,多以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类,人物画的演化脉络,对中国艺术史的发展演进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从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看,虽然上古三代时期就有人物画,但形成当今所讲的人物画概念或者说形态,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从此时,中国人物画逐步走向成熟,开始留下了彪炳艺术史的重要作品及艺术名师大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但“自宋朝至近代,没有进步可言(陈师曾语)。”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应该是有史以来最为活跃而且是异峰凸起的特别时期。从蒋兆和的《流民图》、叶浅予的《维吾尔人》《婆罗多舞》、王叔晖 (女 )的《西厢记》《孔雀东南飞》、潘絜兹一系列工笔重彩人物画、程十发的《孔乙己》,到黄胄的《欢腾的草原》《叼羊图》、杨之光的《矿山新兵》、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蒋采萍(女)的《摘火把果的姑娘》、卢沉的《机车大夫》,乃至如今活跃在画坛的40后、50后,60后70后的中国画人物画家们的作品,更是呈现繁盛景象。在大半个世纪的演化中,中国人物画行列的从业者越来越多,佳作不断。尽管20多年前李小山发声说“中国画走向了穷途末日”,也尽管“穷途末日”论也得到许多批评家、理论家的认可支持,但还是没有阻止这支中国人物画大军的浩荡扩充(其实这与我们现行体制不无关系)。很显然,孔紫也不例外地在这个行列里成为坚守同行的重要一员。
孔紫 速写午餐 360cmX120cm 2017
应该肯定的讲,孔紫的创作方向是与《流民图》到《人民和总理》等主题创作一脉相承,都是主题先行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她关注现实的视角差异。
在孔紫丰厚的作品中,其代表性的作品几乎没有离开部队普通士兵生活或普通民众生活。从军营训练场,到风沙戈壁滩;从街头小吃店,到矿井坑道口;从兵哥哥到打工妹;从京城到边寨,场景人物涉猎广泛。虽然她的逸品小幅多有涉猎古人,也有少数作品是表现古代题材,但最初选择的现实主题贯穿始终。某种意义上讲,她是一位关注底层生活,关注小民喜怒哀乐的画家。有人在评价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作品时,提到“社会责任感和人性美”,孔紫的绘画也具有这种倾向或特质。她关注当代现实,关注时代变革。如表现“扶贫”主题的《戈壁滩》、表现“防疫”主题的《庚子夏-北京》、表现“惠民”主题的《阳光下》等等。最重要的是她在表现这些大主题的时候,一改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金字塔图式、纪念碑图式、英雄主义图式,不追随空泛的宏大叙事。而是在保留现实现场气象与自然场域的基调上,进行对原始材料的删繁就简,概括提炼。这就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平添了不少亲近感。
孔紫 新兵日志--冬训 美展金奖435cmx330cm-2007
孔紫善于捕捉现实的自然存在,追求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并关注生活细节的趣味和人的身份特征,进而挖掘人性中自然生成的美感与叙事情节的关联性。她常常通过适度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美感。正像连环画大家贺友之笔下的人物,每个人物的身段都是有表情的(这应该是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比如孔紫获得美展金奖的作品《新兵日志--冬训》、北京文艺作品佳作奖的作品《高原红—冬训》等,从整体到局部,从动作到衣纹,都富有情感化的视觉魅力。
孔紫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水墨人物画的基本调性基础上,大量吸收西画注重光影及形体结构的塑造表达。这种表现方式,在许多保守的老夫子们那里是不提倡的,甚至是反对的。从李小山的“末路”论以后,许多陈旧的论调渐渐退出了舆论圈。其中也包括强调书写性,反对写实主义的结构描摹。强调神似、传神、写意、写心,不注重自然写实与眼睛里的客观存在。而当下的中国画界,这早已不再是问题的焦点。多元的表达方式齐头并进,被广泛接受。更有甚者,有画家用中国画的笔墨纸砚,模拟油画的写实,也没见有人站出来反对,尽管有许多人不欣赏(包括我在内)。
孔紫的巧妙之处在于,不管借用西画的光影关系,还是吸收写实的结构素描方式,均能够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中国画勾写染的笔墨框架中,既保持了中国画的基本特质,又能神形兼备,多元共存。她不仅是“随类赋彩”,而且随形落墨,在墨与彩的相互作用下,呈现了光的斑斓与人物的风采。这种特征在《新兵日志--冬训》《高原红—冬训》《晨雾》《城市阳光》等作品中体现非常突出。
孔紫 城市阳光 200x245cm 2006年
董其昌评价唐伯虎,说他虽然有师承,但不专守一家。“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这虽然是指唐伯虎个案,但可以引申为多数大家名师的共性特征。孔紫也不例外地在表现语言上吸收众家之长,灵活应用,达到“刚柔并济”的境地。
中国画的技法传统,从北齐曹仲达创造的“高古游丝描”技法,与初唐吴道子改革的“兰叶描”、“橄榄描”、“针头鼠尾描”始,就基本形成中国人物画技法的两派,也是影响至今的技法主脉。在众多名家的作品中都可看到这些传统技法的传承影响。但今人与古人所不同的就是西方写生创作的现实主义方法对中国人物画的介入。《流民图》为代表,图中姿态各异的人物,都是由模特化妆写生而来。中国画的教学也是以大量的室内外写生为主要基础。这种方法无疑丰富并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段。因此,我更喜欢将这部分画作称为中国水墨画,为了有别于传统的中国画。比如刘进安、李孝宣等艺术家的画已经完全跳出了前辈的藩篱。再比如与孔紫同样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女画家潘缨,将古人的没骨技法发挥到极致,完全形成现代图式架构。对这样的作品,用“水墨画”表达也许更为合理。孔紫的作品,虽然没有在“离经叛道”方面那么直接,但明显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很大距离。形式与结构的抽象性处理,笔墨关系的丰富多变,都指向具有现代性的拓展趋势。如《青春华彩》《新兵日志--冬训》《高原红—冬训》 等等,那些满构图形式,结构化的抽象组合,都来源于现代艺术的基因。追根溯源,都是“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理论的深刻影响。纵观不到一百年的中国画史与之前的任何时期都有巨大不同。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对中国人物画的变革创造,为当下水墨人物画的演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山基础。
孔紫 织 68x68cm 2009
虽然,20多年前吴冠中先生讲过“笔墨等于零”,但至今,研习中国画者依然很在意笔墨。孔紫也不例外。她的“笔”与“墨”非常讲究。在表现两位彝族老人的《织》、表现彝族母女的《盛装》以及小幅作品《花开陌上》等作品中体现非常充分。中锋、偏锋,皴擦点染,横涂竖抹,自如灵动,在见笔见墨中完成了严谨的人物造型与环境的精准再现。
站在近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支脉中看孔紫人物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她作品所表现出的“国民性”。这是非常值得读者在意的一大主题。
孔紫的人物,虽然都是底层最普通的人群,甚至是席地而坐的打工仔,衣衫褴褛的行路人,但大部分都被描绘出开心快乐的满足感。人物的面部表情普遍流溢着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特征。这一点在国民性研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英裔美籍人明恩溥(Arthur H.Smith)著《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专门一个篇目为“知足者常乐”。人性本能地在生活中出现各种情绪——从喜怒哀乐到爱恨情仇。这些不可回避的人性原始的情感,在中国的普罗大众生活中更多表现了大度、知足的特有风貌。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基因,从先秦《老子》的“知足者常乐”始,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广泛流传,成为国民性中普遍认定的一种处世哲学。中国的大众百姓,一般不到“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总是以一笑对千愁,笑对人生,保持着乐观心态。孔紫抓住这一普遍心态,使得各类人物不管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中,都会有一张泛着温暖阳光的脸庞,抚慰着他们劳作的艰辛。
孔紫 戈壁滩—2 180cm×192cm 2020
有人研究画家的性格对画风的影响,这无疑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我认识孔紫近50年了,对她的性格及为人处世算是了解。当年,我们刚刚穿上那身草绿色的军装不久就认识了。部队组织一批来自各师、团、营等基层部队的画家(其实那时候也就是喜欢画画的一群爱好者),集中在一起画画,基本是搞命题创作。孔紫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绘画的痴迷。她那种在绘画上的执着,有种“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倔强,至今不减当年。她是在追求艺术的精神世界里遐想畅游不能自拔的人。孔紫为人处世,低调平和,不张扬,不炫耀,不显摆。因此,她的作品显示出“金针暗度,珠丝密结,便有系人心处”之感,笔墨中潜藏着内敛的激情与力度,落墨收放彰显出工写严谨以及夸张有度的风格。这既符合她的外在性格,又表征她内心坚韧的意志。她在对绘画从不懈怠的劳作耕耘中,不知不觉地取得了令许多女性羡慕的成就和高度。
孔紫,作为军旅走出来的画家,与许多军旅画家一样,在“传承与创新”的主题性创作时期的创作方法上坚守。这一路径,成就了大批体制内的画家。
艺术这种行当,在一种创作模式下生存,很难超越,很难个性,很难进入自我。因此,依托在体制中的画家注定在有限的自主空间与自我牺牲中建立有限的个性模式。我接触过许多军旅画家,他们参加“军展”、“国展”的画是一种模样,而自己私下的画又有一种模样。特别是面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展览,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段(不同的语言方式)。军旅画家大部分具有“多面手,多技能”的特征。孔紫也不例外地具有这种能力。不同的是,她在各种题材涉猎与形式转换跨越中,游刃有余,娴熟自如地超度了多种困扰与障碍,并且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语言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女画家中的突出代表及领军者。
孔紫 青春华彩 1999
孔紫的绘画,从理论上讲,与其同类的画家一样,不属于国际同行的“当代艺术”范畴。但我们在中国人物画的沿革脉络上看孔紫人物画,无疑是一道闪光的风景。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后人一代一代跟进继承发展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可辩驳的道义。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演进中,孔紫与其同类画家一道,在自觉不自觉中肩负起中国人物画的保护、发展、传承的重任。有前人的简史作参照,已经凸显出后来者的价值和意义。对孔紫来说,也许这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小结罢了。也许,在我絮叨着了结这篇短文的时候,孔紫正在默默重温吴道子名言:“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也许,她正在为不落俗套,砥砺创新的明天踌躇满志呢!
于土语南居2024年1月16日星期二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