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5.4余村可持续计划①|青年X艺术X乡村=?把青春和理想写在大地上

2024-05-14 15:12:51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导语:青来万物生·艺术青年力 青是青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是青绿,青绿山水是诗雅文化精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双青相济,传承而新生。 2024年我们发起「余村可持续计划」,传递绿色、生态、活力的余村新形象,让全球青年关注、参与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青年艺术家驻村半月,让新年龙灯重焕新生,用落叶织补自然,在废旧纸箱勾画余村印象。它们以新的生命在余村的大地持续生长,在绿水青山间延续生态、艺术之美。 在乡村,发现身边的美好。在余村,留下艺术的印记。 本期推出青年们的创作成果及所思所感。

青来万物生   

艺术青年力创作营成果会暨艺术展开幕

一直以来,余村都在践行绿色、低碳、共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认可。

2024年我们发起“余村可持续计划”,首次行动集结了来自清美、央美、伦艺、林大与云艺的青年艺术家来到乡村,用艺术再造的方式让龙灯以全新的形态留在绿水青山间。

在驻村创作的时间里,艺术青年们以所学、所见、所感,从余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中汲取创意灵感,打造出六件完成度极高的大型户外艺术作品,以实际行动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bab4b64819eb6195cf9f86e18bb9f406.png

参观作品

「青来万物生 艺术青年力」创作营成果会暨艺术展开幕当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许正龙、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史钟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文甲、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罗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钱亮、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余村运营总监李晓萌、余村全球合伙人代表陈喆受邀出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c6ec6e283ec9f31b024817c9d32e6f18.png

创作营成果会暨艺术展开幕现场

大家漫步在余村的公共空间中,

共赏艺术创作的成果,

倾听艺术青年们的理想,

畅聊本次行动的收获与感想。

全国人大代表 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余村作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村,一直是绿色、低碳、共富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者。为了更好、更广泛的传递绿色、生态、活力的余村新形象,我们在今年发起了「余村可持续计划」,旨在让全球青年更多的关注、参与和践行生态文明。第一期的可持续行动,我们以“青来万物生·艺术青年力”为主题,希望借助青年的力量,让龙年灯会废弃的材料可以被二次创作。非常荣幸这次活动邀请到了如此优秀的创作团队,刚刚看了这些落位在余村各处的艺术作品,听了各组同学的创作灵感和理念,我看到了青年们的艺术才华和对乡村的热情,深刻感受到了「青年力」和「艺术力」。青年们的作品让在地的新老乡人感受到了自然艺术之美,青年们让龙灯以新的生命在余村的大地持续生长。希望这次共创活动,可以让乡村「艺术青年力」和「可持续理念」被更广泛的传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157e8e8555d98b6a149ae0c9486f5d44.png

全国人大代表 余村党支部书记 汪玉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443213a48d1b05c872e146454cddedd9.png

参观作品

「青来万物生」创作营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许正龙:余村风光优美,不逊于欧洲乡村,将来一定能成为全国典范,乃至是国际的典范。余村对待自然与艺术的态度,我十分认可与钦佩。此次“青来万物生”艺术创作行动,是将原来的龙灯材料再次循环利用,重新回到环境中;既体现了主办方的智慧,也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这是一种诗意的复归,我为主办方、承办方以及年轻的艺术家们,这种为自然与艺术融合的理念与追求,点赞!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起源地,很多方面我们正是在契合做事,传承一种新生,让自然·人·艺术实现和合之美。我听汪书记说,很多村民的祖上是从中原过来的。中原大地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重要源地之一,“惜物”“物尽其用”“化腐朽为神奇”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中华艺术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凸显了东方人的智慧。在新时代下,“活化新生”在当前特别必要,在公共艺术领域,“对物的再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当今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的局面下,举办这种活动,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年轻学子能够有这种意识,是与时代同步、有责任心与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希望年轻艺术学子们能够在和美乡村的建设之路上,始终遵循造福自然与社会大众的主旨,在理论与实践中,体现艺术善意、学院本色与作者智慧,以作品贡献艺术力量,服务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e6780478f1c2927853dab32a5a53c78f.png

「青来万物生」创作营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许正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7534c6d4da8c2cdabb30ff2d565485a1.png

参观作品

「青来万物生」创作营艺术指导代表、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史钟颖:学生不能只在大学的象牙塔内做学问,那会将学问做僵化。青年们需要走出大学,走向乡村,走向祖国的山山水水。在AI的冲击与东亚地区的特色内卷文化下,城市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对都市人物质与思想的一次解放。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走到了现在,已逐渐陷入停滞的地步,这让大家都很焦虑。来到余村,我发现了新的契机,生态文明可以让祖国的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部长梁希先生(浙江湖州籍)曾提出过:“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在浙江湖州安吉余村这个“两山理论”的发源地,真正很好地体现了这句话。未来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要靠生态文明建设,我相信此次行动让同学们在余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余村发起的可持续行动、全球合伙人计划,包括这次以“青来万物生 艺术青年力”为主题的艺术改造活动,是为人类未来的发展作出的规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adce97250e515947ac3d1172d0605b6c.png

「青来万物生」创作营 艺术指导代表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史钟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750d8b01cd1d389516efe20a967d0f8d.png

参观作品

「青来万物生」创作营执行策划代表、格物长然艺术部落负责人夏万:非常荣幸能够代表「青来万物生,艺术青年力」创作营策划团队发言,想说的主要有三点:第一点:非常感谢能够邀请到来自全国顶级艺术学院的老师教授们前来主持与指导,其中由衷的感谢许正龙教授作为学术指导对本次创作营作品进行整体把控,让学院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创作出如此优秀的艺术创作,其次更要感谢同学们,同作为艺术创者的我与你们心连心,感受到了大家对于自身艺术创作有着高要求、高标准。这次创作营是把大家的艺术创作从架上放到户外,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成功案例,也是全国艺术赋能于乡村的成功案例,大家的艺术创作定会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笔浓墨重彩!第二点:要感谢的是天荒坪镇政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同学们的这次机会,老师与同学们在余村的这些日感受到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余村的魅力,浙山、浙水,浙人美不胜收,同时我应大家请求,大家好想再次来到这片土地,为余村奉献自己的艺术能量!第三点要说的还要感谢这次幕前幕后为此付出的同事们,很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为这次创作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继续心连心,继续前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8c37f7a6156d05e02576af6bf274445f.png

「青来万物生」创作营 执行策划代表格物长然艺术部落负责人 夏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38e752f7ff351bdb3096fcd74c60403e.png

参观作品

「青来万物生」创作营参营艺术家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付廷栋: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本次全体参营艺术家在此发言!随着作品的落成,十余天创作之旅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从刚到余村,为这里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观所惊叹,到十余天创作过程中对余村的人文风俗的了解,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余村的魅力与风采。青年艺术家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和院校,相聚在余村,秉承着在地性与互动性的创作原则,采用艺术再造的方式,利用灯会材料进行再创作,顺利完成了本次“灯会可持续计划”。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认真考察、调研,提出方案、从草图绘制到动手制作、安装落地,在这之中:结合实地环境并以意像的手法创作的《书写大地》;有以余村千年古银杏树为灵感,敬畏自然的《落叶归根》所展开的现代与未来,艺术与历史的对话;有象征着青年人朝气与生机的《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有礼赞大地,与风共舞的《大地之帽》在余村的稻田间飘扬;有通过意像的表达,采集余村竹林中的人文痕迹,并在田园里写下浪漫的诗篇;还有以汉字“余”为原形,以余村所见的自然景观重构笔画,彰显“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和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的生态理念;不同的艺术化表达之下,艺术创作拉近了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在绿水青山间展现了艺术与乡村的融合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时也契合了余村所秉承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艺术与自然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创作更应该顺势而为。作为青年艺术家,我们更应该多走入自然。最后,真诚的感谢党和国家让我们生长在这美好的新时代,感谢本次余村“可持续计划”的主办方、协办方、发起方和策划团队,感谢学术主持许正龙教授,感谢各位艺术指导老师们,感谢为本次活动所努力的各位工作人员们!春来万物生,期待在下一个春天,在余村,再次遇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3db5dee81e5791be3a437a7fbe86ee2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ba0d29fbb8a09227b51650c3619ee949.png

参观作品

青年们与绿水青山、一草一木对话

把青春和理想写在大地上,

邀你共赏青年们的匠心之作。

青年作品一:《大地之帽》

创作团队:李馨璐、王啸、朱龙禧

院校信息: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阐述:

以余村新村民的草帽为灵感 ,借田园风光为媒介来礼赞大地。作品与风共舞,为装置注入灵魂,如同在余村落地生根的新村民一样,随风而来,却不随风而去。此心安处是吾乡。

同时把对余村的“印象”童趣化,将余村元素展现在帽子上,希望作品重新唤起人们对乡村的回忆。 老一辈的村民戴上草帽建设余村,新一代的村民随风而来发展余村。

一阵风吹过草帽,少年子弟江湖老,但是青春从未离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57790635ac1a7748a537e195ced8f9b3.png

《大地之帽》作品

青年作品二:《雨后春笋》

创作团队:李彦炅、潘纪雪、李舒柠

院校信息:北京林业大学

作品阐述:

以余村山间随处可见的竹笋为灵感,提取竹笋的外形曲线,使用废旧钢材将淳朴生动的竹笋化为充满力量感的雕塑。

雨后源源不断冒尖的春笋象征着青年人不畏艰险、向阳而生的精神。走入其中的我们与春笋融为一体,寓意着青年人扎根于此并将青春奉献给余村,为余村带来更多的朝气与生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d4d15f7569475cf87d5cbf25f0d897fd.png

《雨后春笋》作品

青年作品三:《“余”》

创作团队:康悦、付廷栋、赵璞

院校信息: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阐述:

《说文》解:余,饶也 。

作品取自汉字“余”,以在余村所见白云、青山、绿水、锦鲤等意象,重构“余”字笔意。留出“余”上部的“人”字笔画,当远处的山、行人参与到作品中,便可完形出一完整“余”字,具有在地性和互动性。

作品一实一虚,相生相成,体现“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和“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的田园诗意,以此彰显物质的丰饶和精神的饱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1dc70f601d55cfb6f43d44c219cffb0c.png

《余》作品

青年作品四:《书写大地》

创作团队:柴鑫萌、刘烽、夏万

院校信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阐述:

作品结合实地环境以意象的手法创作成一本书籍,意在表现此理念,让余村,乃至中国有更多的科学家,艺术家工作者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83ac0c5b38e422c17ffc9cad9d7fc51a.png

《书写大地》作品

青年作品五:《落叶归根》

创作团队:展招举、王冰、吕师慧

院校信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阐述:

作品灵感源自作为余村印象之一的千年古银杏。这些银杏树陪伴这片土地走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在如今的新时代仍然挺立在这里,未来也会见证余村走向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我们将废弃钢筋焊接而成的银杏叶作为余村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联结,并将其置于老水泥墙后的银杏树下。

作品与老墙、自然相伴,象征飘落的叶片不忘初心,回归故里,融入春泥,共同组成了余村人在新时代的精神家园,继续陪伴余村走向光明灿烂的未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8b65d1428b818a8361252954137bcd25.png

《落叶归根》作品

青年作品六:《田园里的诗》

创作团队:姜雨岑、章雯婕、朱磊、陈珈伊

院校信息:伦敦艺术学院

作品阐述:

作品基于原乡村民在余村竹林留下的文字印记所做的二次创作内容,是一件取材于村民文字艺术的装置作品。

文字是交流传达且记录文化的基本载体,“田园里的诗”装置作品的文字全都来余村村民在竹林中留下的人文痕迹,这种人文和自然的结合是充满当地人情魅力的。是具备最感人真切的村民人文故事,它并非字体库中工业宋体黑体的冰冷感,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文字,是村民在自己家乡留下的宝贵痕迹。

我们将村民文字采集、提取、转换、打散、重组成一首属于村民们自己的诗,“田园里的诗”并非是一件具象的文字作品,它只是村民人文故事的意象表达,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都能在“田园里的诗”中找到自己对余村的解读。

“田园里的诗”是乡人的寻根之旅,它能持续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这首诗是村民自己手绘完成,而我们只是这件作品的传达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086570689374530db2117b9f12a2da5f.png

《田园里的诗》作品

人人都是艺术家

青年们与原乡人共创手作

一同书写“和自然、合艺术”的故事

正如大自然的可持续循环,

乡村的每一件旧物都蕴藏着重生的可能。

在乡野大地上,废弃并非终点,

而是新生的起点。

在余村,那些本该被运往垃圾填埋厂的旧物们,经由青年和原乡村民别出心裁的创意、灵巧的双手,发生了“命运的转折”,获得了新的生命与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万物可持续的故事,

正在余村书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31a248b08c59ce784fd842e4cfac5321.png

共创手作一:《风林织梦》

这件作品由余村青年和原乡人共同创作,他们用落叶编织出一首自然颂歌。

擅长缝纫的胡洪玉阿姨在落叶上用针线绣出绿水青山、可持续理念的图案,展现了余村的绿色生态价值、循环再生的意义。

余村青年将绣好的落叶编织成风铃,随风摇曳,仿佛是风在林间朗读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老融合的叙事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1a094bd79431f38ca359d06a6c74e3c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3bad14634ed30f46bd896f7079ed957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5fe95f763b6207b0b60da62da2f6798c.png

《风林织梦》

共创手作二:《时间的纹理》

作品采用棉麻布作为载体,利用拓印技术,捕捉和再现余村千年银杏树干上独特的纹理,将银杏树干上的每一道沟壑都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语言。

这些纹理不仅是自然生长的痕迹,更是时间流逝的印记,引领观者进入一个沉思的空间,思考自然、历史与人类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感受时间的脉络与纹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d804129040c63fa0f215195ebf83478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4af57e4fce0cced3198340ec8cd37157.png

《时间的纹理》

共创手作三:《蔬向标》

这件作品由废弃材料制作而成,体现了对废弃物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也传递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

青年们在废弃材料上画出可爱的蔬菜形象与标语,为每一位远道而来的“云村民”送上热烈的欢迎,为废弃材料带来了新的视觉生命,象征着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风向标,鼓励人们关注绿色健康的饮食和生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1a81795584ab3e47608d0bf1e5233ad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a1171272d3b475819ba3bb69da0d2c9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d138d1aad93b4f13506ac6cfb2210758.png

《蔬向标》

结语:“余村可持续计划”的发起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当现代艺术愈发注重“温度感”“可持续”“环保”,余村提倡与自然共生,用艺术的方式,传递可持续的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c8dbd1bde21c17e72f71592e7942a80a.png

首次行动,我们见证了艺术青年用创意和双手将可持续理念具象化,让艺术作品在山河大地上获得“新生”,构成了一道全新的余村风景线,实现了艺术和生态的“共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f170d878a0e1944cbd64a71a1714b2c2.png

「青来万物生 艺术青年力」

以自然为诗章,叙述自然,重构自然,延续自然可持续。

以青春为序章,书写青春,挥洒青春,抒发青春的理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b9f634bd4fbda7b27b402589083db215.png

主办方:

中共天荒坪镇委员会 天荒坪镇人民政府

协办方:

天荒坪镇余村村村民委员会

共青团天荒坪镇委员会

发起方:

余村全球合伙人

格物长然艺术部落

中式物语艺术工作室

学术主持:

许正龙

艺术指导:

史钟颖    马文甲    罗幻    钱亮

特邀顾问:

彭忠心  汪玉成  金鑫  丁文文  陈喆

执行策划:

刘烽   夏万

活动支持:

李晓萌  朱雅诗  吴璐梅  俞小平  阮杰  费思佳

葛逸君  王思竹  汪雪雨  吴林  张琳

摄影摄像:

尚霖文化团队  桂国华  周晓曼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乡村 余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 青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