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有毕业论文研究杨刚之友从济南来,遂与夜访南卡艺术中心,观主人陈明桂先生所藏杨刚作品。 复得见杨刚《锡林河我的第二故乡》,灯下细细观之,得未曾有。此作最上方,自左向右题曰“锡林河我的第二故乡戊寅秋月杨刚画”,钤“杨刚之印”。戊寅,1998年,杨刚52岁,时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当是秋日独坐,不禁忆起往事,遂援笔而作此画。
《锡林河我的第二故乡》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锡林河,陈明桂摄影
锡林河,陈明桂摄影
锡林河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深处。1969年,杨刚因不满当时中央美院附中停课闹革命的氛围,遂出走此地,投奔先期而来的同学姜戎。杨刚居此地一年,为羊倌,骑马、放牧,无人事之纠纷,无时代之纷扰,快哉快哉。当时,无意和姜戎一起掏了一只小狼并稍抚养,此段经历之后被姜戎写进《狼图腾》,书中男二号杨克原型即杨刚。1970年,杨刚被中央美院附中召回,下放河北。1973年,毕业之际,于锡林郭勒大草原终不能忘,遂复归,为当地文化馆馆员,直至1978年考为中央美院研究生。第二次在锡盟期间,杨刚亦多次来此地写生。1978年杨刚返回北京后,一两年即回一次锡盟。2019年,杨刚辞世后,锡盟的朋友们知其心意,在当地为杨刚修了衣冠冢。锡林河为杨刚“第二故乡”,真实不虚。 此作整体写白石山与乃林河。当为傍晚,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山似青绿山水,此整幅作品基本色,唯夕阳落处映照为淡淡的红色。画面左侧有两座飘着袅袅炊烟的蒙古包,有两辆勒勒车,有一位着红色蒙古袍的牧民双手张开似在歌唱,有三匹颜色不同之牛,有三匹马,一匹枣红马,一匹黄马,一匹黑马,一位骑白马的马倌似在纵马巡视。左下角钤印“曾任羊倌”,此印乃杨刚常用者,为了纪念其昔日的经历,钤于此图得其所哉。画面中部上方为白石山的主体部分,昔年杨刚和姜戎即在此地掏了狼,下方为四匹在吃草的马,最下方有一匹吃草的牛和一匹眺望远方的牛。画面右侧上方有一群白色的羊,以写意笔法画出,远望似一大片白云,羊的下方有两匹吃草的马,最右侧中部钤“杨刚之印”,下方用黄色之笔写“1998杨(钤印)刚”。居于中下方者为锡林河,此河多曲,贯通整个画面。
此作为彩墨,但似油画,也似工笔,色彩尤与杨刚80年代创作的工笔连环画《妈妈湖的传说》类。草原色彩斑斓,不如此不足以写其丰富性。亦可见,杨刚得心应手,打破了水墨、工笔与油画之界限,无所谓体裁,只要适当、为其所用。此画色彩既是写实,也似一个色彩浓烈的梦境,是记忆中的锡林河,有青年的气息与青春的颜色,有山有河、鸢飞鱼跃,生机勃勃,毫无“伤痕美术”之意。
《锡林河我的第二故乡》所描述的地方,2018年我们曾循着杨刚放牧的足迹来此,登山观河,遥想昔年杨刚在此之生活。当时作《牧羊诗》并序:戊戌立秋前二日,车行六小时至锡林浩特。海军盛情,复驱车千里,赴东乌旗,登白石山,观乃林河,夜宿边境小镇。翌日走乌拉盖草原,过西乌旗,回锡林浩特。父辈昔日牧羊于此,艰难困苦不堕其志,草原不言呼吸暗积。今履迹过草原,念之怆然,为诗曰: 鞭其后者学牧羊,草海深处一身藏。呼牛为牛马作马,见惯草青与草黄。
今为2023年4月28日,乃杨刚先生辞世五周年之日,作此兼怀先生。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